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萌 劉喜房
職業性萊姆病指勞動者在林區、野外職業活動中,因被蜱蟲等吸血節肢動物叮咬,感染伯氏疏螺旋體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國主要發病地區是東北、內蒙古和西北林區。本文主要介紹萊姆病的傳染源與傳播途徑、臨床表現、診斷與治療以及萊姆病的預防等內容。

蜱蟲叮咬過的皮膚癥狀
萊姆病是一種以蜱蟲為媒介的螺旋體感染性疾病。1975年,美國東北部康涅狄格州萊姆鎮首次發生、并流行,因此在1980年被命名為萊姆病。它是20世紀末新發現的傳染病。在亞洲、美洲和歐洲都有流行,多發生在林木茂密的地區,高發生于溫暖的春夏季。潛伏期為3~32天,發病初期大多數病例表現為皮膚的慢性游走性紅斑,常伴有乏力、畏寒發熱、頭痛、惡心、嘔吐、關節和肌肉疼痛等癥狀,還可有中樞或周圍神經系統炎癥,如腦膜炎、顱神經根炎、脊神經根炎、腦脊髓炎。發病以戶外活動的青壯年居多,與職業相關密切。我國于1985年首次在黑龍江省林區發現本病病例,之后多地相繼報告病例。我國主要發病地區是東北、內蒙古和西北林區。
職業性萊姆病指勞動者在林區、野外職業活動中,因被蜱蟲等吸血節肢動物叮咬,感染伯氏疏螺旋體(一種原核單細胞生物)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職業人群多見于林區、野外作業人員,如伐木工人、森林警察或護林員、動物養殖場(養蜂、養鹿等)職工、動植物考察人員、地質勘探人員、軍事人員等。
傳染源及宿主:鼠類是萊姆病的主要傳染源和宿主(宿主指為寄生蟲、細菌、病毒等提供生存環境的生物)。我國報告的鼠類有黑線姬鼠、大林姬鼠、黃鼠、褐家鼠和白足鼠等。此外還發現30多種野生動物(鹿、兔、狐、狼等)、40多種鳥類及多種家畜(狗、牛、馬等)可作為萊姆病的宿主。
傳播途徑:通過節肢動物媒介蜱蟲等叮咬、吸血的方式在宿主動物之間、宿主動物與人之間造成傳播,目前尚無人類之間傳染的報道。傳播媒介蜱蟲的種類因地區而異,我國北方林區主要是全溝硬蜱蟲,南方林區主要是粒形硬蜱蟲和二棘血蜱蟲。致病螺旋體主要在蜱蟲的中腸發育。蜱蟲叮咬宿主時,病原體可通過帶菌的腸內容物反流、唾液或糞便而傳播。除蜱蟲外,本病也可由其他節肢動物或昆蟲,如蚊、馬蠅和鹿蠅等傳播。
潛伏期:感染致病螺旋體一般潛伏期為3~32天,多數為7~9天發病。萊姆病是多器官、多系統受累的炎性綜合征,患者以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統的反應為主。臨床上一般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將萊姆病分為三期,一般各期癥狀可按順序依次出現,也有交叉重疊出現,個別情況一期、二期癥狀不明顯,直接進入三期。
第一期(局部皮膚損害期):主要表現為皮膚的慢性游走性紅斑,見于大多數病例。有60%~80%的患者在蜱蟲叮咬處發生慢性游走性紅斑或丘疹,數天或數周內向周圍擴散形成一圓形或類圓形充血性皮膚損害,外援呈鮮紅色,中心部分顏色變蒼白,有的中心可起水泡或壞死,周圍皮膚有顯著充血和變硬,局部有熱、癢、痛感。皮膚損害好發于軀干、大腿、腹股溝、腋下等處。也有部分病人不出現皮膚損害。第一期期間多數病人伴有乏力、發熱、頭痛、惡心、嘔吐、關節和肌肉疼痛等癥狀,亦可出現頸部強直癥狀。局部和全身淋巴結可腫大。
第二期(播散感染期):發病后2~4周,患者可分別出現明顯的神經系統癥狀和心臟受累的征象。神經系統損害以腦膜炎、顱神經炎、脊神經根炎、腦脊髓炎最常見,表現為頭痛、嘔吐、眼球痛、頸強直、興奮、睡眠差、面肌麻痹等。心臟損害表現為心肌炎、心包炎、房室傳導阻滯。
第三期(持續感染期):病后2個月或更晚時間,甚至2年內,約80%的患者關節出現不同程度的癥狀,如關節疼痛、關節炎或慢性侵襲性滑膜炎。以膝、肘、髖等大關節多發,小關節周圍組織亦可受累,主要癥狀為關節疼痛及腫脹,膝關節可有少量積液,常反復發作。
診斷原則:根據患者在蜱蟲棲息地工作期間有蜱蟲等吸血節肢動物叮咬史,出現了皮膚、神經、心臟及關節等多器官、多系統損害的臨床表現,結合特異性實驗室檢查結果,綜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類似疾病后,方可診斷。需要排除的疾病有梅毒皮疹、鼠咬熱、森林腦炎、病毒性腦炎、腦膜炎、風濕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肌病、羌蟲病、急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皮膚真菌感染等。
治療原則:萊姆病不需要隔離。可采取病原治療,早期需及時給予口服敏感抗生素治療,既可使典型的游走性紅斑迅速消失,也可以防止后期的主要并發癥(腦膜炎或復發性關節炎)出現。對伯氏疏螺旋體敏感的抗生素有四環素、氨芐西林、頭孢曲松、亞胺培南、青霉素G等。一期常選用口服多西環素或紅霉素;二期可靜脈應用青霉素G;三期有嚴重神經、心臟或關節損害者,可靜脈應用青霉素G或頭孢曲松。
萊姆病對癥治療后,患者應臥床休息,注意補充足夠的液體。對于有發熱、皮損部位有疼痛者,可適當應用解熱止痛劑。高熱及全身癥狀重者,可給予糖皮質激素。對有關節損傷者,應避免關節腔內注射。萊姆病如早期發現,在一期、二期及時抗病原治療,其預后一般良好。如在三期進行治療,大多數能緩解,偶有關節炎復發;也可能出現萊姆病后綜合征,即患者經抗病原治療后,螺旋體死亡殘留細胞引起皮炎及自身免疫反應等表現;有中樞神經系統嚴重損害者,可能留有后遺癥。
傳染病的預防原則:一是管理傳染源;二是切斷傳染途徑;三是保護易感人群。預防職業性傳染病,除運用預防職業病的常規措施外,還要運用預防傳染病的常規措施。
從傳染源上進行控制,在疫區發動群眾采取綜合措施,對感染的家畜及寵物進行治療,加強防鼠和滅鼠等措施,避免鼠類將蜱蟲帶入家中或避免鼠類在家中亂竄以至于可能接觸其帶菌的尿液而感染。
切斷傳播途徑,首先要控制傳播媒介,硬蜱蟲是傳播萊姆病的主要途徑,因此殺滅蜱蟲是很好的預防措施。萊姆病疫區應根據當地的蜱蟲種類分布及其生物學特性,包括蜱蟲的生活史、活動季節及吸血特征、蜱蟲的越冬地點等確定殺蟲劑的使用種類、濃度及使用時間和使用范圍,開展滅蜱蟲工作。蜱蟲多停留在高約30~75 cm的草端,有人或動物經過時會攀附在身上進行叮咬。要搞好居住區環境衛生,及時清理雜草和落葉,減少蜱蟲停留的環境。在疫區工作,要做好個人防護,如進入林區、草地時,應穿長袖、長褲衣服,著長襪和高幫旅游鞋,最好將袖口、領口、下擺、褲腳口扎緊,以防止蜱蟲叮咬,宜快走而勿停留,不要坐或躺在林區草地上休息,也不要把衣服放在草地上,皮膚裸露部位可涂抹驅蜱蟲劑或花露水等防止蜱蟲叮咬。工作結束要立即洗澡、檢查腹股溝、頸、背和膝后面蜱蟲常躲藏的地方有無被叮咬,及時更換衣服。發現正在叮咬的蜱蟲,要采用碘伏或者75%的酒精、煤油、甘油涂在蜱蟲身上,也可用香煙頭點灼蜱蟲身體,使蜱蟲口器退出皮膚或死亡,再輕輕取出完整的蜱蟲,取下的蜱蟲不要用手捻碎,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傷皮膚,還易將蜱蟲的頭部留在皮膚內。如口器殘留在皮膚內,可用針挑出并涂上酒精或碘伏。發現身上有蜱蟲叮咬的傷痕或紅斑,及時進行消毒并服用抗生素進行預防。
寵物感染蜱蟲后,容易將蜱蟲帶回主人家中,蜱蟲經過大量繁殖后極易再次攻擊寵物主人。因此,家庭寵物戶外活動后也應檢查。
保護易感人群的方法是接種疫苗,萊姆病疫苗可用于生活或工作在蜱蟲的寄生地、草地或森林地區的人們。
疫區工作人員,如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癥狀,應及時到醫院診斷,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