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正璽 覃濤
蒼山茶海,莽莽綠源。崇山峻嶺間,一排排鐵塔高聳入云,一道道銀線縱橫織錦,一張張笑臉訴說著幸福生活……走進魅力鶴峰,處處感受到秀美新農村景象,萬家燈火守望著村民的小康夢。
鶴峰縣位于鄂西南邊陲,轄區共有22.4萬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74.73%。
近年來,國網鶴峰縣供電公司肩負起央企的社會擔當和時代使命,與全縣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一個又一個感人至深的民族團結好故事被深情傳唱。
2019年夏,鶴峰縣走馬鎮木耳山萬畝生態茶園基地,安置點上的茶葉加工車間,機聲隆隆、香氣撲鼻。
這里氣候適宜、環境優良,但28年前,還是一片荒山。鶴峰縣鑫農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周吉然萌發了打造生態茶園基地的設想,先后將68戶貧困戶338人“移民”到木耳山。
拓荒種茶,歷經10多年的艱辛,“移民們”種植的茶園呈現出勃勃生機,成為中國最美茶園。
彼時,因缺電木耳山空有最美之名,未有產業富民之實。
“家里就一盞電燈,還老是罷工。半天摘點茶葉,走幾個小時背到山下茶廠,說停電不收,只有當垃圾扔了。”村民劉柏芝說起往事,有著一肚子心酸。
“生產車間最怕斷電。斷電1個小時,就會壞掉一批茶葉。供電不穩定,短期影響的是企業的生產,長期影響的是茶農的生計。”周吉然說。
缺電,是茶農茶商的致命傷。
綠色能源與綠色發展休戚與共,企業發展與經濟社會同頻共振。鶴峰縣供電公司積極爭取資金,不斷優化主網結構。持續三輪網改,不僅木耳山迎來了好風景,鶴峰茶企也迎來了發展春天。
“有了供電保障,公司先后建起1000多家茶廠,帶動5萬農民脫貧致富。”周吉然說。
劉柏芝坦言,以前主要就靠打零工為生,現在經營二三十畝茶園地,修了三層新房。
如今,木耳山的“移民”僅茶葉一項年人均收入2萬余元,實現了家家有小車、戶戶有樓房。
10年,10.48億元資金投入。16座變電站覆蓋13個鄉鎮社區,2048個配電臺區緊緊聯結205個行政村,1555公里銀線飛舞,24983基桿塔閃耀。
從八峰藥化技改項目,到江坪河電站建設現場,從屏山風景區到宣鶴高速施工工地……項目建在哪里,電就能送到哪里,服務就跟到哪里。
網架結構堅強,技術裝備先進,智能化水平一流的強勁電力“引擎”,讓土苗山寨留住了綠水青山,看到了金山銀山。
鐵爐白族鄉地處鄂西南邊陲武陵山區,是湖北省唯一一個白族鄉。所轄的漁山村位于大山之巔,三面絕壁環繞溇水河,被稱為“云端上的村莊”。
過去村民進出大山,僅靠一條距谷底有將近500米的索道,村民自嘲為“索道山村”。
“那個索道就靠柴油發電機供電。一次下大雪,柴油機突然熄火,我和老伴被困在空中3個多小時。最后靠20多個村民拉鋼繩,才回到岸邊。”一名姓谷的村民回憶起索道出行的日子,心有余悸。
安全出山,是漁山村人祖祖輩輩的夢想。路不通,電不暢。村民們依賴與湖南省相鄰的一個小發電廠供電。刮風停電,下雨停電,打雷也停電。用上穩定電,是漁山村人祖祖輩輩的期盼。
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盼。2003年,鶴峰供電公司啟動漁山村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
不通路,網改物資怎么運上山?用人力背、用騾子馱,電工們斬荊棘、攀石崖,用腳丈量網改路,用肩膀背起網改夢。
“自帶柴米油鹽和被子,吃住在網改現場。砍兩根樹杈撐在地上,用塑料紙一蓋,鋪蓋鋪在地上,就成了臨時的住宿點。”村支書饒以明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滿是感激與感動。
鶴峰供電公司先后兩次對漁山村進行電網改造升級,新建50千伏安專供變壓器,穩定電、安全電同組到戶,并為索道架設專用供電線路。
如今,漁山村里建成了3家茶廠,茶園總面積從2014年的43.5畝發展到1300多畝,村民人均收入由3年前的2888元,增加到2018年的10989元。漁山村因電而興,因茶而富。
一個個數字,點亮了希望,捂熱了民心。鶴峰供電公司全力投入到脫貧攻堅大決戰,千方百計為各族同胞謀發展、找出路。
10個駐村工作隊,67名成員,擔負11個村395戶1152人的脫貧攻堅任務。全縣消除農村供電卡口和低電壓,實現村村通動力電、村村響和易地搬遷等重大助力扶貧攻堅電網建設工程全線覆蓋,8062戶26448人易地搬遷對象全部用上了安全電、可靠電、放心電。
2019年7月21日,星期日,遠方的閃電雷聲不時傳來。“氣象臺發布預告說我縣局部有冰雹天氣。”國網鶴峰縣供電公司中營供電所網格員朱紅英顧不上天色已晚,趕緊攜帶設備,巡視供電線路,到各家各戶叮囑村民注意用電安全。
朱紅英從事電力行業工作29年,負責4個村、35個臺區、1185戶的巡抄、服務和電力設施保護工作。
從16歲第一次敲開老鄉的門抄電表開始,朱紅英便成了鄉親們的貼心人。
29年來,朱紅英用雙腳丈量大山脊梁,用真情守護少數民族群眾萬家燈火,把愛心和快樂留給身邊的人。
“她就是個好人哦!”提起朱紅英,中營鎮78歲的村民周凌云不停地稱贊。周凌云丈夫幾年前患病癱瘓,兩老相依為命。朱紅英三天兩頭地往老人家跑,不單單操心用電安全,還照管老人們的生活。
“沒問題!有事您聯系我。”這是朱紅英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這句話,更是網格服務隊對全縣22萬用電客戶的一片深情。
“你用電,我用心。”極端天氣災害現場,鶴峰供電黨員突擊隊火線聚集,不畏困難,保證人民群眾利益不受損害;黨員服務隊與貧困戶認親結對,送技術、送肥料,送市場;為高寒山區校園免費安裝節能環保的碳晶取暖設備,讓孩子們冬天不再寒冷。
目前,全縣建成274個供電服務網格,建成網格服務公示欄103個,建立邊遠農村供電服務站3個,設定臺區經理45人,發放便民服務卡8萬余張。萬家燈火照亮土苗山鄉幸福路,架起了黨和各族人民的“連心橋”,共育民族團結進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