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朱麗晶

西長安街街道安全生產檢查隊進行日常安全檢查
北京市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地處國家政治核心區和首都功能核心區,有全國著名的商業區——西單商業區,地區安全生產工作尤為復雜和繁瑣。2015年1月,西長安街街道安全生產檢查隊成立以來,始終繃緊“長安街無小事、事事關政治”這根弦,不折不扣將地區安全生產工作事無巨細做到位,并全力以赴圓滿完成歷次重大活動、重點時期安全保障工作任務。
作為離黨中央最近的街道,西長安街街道安全生產檢查隊始終將地區安全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深入踐行“紅墻精神”,先后獲得“北京市青年文明號”“鄉鎮街道(園區)安全生產檢查隊規范化建設示范檢查隊”“西城區優秀檢查隊”等諸多榮譽。
那么,是怎樣的一群隊員,又是以怎樣的精神和能力來完成這些高標準、嚴要求的工作任務呢?本刊記者對他們進行了采訪。
來到西長安街街道安全生產檢查隊,忙碌是記者感受到的第一氣氛。采訪還沒有開始,就有人問記者:“采訪需要多長時間?一會兒還得去聯合執法。”在這里,忙碌的氛圍讓時間變得非常寶貴。隊長周文明告訴記者,隊里每天都很忙,加班更是習以為常,但是沒有人抱怨。
周文明介紹,西長安街街道安全生產檢查隊現有專職安全員23人,設隊長1名、副隊長4名,年齡結構平均32歲左右,文化程度基本是本科。從2015年1月1日隊伍成立起,到現在為止離職率為零,隊伍穩定,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
西長安街街道地理位置特殊,業態也比較多。西單商圈是一個綜合性商圈,每個商廈里都設有200至300多家零售、餐飲商戶,給檢查隊帶來很大壓力。
周文明介紹,檢查隊把重點放在餐飲和夜間裝修,以及晚間的一些臨時作業。由于區域內裝修的特殊化,有些工地是白天上班,比如社區的裝修;但是商場裝修需要等到營業結束,晚上10點半閉店以后,施工隊才開始陸續進場。所以檢查隊不得不改變工作模式,每周安排兩次夜查,從夜晚11點開始進場檢查,一直到凌晨2點半、3點左右,才能把所有的商廈全部轉完。
“延時工作機制”是檢查隊的創新點,因為下午5點半下班以后到晚上10點半,是一個空白期。所以隊內每周安排4個人,晚點上班,延遲下班。周文明說:“我們穿著這身衣服,去大街上走一走,去商戶查一查,讓他們覺著我們時時刻刻在身邊,他們自然而然就覺得要搞好安全。”隊里雖然有23個人,但每天基本上看不見整班的人,有的人是白班,有的人是夜班。
隊長周文明大學的專業是工商管理,在2015年進入檢查隊前在海南的高校負責招生工作,他說,隊內基本沒有安全相關專業畢業的,大學所學的專業和現在的工作可以說是風馬牛不相及。大家來了以后,都是邊學邊實戰,不斷積累經驗。
“我們發現隱患,就盯住他們,今天不成明天去,明天不成后天去,什么時候改了,什么時候不去了,就是這樣用‘釘釘子’精神把隱患盯走的。”周文明說,從2015年到現在也盯了四五年了,跟商戶也都熟悉了,慢慢地動之以情,到現在一般指出來問題,他們也就馬上整改了。
說到這里,周文明自然地回憶起2015年建隊之初的難。“那時候他們不認識我們,我們也不認識他們,跟他們講道理,他們也不聽。”檢查隊只能通過耐心和不懈的盯守與勸說來開展工作,“時間長了他們也就會發現我們是為了他們好,我們說的是對的,他們慢慢地也會改變。”
周文明自豪地說:“因為我們這個地方要特殊一些,挨著中南海,挨著黨政機關,我們根本沒有考慮這個工作值不值,就覺得該干、能干、敢干,這就是我們全隊的精神狀態。”
90后的副隊長張晶,2018年被評為“北京青年安監衛士”,她大學的專業是金融,在外資銀行工作了兩年后,2015年來到了檢查隊。“以前在家是獨生子女,連煤氣灶都不知道怎么開,現在可以說是這方面的行家了。”

西長安街街道安全生產檢查隊冒雨夜查
從2015年1月1日入職,張晶在檢查隊工作快5年時間了。她說,每一個春節,隊員們都集體留守在這兒,從來沒有陪家人過過一個春節。全員加班,攆都攆不走,有活兒都是大家一起分擔。
談到日常檢查工作,張晶迫不及待地有一肚子話要說。“對于有的商戶,我們也真的是操碎了心。像是高空作業,我檢查商場,在樓頂上看見工人系著安全繩擦玻璃,主繩和副繩都系在同一個構架物上,繩子和樓的邊沿也沒放防護墊,繩子都磨得特別細了,還在底下擦呢,看著就特別危險。我們趕緊讓他們停止作業,結果他們還特別不在意,還跟我們說,‘沒事你別著急,我在國貿比這樓高多了,也是這么干的。’”張晶說,自己都給氣笑了,“就是你比他還著急,平常檢查多了,就覺得他們真是太不拿自己的生命當回事了。”
“遇見買賣不火的商戶還開玩笑說,‘我們每天接待的都是你們這些人了,除了你們一個客戶都不來。’”張晶說,“但是我們也沒有辦法,就跟長了一張‘婆婆嘴’一樣,叨叨他們,直到改了為止。有時候就覺得,穿著這身衣服,身上就有了這一份責任。”
日常除了檢查,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張晶說,“剛進隊的時候外出檢查,發現人家比我們還專業,一開始真覺得自卑。現在通過學習,一點一點地提高了業務知識,現在出去檢查,至少問不倒了。”
對于如何提升自身能力這個問題,張晶表示,首先就是自學,其次是跟著領導學,請老師來隊里講課,多看安全方面的書,區里也一直在組織培訓,再加上平時的檢查,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后來也確實是對這件事感興趣了,也有了學習的動力。把這些簡單的事慢慢地重復做,你就是行家;重復做的事你用心做,你就是贏家。”
每周二下午,隊內會組織學習討論,同時鼓勵大家報考注冊安全工程師,目前檢查隊里已經有1位注冊安全工程師,2位助理注冊安全工程師。
副隊長胡可青畢業于財會專業,在河南省洛陽市做過一段時間的財務總監,后來回北京干過銷售,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街道招考布告,才來檢查隊做了安全員。
胡可青在2019年被評為“北京市應急先鋒”,他主要負責與街道的聯合治理工作,之前是清理地下室,近幾年主要是“開墻打洞”及“疏整促”這方面的工作。
“有人違規打洞,在墻體上開一個門、弄一個窗戶,做點小買賣,因為對墻體有損害,按照規定都需要封上。但是封上了,人家買賣肯定就進行不下去了,這就等于是砸人家飯碗了。”所以一些商戶非常不配合,甚至發生過辱罵、推搡、摔東西的情況。
胡可青說,“有的時候真干不下去,回來想想,干不下去也得干。一是因為這是自己負責的任務,二是因為房子打完洞以后會有裂痕,時間長了會塌,這肯定是安全隱患,而且對周圍鄰居都有影響,于是還得硬著頭皮干。”
“首先,我自己得先熟悉相關的法律法規條文,通過講法、講道理去說服他們;然后從鄰里關系入手,告訴他們這樣對周圍鄰居都有安全隱患,這么多年的老街坊不能坑人家吧?”通過慢慢解釋,做通思想工作,現在各項指標都完成了,該堵上的堵上了,該關門的關門了。
胡可青感慨:“工作難做,但是只要你用心,還是能做下去的,有些是當時想象不到能完成的,現在也都完成了。現在回想,觸動最深的就是,沒有干不了的工作,就看你想不想干。”
面對頻繁的加班,胡可青笑著說,“有時候覺得在這兒上班特別虧,掙一樣多的錢,但是加班比別的地方都多。但是工作時間長了,對于這個地方、對于這身衣服也都有了感情,既然選擇了就不后悔,多加班也就等于多增加經驗。”
年齡最小的隊員李莎平時最受大家照顧,她回憶說,“我記憶最深的是前兩個月,北京汛期多雨,我們凌晨夜查有限空間作業。檢查到一半,下起了巨大的雨,我們只有一把傘。施工人員也不在意這些,還在繼續作業,我們擔心雨下大了就會倒流,別的井的水過來就很可能把人沖走。隊長讓我打著傘,他‘噌’地一下就跑出去了,渾身濕透了也不顧。最終我們說服了施工人員,讓他們停工走了才收隊。”
家人對于李莎的工作也十分支持,夜查收工后,家人都會開車來隊里接她下班。李莎笑著說:“我爸爸對于我的工作不僅支持,還引以為傲,經常跟他朋友說,‘我閨女是干安監的,在西長安街,守護中南海,守護天安門的!’我還得讓他低調點。”
被親切地稱為“宋姐”的宋立敏是隊里的內勤,主要負責上傳下達、寫總結、寫方案等工作。她有兩個可愛的雙胞胎女兒,今年6歲了。女兒3歲半的時候,兩個人都生了病,相互傳染了肺炎。但是由于內勤工作離不開,宋姐只能讓家里父母多照顧,自己仍舊堅守在工作崗位上。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隊內有6人被抽調參加閱兵的群眾方陣,他們負責的工作,也都分攤給了隊內的其他人。周文明介紹,現在隊里周六、周日、國慶假期全員停休,10月3日之后,參與閱兵的6人歸隊,也得加班。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就和吃飯喝水一樣,并不覺得這是多么典型的事跡。“我們這里也沒有什么隊長、副隊長,大家都是兄弟姐妹。”
周文明說,“我們接受過很多采訪,是我們的榮譽也是我們的壓力。因為地理位置特殊,所以我們工作干得不得不出色。”
采訪剛一結束,隊員們立刻都投入到了緊張忙碌的工作之中。就像副隊長胡可青說的一樣,也許在其他地方看上去很典型的事跡,在這里也都變得不那么典型了。就是這樣一群普通的安全員,開朗積極、認真負責,共同建設著一支富有“精、氣、神”的首都安全生產檢查隊伍,齊心守護著紅墻外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