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方明 譚有為
一條碧波滔滔的酉水,在秋日紅葉爛漫的山間回旋,將我們引向武陵山中的風俗名鎮——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百福司鎮。鎮長劉繼任與分管宣傳的黨委委員舒勇,早已在鎮政府等候我們。前一天,在省委黨校培訓的書記向雪峰給鎮長打了個電話,希望《民族大家庭》雜志來的編輯記者朋友到古鎮百福司有一場不虛此行的體驗。
來到辦公室,鎮長打開工作記事本,記下了我們此行的來意。然后安排工作人員小楊向我們介紹我們需要了解的情況。小楊是個熱心快腸的姑娘,20歲出頭,三峽大學畢業后,考公務員到這里,分在鎮里做對外宣傳工作。小楊如數家珍地談起了當地的風俗民情。在她繪聲繪色的描述中,我們都沉醉了。
百福司鎮自古以來在酉水流域就是大碼頭,物產豐饒,市場繁盛,山外客商川流不息。從這兒造出來的大木船,常年載著數十噸的金絲桐油下洞庭、進長江。周恩來總理曾在贈予的錦旗上親筆寫下“來鳳桐油,全國第一”的好評。如今,這面錦旗保存在縣城的檔案館里。
這里民風特別純樸,山外客人不管落腳到鎮上哪戶人家吃飯住宿,主人都不收錢。客人感到過意不去,非要給些錢物,主人才肯象征性地收一點兒。長年累月,口口相傳,外地客商成群結隊地來到百福司鎮。
鎮政府門前不遠處的河上,矗立著一座大山,河從通過大山的洞穴穿山而過。洞穴寬大,山民們放排駕船沖浪以娛。當地人都稱之為卯洞,據傳是魯班先師卯時開通此洞的。卯洞山上,還有個仙人洞,那是巴人遺址。離卯洞不遠處,當年宣撫堡土司王宮就與卯洞比鄰相對,演繹出了一個精心動魄的潭中落印的故事來。河中的魚肥美細嫩,只需要放點鹽和姜,取河水而煮,十來分鐘后,那香味在熱氣騰騰的鍋中悄然撲鼻而至。留戀這里的美景和美食,山外客人總要在鎮上多住幾日。
在百福司鎮,原生態的土家歌舞也吸引著大批的山外客人。歌是山民情歌,舞是擺手舞。有首歌是這樣唱的“:開田莫開彎彎丘,難找彎耙彎牯牛;戀姐莫戀彎彎姐,難找彎床彎枕頭。”呈現出土家族地區人們的耿直和詼諧。擺手舞常在慶豐收、男婚女嫁和祭天地祖先時跳,由衣著玄色的男子與身穿滿襟胸花、頭裹青絲帕的女子聯袂表演。那場面真是篝火閃身姿、鑼鼓震明月,飛檐翹角的沖天吊腳樓也顯得頗具動感。這一切,都讓我們對百福司鎮的神秘充滿向往。
來百福司鎮上任前,鎮長劉繼任在縣里工作,說話做事干脆利落。劉繼任說“:我是外地人,通過在百福司鎮深入生活工作了一段時間,對這塊土地和鄉親父老結上了難得的親緣。工作雖然累點苦點,但很開心。看到了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風景,學到了少數民族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禮儀。有時下鄉到村組,主人家在你吃完飯后,用木盆打來洗臉洗腳水,讓我們洗臉泡腳消除疲乏,讓人倍感親切溫暖。把這塊地方建設好發展好,是我們的神圣使命!”談完話,黨委宣傳委員舒勇提議到鎮上去轉一轉。
沿著緊貼鎮政府院壩的開闊河堤,一路信步游走。在干凈的水泥路面上,我們見到了上百塊石板雕刻。上面都是先賢圣祖與英雄偉人的警句格言。陪同的人員告訴我們,這是為了傳承正能量而建的。邊走邊聊,陸陸續續地了解到百福司鎮的一些潛在能量。
百福司鎮與湖南省龍山縣桂塘鎮、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五福鎮接壤,邊區的政經往來頻繁,邊民的走動親近。許多年前,在水界林界地界確權的工作上,也沒發生過爭執與沖突。三鎮互幫互助,一鎮之長,常常理三鎮之事,只要不違背原則,合情合理且有希望辦到的事,都相互幫襯。三鎮親如一家,民族團結一家親,在這個地方得到了充分體現。
不知不覺,我們走到鎮西的街頭,看到一棟古舊的木樓,這是解放初期的邊區銀行。樓屋旁邊的一位老大爺熱情地告訴我們,百福司鎮是個客旺的地方,明朝時,就有欽差徐珊到這兒組織民工砍伐金絲楠木運到北京,供皇家使用。舍米湖村目前還存有6000棵左右的金絲楠木群。1956年,民族學家潘光旦老先生從碼頭邊坐轎去了舍米湖村,住了兩個多月做實地民族認定考察,1957年土家族被中央確定為單一民族。
返回鎮政府的路上,沿街有幾處餐館,陪同人員建議我們進去坐坐,喝點茶水,品嘗一下當地的特色餐飲油茶湯。餐館老板親自動手,架起鐵鍋,用本地的山茶油為我們制作了油茶湯。老板說,最正宗的油茶湯,還是河東興安村和舍米湖村的。他們那里的油茶湯,別名叫穩心湯,早上出門喝碗油茶湯,一天到晚心都不發慌。具體做法是,用臘月殺年豬時的板油制湯,而且這板油都是用棕衣包裹,吊在炕上,用香木熏烤半年之久后取用的,因此湯格外香醇。油熱后,將本地露水香茶粗葉置入鍋中揉爛,加鹽加姜摻水熬制而成。然后,湯中再添事先用本地山茶油炸好的干臘炕豆腐、陰米子、臘肉顆顆、黃豆、玉米等食材,不用筷子端碗轉著喝。有這一碗湯,什么能量都有了。
不知不覺已到中午,鎮里食堂管伙食的打來電話,邀請我們一行去食堂進午餐。鎮長早就在食堂等我們了。一同進餐的還有一名外來客人,他名叫劉藝科,湖南婁底人,畢業于中南民族大學,專業是畫畫。劉藝科告訴我們,他早已不是客人了,而是主人,戶口沒遷過來,但他在百福司鎮舍米湖村已經呆了好多年,畫油畫,畫山畫水畫活動。他開玩笑說,再呆幾年,畫心畫魂我也想去試試,這個地方就是他的理想園。鎮長找他來,本意是請他為鎮里畫些風情民宿的油畫,為不久后即將開通的黔張常鐵路作旅游接待準備。
短暫的訪問結束了,握手告別前,鎮長叮囑我們:“一路慢些開,安全第一。希望你們再來百福司喝上正宗的油茶湯,看正宗的擺手舞。黔張常鐵路開通后,從武漢等地到這兒來更省時、更快捷。”我們回話“:好的,非常感謝!”
返程途中,酉水的美景時不時地在眼前晃過,心情也在山水間感到興奮。雖說,人離開了百福司鎮,心卻留在了那里。我們想,待黔張常鐵路開通后,我們坐著似在畫廊般穿行的動車再到此地重游,將還沒有探獲的文化寶藏和沒有品嘗到的美味一網收盡。這才真正叫希望在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