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記者 趙原
2019年9月11日至12日上午,應急管理部在甘肅省蘭州市召開全國救援協調和預案管理工作現場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總結應急管理體制改革以來救援協調和預案管理工作實踐,分析形勢挑戰,研究部署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任務。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孫華山出席會議并講話。
會議指出,2019年是全國救援協調和預案管理機構全面組建和履行職責的第一年,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全國救援協調和預案管理工作體系基本確立。各級應急管理部門積極強化組織體系建設,扎實抓好應急資源調查、預案修訂、應急演練、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建設等應急基礎工作,著力推進應急救援航空體系、專業應急力量和社會應急力量等應急能力建設,有力有序組織搶險救援。

2019全國救援協調和預案管理工作現場會
會議強調,要認清形勢任務,探索特點規律,全面提升救援協調和預案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水平。要堅持實戰牽引,健全指揮協調機制,進一步提升各方協同應對災害事故能力。要抓緊修訂相關預案,做好各類預案銜接,切實發揮應急管理部門統籌抓總作用。要統籌應急力量建設,全力推動國家應急救援航空體系建設,培育引導社會應急力量堅守輔助本位,有序參與應急。要充分發揮理論創新引領推動作用,強化科技信息支撐作用。
會上,甘肅省應急廳介紹了救援協調和預案管理能力建設試點情況,浙江、山東、重慶、四川、寧夏等地區作了交流發言,河北、湖北、廣東、貴州省應急廳作了書面交流。會議期間,與會人員還現場觀摩了甘肅省2019年地震災害應急救援演練。演練按照“省級統籌、市縣負責、軍地聯動、社會參與”的響應模式,全方位展現了甘肅省多層次調度、多災種應對、多部門聯動、多手段展示、全社會參與的應急救援體系和預案管理工作建設成果。
甘肅省地處西北腹地,是全國遭受自然災害較為嚴重的省份之一。甘肅產業結構相對落后,礦山、石化等高危行業占比大,工藝裝備比較落后,安全生產壓力大。甘肅省應急管理廳以完善預案體系、加強救援力量協調作為健全應急機制的突破口,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加快構建新型應急管理體系,完善應急管理頂層設計,建立五級貫通應急機構,健全應急協調聯動機制。按照“綜合防、突出救”的基本原則,甘肅省對省防汛抗旱指揮部、森林草原防火指揮部、抗震救災指揮部、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及人員進行了調整,明確了工作職責。與省自然資源廳、水利廳、林草氣象局、地震局等部門建立了災害預警信息聯合發布機制,與省地震局建立了災情定期會商機制,聯通了信息平臺和應急指揮平臺。通過完善協調機制、明確工作職責,甘肅省形成了應急管理部門“綜合防、突出救”、各相關部門“專門防、參與救”的工作機制,提升了現場應急指揮科學化水平和綜合應對處置能力,確保了重大災害發生后能夠迅速開展應急救援。
二是著眼應對“全災種”,全面構建應急預案管理體系。開展風險隱患排查,增強預案編制的針對性;加快預案體系建設,擴大應急預案的覆蓋面;強化應急救援演練,突出預案管理的科學化。
三是突出救援“實戰化”,全面構建協調聯動的救援力量體系。建立統一指揮、分級響應機制,細化了各部門職能分工和工作責任。建立信息聯通、資源共享機制。2018年12月,甘肅省在全國率先實現安全生產、消防管理、森林防火3個應急指揮平臺的聯通。目前,該平臺基礎數據已實現共享,依托信息化系統的會商機制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應急管理“一張網”調度指揮信息保障體系,有效提升了應急指揮效能。從應急管理部門“綜合防、突出救”職能出發,建立以我為主、協調聯動機制。建立政府支持、多方保障機制。

甘肅省2019年地震災害應急救援演練現場
浙江省于2018年10月省應急管理廳成立伊始,就著手開展社會應急力量調研,初步掌握了全省社會應急力量的建設現狀,按照“大安全、大應急、大減災”要求,出臺《關于培育支持社會救援力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和《省級社會救援力量培育規范》。
2019年,浙江省擬培育10支左右省級社會應急力量,培育不少于100支市、縣級社會應急力量。2018年,浙江省從省級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專業骨干隊伍建設專項資金中,擠出400萬元支持社會應急力量發展,并高度重視全國首屆社會應急力量技能競賽,提升各隊伍的實戰水平。同時,浙江省因勢利導,鼓勵社會力量發揮專長優勢,服務應急、服務社會。如2019年“利奇馬”臺風影響期間,全省176支社會救援隊伍參與防臺搶險救援,出動人員6 303人次,轉移人員8 115人,解救被困人員2 806人。
山東省于2019年上半年,分別在泰安、東營、濟寧舉辦了全省森林火災、地震救援、防汛搶險等3次大型綜合演練,取得了明顯實效。
演練按照“環境真、場景實”的標準,確定演練地點,研究梳理歷年來的歷史資料,推敲琢磨可能出現的所有險情災情,在3次演練中,共精心設計安排了40多個演練科目,共計拉動消防救援隊伍、安全生產隊伍、工程搶險隊伍、駐地部隊、武警和民兵7 000人以上,并根據各隊專業特點、能力水平進行合理安排,分工救援。如在森林滅火演練中,運用直升機吊裝灑水、消防無人機投擲滅火彈、森林消防專業隊伍地面撲救、民兵掃清余火等手段,圍繞同一火場展開,共同完成了火災撲救,體現了空地一體、軍民融合的強大合力。
針對事故災害現場指揮機構履職乏力、聯合行動無序、現場管控不嚴等突出問題,重慶市圍繞新時代應急管理系統的新任務、新要求,以“體系化、規范化、實戰化”為抓手,著力提升現場應急指揮和組織保障能力。
2018年,重慶市應急管理局掛牌成立不到1周,即發生了全國矚目的“10·28”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由于機構改革后突發事件災害現場由誰牽頭指揮、又如何組織實施等權責和程序尚未明確,現場一度混亂。重慶市應急局主要領導此時清醒認識到,要改變應急現場的無序局面,必須從全新構建和優化應急組織指揮和救援保障體系入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拎不起、理不順”的現實問題。為此,重慶市建立起了“兩委四指”市級應急管理和組織指揮體系,并全面推行現場指揮官制度。現場指揮部負責重大事項決策,搶險救援具體行動實施、作戰區域內力量調度等技術層面的指揮權由專業指揮員負責,既發揮指揮部和總指揮統籌全局的權威作用,又保證專業指揮員危急時刻科學高效大膽履職。在2019年重慶“4·10”酉陽廢舊礦洞垮塌等事故救援中,現場指揮官發揮了突出作用,不僅救援效率明顯提升,而且有效避免了次生衍生災害。
近年來,四川省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災害嚴重,先后發生了汶川“5·12”、麓山“4·20”、九寨溝“8·8”、長寧“6·17”等震級較高地震。在幾次地震應急搶險救援過程中,四川省對于地震災害應對和處置總結出了一些經驗和做法。
四川省應急管理廳成立后,地震應急準備一直是工作的重點,編制和印發了《應急管理廳地震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手冊》,明確地震災害應急職責分工和響應流程;積極組織開展演練;建立軍地應急協調聯動機制、災害監測預警機制、部門聯動機制等;強化綜合性和專業性救援隊伍地震救援力量。如2019年長寧“6·17”地震后,四川省政府立即啟動二級響應,成立抗震救災應急救援聯合指揮部,設立相應工作組,確定入戶排查、傷員救治、遇難人員善后、物資保障和監管、災情核查評估等工作任務,并明確責任部門、完成時限。隊伍調動與交通管控、道路搶通同時展開;協同配合,快速開展震情會商和技術監測;主動發聲,及時回應群眾關切信息。在長寧地震救援期間,直接落地設立指揮體系,保證各項搶險救援工作有序開展;圍繞群眾安穩,做好群眾安置工作;圍繞群眾安全早抓防范,防止發生大的次生災害;依法督促檢查,確保搶險救援工作陽光透明。
寧夏回族自治區應急管理廳研究確立了“東西互補、南北協同、主力主戰、專項助戰”的大應急隊伍建設思路和決心。
依托國家礦山、危險化學品2個基地和2支隊伍,寧夏掛牌組建了320人的自治區專職常備應急救援隊伍;依托陸軍陸航旅、航空公司等組建了自治區航空應急救援隊伍,將40余架不同性質的直升機編入應急救援隊伍;依托中石油等組建了5支自治區油氣管道應急救援隊伍;依托國網寧夏電力公司等組建了電力、通信應急救援隊伍;以協議救援、購買服務的方式,依托社會資源,組建了自治區防汛抗旱應急隊伍、重型工程機械應急隊伍;依托社會應急救援力量,建設了一支志愿者隊伍并授旗掛牌納入整體應急力量體系。目前自治區已組建專業隊伍9大類23支,初步形成綜合消防救援隊伍打主戰、專項救援隊伍打頭戰、特種救援隊伍打技戰,東西互補、南北協同的應急救援隊伍力量體系,完成了由應對單一災種向應對多災種隊伍力量體系的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