齊金鳳
[摘 要] 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為此,我總結出了“三抓一揣摩三聯系”的閱讀方法。可是,具體該怎么“抓”、怎么“揣摩”、怎么“聯系”呢?我認為應當在以下幾方面努力:勇于質疑,樂于研讀,善于思考,勤于積累。
[關鍵詞] 有思想;閱讀者;質疑;研讀;思考;積累
2017年一系列語文改革和高考改革政策相繼出臺,提出——“得語文者得天下”,這句話被各行各業的人認識并接受。廣大一線教師更是驚呼:語文為王的時代到來了。語文很重要,這原本就是不爭的事實。學好語文離不開廣泛地閱讀。可是,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培養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從小培養,從中小學抓起。這讓我深感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肩上的責任之重。
多年來,我一直在不斷地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卻始終未取得預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我認為是因為學生“不會讀”。我總結出了“三抓一揣摩三聯系”的閱讀方法。即抓中心句、抓關鍵詞句、抓修辭手法,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聯系上下文、聯系時代背景、聯系自己的親身體驗。可是,光明白了這些是不夠的,具體該怎么“抓”、怎么“揣摩”、怎么“聯系”呢?我認為,應當在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勇于質疑
古人早就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宋代學者陸九淵說:“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閱讀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質疑能力。會質疑,才能有個性化的閱讀,才是真正有效的閱讀。質疑是思維的火花,是創新的起點。讀書有思源于疑,疑問是思維的結晶,也是智慧的明燈。所以,閱讀時,要善于獨立思考,要有不拘前說的精神才好;要善于提出問題,并主動去判斷、去分析,才能讀得深、讀得透。對文章做出自己富有個性的解讀,才會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想法,從而不斷豐富自己的思想。
二、樂于研讀
有人說,書讀得太快,就像旅人只顧趕路,無暇駐足欣賞沿途美景,書中字里行間的“美景”,無數動人心魄的細節都被忽略了。我認為對中小學生來說,由于閱讀積累還遠遠不夠,還沒有掌握基本的閱讀技巧,細讀、研讀或者叫品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細嚼慢咽,細細品味,去體會語言的精妙,讀懂文字之外的含義,才能將文本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三、善于思考
魯迅先生說“一味只讀,就變成了書櫥。”英國作家波爾克也說,“讀書而不思考,等于吃飯而不消化。”不同的國度,人們的認識驚人的相似,可見,思考對閱讀是多么重要。“學而不思則罔”,如果只有信天游式的閱讀而不思考,就不會辨別真偽,更不能學以致用。閱讀,一定要聯系生活實際、聯想到歷史現狀、聯想到自身體驗,要設身處地去思考和感悟,才能形成自己獨立的思想。只有經歷了閱讀后的深入思考的閱讀者,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思想提升。自古以來,但凡有作為的人,無不是熱愛閱讀又善于思考的人。閱讀和思考二者兼備,才能讓一個平凡的個體走向不平凡。
四、勤于積累
不少人“博覽群書”,可是從不做筆記,遇到精彩的語言、深刻的思想,或者閱讀過程中產生了某種想法、受到了某種觸動,只是在腦海中稍做停留而已,沒有及時寫下來。等“有時間”想寫的時候,卻早已變得“清湯寡水”,在內心中無法蕩起些微漣漪。要知道那正是靈感啊,是思維的火花,是思想的火種。“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縱觀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無一不是勤于積累、筆耕不輟。馬克思為寫《資本論》,閱讀了1500多種書,留下了100多本讀書筆記,在書中引用了十幾個學科、數百位作者的觀點。丘山積卑而為高,江河合水而為大。所以,閱讀,一定要養成勤做筆記的習慣,用筆記把厚書讀“薄”,取其精華,將讀過的書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閱讀,一定要養成寫隨筆的習慣,及時捕捉住那些稍縱即逝的想法,讓那些零碎的想法逐漸匯成你思想的河流,使你漸行漸遠。
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信息爆炸的時代,更需要倡導全民閱讀,我更希望孩子們帶著“腦子”行走在閱讀的路上,既要有量的突破,更要有質的飛躍,做一個有思想的閱讀者。讓我們的教育培養出更多的思想之花吧。
參考文獻:
[1]王爭.朱永新談閱讀[EB/OL].新浪博客,2009.
[2]李燕.有效的閱讀從學會“質疑”開始[N].黑龍江廣播電視報,2012-12-05.
[3]吳亞西,張國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