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波
在被譽為“華中藥庫”“鄂西屋脊”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綠蔥坡鎮,有一位82歲高齡的老人,不僅能識別300多種野生藥材,幾十年來還從山上挖回100多種珍貴藥材進行搶救性培育,被當地人尊稱為“巴東藥母”。
“巴東藥母”名叫張金菊,1937年出生于巴東縣清太坪鎮柘木水村,1956年與大支坪鎮尚家村的小伙子劉儒恒成家立業。本可在家相夫教子的張金菊,為響應時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書記王任重“支持高山大辦農場”的號召,來到綠蔥坡鎮野花坪農場。天生性格豪爽、辦事干練的張金菊,受到總場書記向真榮的賞識,20歲出頭的她便擔任了總場團支部代理書記、婦聯副主任。
海拔1800多米的野花坪,山高路遠、天寒地凍,生產生活環境十分惡劣。張金菊常年開荒植樹,付出了比男人更多的辛苦,積勞成疾。37歲時,她便患上了風濕性心臟病、慢性肝炎、鼻炎、腸胃炎等疾病。因為沒錢治病,張金菊決定自己上山采藥,給自己治病。張金菊的姑父是當地有名的老中醫,她便天天跟著他到深山野林認藥采藥。
頑強的毅力讓張金菊獲得新生,身體康復了。坎坷的經歷,讓張金菊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獲,不僅治好了自己的病,還認識了許多名貴珍稀藥材。
土地聯產承包改革后,張金菊一家人分得了不少土地,但因山大人稀、土地貧瘠,種出的莊稼幾乎沒有收成。張金菊不甘心,與人合伙種植蔬菜,行情不好,虧了;喂豬,不懂技術,又虧了。
一次,一位來自四川的老中醫借宿張金菊家,為了感謝張金菊的熱情款待,留下了一些黃芪種子。等到采收賣給供銷社時,張金菊怎么也沒想到能獲得1000多元的收入。她深深體會到:藥材不僅能救命,更能讓一家人生活得更好。
張金菊聽說神農香菊十分名貴,經濟價值高,但野生資源十分稀少,她便決定種植神農香菊。重慶市中醫院骨科教授、中草藥植物專家陳渝得知此消息后,帶了8個研究生來到張金菊家,專程向她傳授神農香菊種植技術。
更讓許多業內人士驚嘆不已的是,張金菊竟然把瀕臨滅絕的寬葉纈草種植成功了。被譽為湖北“四大神藥”的江邊一碗水、七葉一枝花、文王一支筆、頭頂一顆珠也被張金菊找到并保護起來,還有黃芪、黃精、黨參、天麻等不計其數的野生藥材都被她從懸崖峭壁“請回了家”。
幾十年過去,張金菊“巴東藥母”的稱號越喊越響。
如今,年過八旬的張金菊精神矍鑠,說話聲如洪鐘。她對土家中草藥的癡迷、創業干事的激情堪比年輕人。她創辦的巴東縣盛昌寬葉纈草種植專業合作社,畝均純收入高達8000余元,被省農業廳評為“全國農業技術推廣科技示范戶”,被州科協、州科技局評為“科技示范明星戶”,被巴東縣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評為“十星級文明戶”。
張金菊雖然識字不多,卻能背出《湖北巴東藥用植物志》的藥材名稱,培育的寬葉纈草、神農香菊種苗遍布神農架、恩施、鶴峰和巴東水布埡等地。張金菊與大兒子劉業清帶領70余農戶種植神農香菊500畝,畝產最高可達500公斤,實現收入1萬余元,最低也可產250公斤鮮花,實現收入5000元。
在張金菊家門口,有一塊近1畝田的地里,種有100多種野生藥材。張金菊說,巴東天然野生藥材價值無窮,她愿意把畢生的種植心得和培育的藥材奉獻出來,建一個“神農百草藥園”,把土家民間中草藥完整保護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