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韓凝春 李馥佳 王蘭順
“頭戴馬聚源,腳踩內聯陞,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恒”。這是清代及民國年間北京城家喻戶曉的關于生活服務的俗語,體現了那個時代的時尚風向標。這里的馬聚源指馬聚源帽店,內聯陞為內聯陞鞋店, 四大恒是四家信譽卓著的錢鋪2關于“四大恒”有三種說法,一說為恒和、恒利、恒源、恒裕;一說為恒和、恒利、恒源、恒興(據北京大學歷史系.北京史[M].北京出版社.1985);一說為恒和、恒肇等四家(據夏仁虎(清).舊京瑣記[M].卷九.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都是聲譽卓著的字號。而“八大祥”則指八家經營綢緞呢絨布匹等的店鋪,均由山東省濟南府章丘縣舊軍鎮孟氏家族經營,章丘孟氏具有齊魯商人典型的忠厚傳家,誠信經商的特點,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使“八大祥”成為歷史上北京最重要的綢布專業店群體。
關于 “八大祥”至少有三種較權威的提法,據《北京大柵欄》3王永斌.北京大柵欄[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一書記載,“八大祥”指瑞蚨祥、謙祥益、瑞林祥、瑞增祥、益和祥、瑞生祥、廣盛祥、祥義八家店鋪;據《北京老字號》4侯式亨.北京老字號[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1.一書記載,“八大祥”為瑞蚨祥、謙祥益、瑞林祥、瑞增祥、益和祥、瑞生祥、瑞成祥、慶祥;另據《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北京卷》5李青.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北京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1991.中的記載,當時的“八大祥”為瑞蚨祥、謙祥益、瑞林祥、瑞增祥、益和祥、瑞生祥、瑞成祥、慶祥八家。無論哪一種提法,都繞不開謙祥益和瑞蚨祥,“八大祥”中謙祥益經營時間最長,開山東省濟南府章丘縣舊軍鎮孟姓家族經營布匹之源,瑞蚨祥資金最雄厚是行業公認的。推根溯源,研究謙祥益歷史文化,有助于我們傳承老字號歷史文化精髓,發掘“八大祥”經營管理文化,再現近代民族資本的奮斗歷程。
謙祥益源于山東省濟南府章丘縣舊軍鎮(現山東省濟南章丘市的刁鎮舊軍村),正是從這個村莊中,走出了聞名全國的“八大祥”。據當地方志記載,舊軍歷史悠久,漢武帝時有猇城,東漢年間改城為縣,屬濟南郡。宋朝景德年間,“移縣北置清平軍,后廢清平軍置軍使”,由此稱舊清平軍鎮,簡稱舊軍鎮。舊軍鎮水陸交通便利,北宋初年開鑿的運糧河由鎮西徑流向北,小清河從鎮中東西穿過。另有平坦大路與縣治、省城相通。清康、雍、乾時期,鎮容繁華,商賈云集,物阜民殷,“世族名流、轂擊肩摩”,有“小濟南”之稱。6章丘縣志[M].濟南:濟南出版社,1992.當然,孟氏家族的崛起與經營是清朝前期舊軍空前繁榮的主要原因。
明洪武二年(1369年),孟子第五十六代孫孟子倫等族人輾轉遷徙到這里,從此舊軍孟氏開始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據章丘孟氏家族傳承的《孟子世家流寓章丘支譜》記載:明朝洪武二年三月二十六日,孟子位、孟子倫自棗強遷至山東舊軍鎮,同時代遷來的還有孟桂;至五十六代又有孟希賢,到六十一代又有孟宏寬。由此構成舊軍鎮孟氏北、南、西、東四大支系。子倫為南支,希賢為北支,孟桂為東支,宏寬為西支。自公元1369年遷入至民國21年,已歷二十一代,迂六百年。東支傳了164人;西支傳了174人;南支傳了1825人;北支傳了2189人。其中北支人丁繁衍興旺,南支最為發達,成為蜚聲齊魯,名揚四海的巨商望族——“舊軍孟家”。(具體如圖1所示)
孟氏一族最早的商業活動,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間。當時章丘及鄰縣部分地區盛產土布,集散地是章丘北部的辛寨村,故通稱“寨子布”。最初在舊軍鎮設鴻記布莊,收購“寨子布”到周村、濟南等地販賣。傳至孟子倫后裔(南支),第六十五代孟衍升時,家業漸興。至清朝乾隆年間第六十六代孟興智、孟興泰兄弟二人時,孟氏已有一定經濟實力,由行商變為坐賈,開始有固定的鋪號作為經營之所。7據容恕堂少東孟憲銘口述史料。當時孟氏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商業家族。
當孟子倫南支傳到第六十八代孟傳珠等“傳”字輩子孫時,孟氏后人在前人基業上創立了十大堂號(三恕堂、其恕堂、容恕堂、矜恕堂、學恕堂、進修堂、承恩堂、承訓堂、樂余堂、世澤堂),8堂號是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堂號與姓氏的地望相關,亦稱“郡號”或總堂號。狹義的堂號,也稱自立堂號,即在同一姓氏之間分立的堂號。孟氏的堂號即自立堂號。經營范圍從絲綢布店、茶莊到銀號品類繁多,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即以絲綢銷售為主業,同時所有的鋪號中都帶有一個“祥”字,老北京婦孺皆知的“八大祥”即來源于此,在其鼎盛時期,八大祥的鋪號遍及全國。值得一提的是,經營謙祥益的進修堂由于五代單傳,因此從孟傳珠后一直繼承進修堂的堂號,并無兄弟析產分家帶來的家產分割。正因為如此,才使得謙祥益在眾多的“祥字號”中脫穎而出,在我國近代商業史上極具影響力。
由圖2可見,舊軍孟氏商號同氣連枝,第六十五代孟衍升傳子孟興智、孟興泰(第六十六代),孟興智“強學堂”有鋪號“瑞生祥”,孟興泰“慎修堂”有鋪號“隆祥”,兄弟倆的后人分兩脈發展。
其中孟興智傳孟毓瀚、孟毓翀(第六十七代),孟毓瀚“強恕堂”建鋪號“阜祥”(銀號),孟毓翀“學恕堂”在繼承“瑞生祥”基礎上,又建了“瑞林祥”;孟毓瀚傳人有四(孟傳璐、孟傳瑗、孟傳珽、孟傳珊),除孟傳瑗“其恕堂”繼承“阜祥”(銀號)外,孟傳璐“三恕堂”創建“瑞增祥”,孟傳珽“容恕堂”擁有“瑞和祥”,孟傳珊“矜恕堂”擁有“萬蚨祥”(瑞蚨祥前身)。孟傳璐、孟傳瑗、孟傳珽、孟傳珊四人又各有傳承,其中孟傳瑗“其恕堂”后人第六十九代孟繼遜(“明恕堂”)、孟繼蓉(“公恕堂”),由長子孟繼遜繼承“阜祥”(銀號)。孟傳璐“三恕堂”傳孟繼筠(“三恕堂”),建“順祥”。孟傳珽“容恕堂”傳孟繼筵(“容恕堂”)、孟繼箎(“容蔭堂”),其中孟繼箎后人第七十代孟德明(“善恕堂”)建“春和祥”。孟傳珊傳孟繼符(“克勤堂”)、孟繼箴(“克儉堂”)、孟繼笙(“克恭堂”),瑞蚨祥由孟繼笙“克恭堂”傳承。另一脈孟毓翀傳孟傳玙(第六十八代),其“學恕堂”繼承“瑞林祥”家業;孟傳玙傳孟繼珍、孟繼垚(第六十九代),其中孟繼珍堂號“慎思堂”,孟繼垚堂號“居業堂”,由孟繼垚“居業堂”傳承“瑞林祥”。

圖1:舊軍孟氏四大支傳承情況

圖2:舊軍孟氏十大堂號

圖3:舊軍孟氏六十五-七十一代南支譜系及謙祥益五代傳承圖[《孟子世家流寓章丘支譜》;舊軍村孟氏后人口述史料。9《孟子世家流寓章丘支譜》;舊軍村孟氏后人口述史料。

圖4:章丘孟氏家族傳承的《孟子世家流寓章丘支譜》原件
孟興泰有孟毓溪、孟毓湄二子(第六十七代),其中謙祥益為孟毓溪“進修堂”一支發展而來。自孟毓溪始,該房人丁不旺,五世單傳,分別是:第六十七代孟毓溪、第六十八代孟傳珠、第六十九代孟繼頨、第七十代孟養軒、第七十一代孟乃全,“進修堂”堂號也一直傳承下去。孟毓溪時代創立了“恒祥”,孟傳珠時代建立了“謙祥益”。孟興泰另一子孟毓湄(“慎余堂”)有四子,分別創立“承恩堂”、“承訓堂”、“樂余堂”、“世澤堂”,其家產分自“恒祥”。
清乾隆年間,當孟氏家業傳至第六十六代孟興智、孟興泰兄弟二人時,舊軍孟氏一族已由原來的行商轉為坐賈,開始設立孟氏的鋪號。由于在濟南和周村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孟興泰支的主要鋪號隆祥、恒祥便設立在這兩地。其中周村的鋪號(坐落在現周村古街與保安街之間)名為“恒祥”,開始只是一家染店,乾隆末年孟興泰年事漸高,店務交由其子孟毓溪主持。據族人回憶,在孟毓溪主持店務時期,一位關鍵人物的加盟使“恒祥”獲得了極快的發展。這就是謙祥益歷史上有名的大掌柜董連元。董連元是孟毓溪的遠房親戚,因家貧15歲就輟學入店當學徒。10“我的二祖父董連元,是舊軍孟家進修堂謙祥益的創始人,茲據本人耳聞目睹,將其所歷,屬文以記之。二祖父15歲家貧輟學,去周村恒祥染店學生意。……”——董連元嫡孫董壽齡的口述史料——《謙祥益創始人董連元》。他進店僅3天,言談話語、待人行事,就深為掌柜賞識。他理事干練,且善于助人。店伙如有難事,他總是太熱誠地為其出謀劃策,傾力相助,深得大家敬重。一年后,掌柜孟毓溪見其胸有城府,處事明決,愿親之近之,常與其商談生意之事,董的意見往往被采納。一次,他建議掌柜在染店中增設布業,建議被采納后,生意極為順利,“恒祥”資本當年翻了一番,三年內,盈利勝本數倍。此后孟毓溪對董連元更為倚重,凡事都要與之商量,董連元成為該店經營決策的靈魂人物。
董連元入店后第7年,周村“恒祥”已是本巨業宏,遐邇馳名的鋪號,特別是北京、天津一帶,慕名前來商洽生意者日益增加。當時的資東孟毓溪與董連元商議,將生意向河北鄚州發展。據《遐邇聞名祥字號》記載,到鄚州開店,也是董連元的主意,“一日,資東孟毓溪親自找到董連元說:‘自你來店至今,生意興隆,財源茂盛,事業一新,本利俱增,恒祥今日之盛,全賴你的才智。’董連元謙謝道:‘舅父過獎,愚甥愧不敢當。’孟毓溪提出:‘今后咱們的生意可以再向何處發展?’董連元言:‘河北鄚州可行。’”鄚州在河北任丘縣,是當時著名的鄚州廟會所在地,由很早的定期廟會,逐漸發展成了固定的市場,商業發達。華北各省的土產品及各都市的工業產品,如布疋(特別是章丘寨子布)、雜貨、藥材等,有很大一部分在這里集散。
聽取董連元的意見后,孟毓溪遂選族人孟某隨同董連元同赴鄚州開設恒祥分店,并以孟某為掌柜,董連元為副。在鄚州開業后,因人地生疏,有惡徒騷擾“恒祥”。董連元本著孟氏家族“德能服惡”的儒商思想及“成事在人”的創業精神,以誠懇溫良的態度,對騷擾之徒不斷明以仁義、曉以大義,使不少人幡然悔悟,即使冥頑不靈者劣行亦有所屏斂。
謙祥益在鄚州開業以后,大批推銷周村的染布、漂布、打連布和昌邑、淮縣的青、白布。據說淮縣的白布在鄚州染成雜色梭布,再運往北京印花,稱為印花梭布,專做鞋面用,這種梭布花色鮮亮,經久耐用,在河北、山東各地出了名,特別在農村市場暢銷。不到一年,鄚州“恒祥”生意興隆,數年間積本累萬,利益豐厚。東主掌柜(孟毓溪)聞訊而至,結查賬底,半點不差。東主掌柜心悅誠服,遂囑董連元,今后凡店中生意由其全權執掌。11武漢謙祥益衡記綢布店歷史資料;董壽齡口述史料。
“隆祥”為孟氏在濟南的鋪號名稱,乾隆年間由孟興泰開設,最初賣雜貨一類商品,后逐漸轉為專賣布匹。孟興泰身后將濟南“隆祥”傳至其子孟毓溪、孟毓湄共同經營。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進修堂”與“慎余堂”分家,“隆祥”重新建賬,此后進修堂與慎余堂股份各半經營,濟南“隆祥”一直經營至解放初期。12根據濟南隆祥賬房先生柴象梓的口述史料《濟南隆祥》:濟南隆祥是章丘孟氏較早開設的一所商店。他最初的資東是孟興泰,后孟興泰之子孟毓溪、孟毓湄分家,于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重新建賬。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濟南地區的“隆祥”不斷發展并增設東號、西號,并最終并入“謙祥益”;而周村地區的“恒祥”則在后來的發展中更名為“謙祥益”,“恒祥”只作為染坊的字號保留下來。
應該說,清乾嘉年間,周村恒祥、濟南隆祥與鄚州恒祥三店共同發展,構筑了謙祥益的早期發展基礎,為謙祥益日后的擴張積累了一定的原始資本,打下了該字號后期大發展的物質基礎。
嘉慶末年(1817年前后),孟毓溪卒,其子孟傳珠繼承孟毓溪進修堂之堂號,與叔孟毓湄“慎余堂”分戶而立。當時孟毓湄有四子,而孟毓溪僅有孟傳珠一子,且“恒祥”產業大部分由孟毓溪父子經營獲得。在分家過程中,孟傳珠主張將“恒祥”產業(包括鄚州分店)兩戶均分,但遭到堂兄弟反對,他們主張將“恒祥”產業一分為五,孟傳珠只占其一,雙方爭執不下,最終訴諸公堂。孟傳珠官司失敗,僅分得周村“恒祥”母號與白銀四萬兩,鄚州“恒祥”亦在分家過程中被劈廢。131817年《隆祥號本銀大賬》記載了進修堂、慎余堂分戶而立的資金分配情況。這場家族變故和財產糾紛使“恒祥”大受打擊。
孟傳珠分家后,由于是家中獨子,因此并未重新創立堂號,而是沿用其父孟毓溪之“進修堂”堂號14“進修”二字語出《周易》:“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業。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分家后,孟傳珠并沒有因為輸了官司而意志消沉。相反更加勵精圖治,在親屬的勸說下,他將分得的四萬兩白銀盡數投入到“恒祥”的后續發展之中,同時聘請董連元出任“恒祥”的經理,全權掌管進修堂的產業經營。在董連元與資東孟傳珠的共同擘劃下,道光初年(1821年)恒祥更名為“謙生德祥號”,不久正式定名為“謙祥益”。
從“恒祥”到“謙祥益”,名稱的變化體現了該字號品牌核心文化價值的提升。更名前后共有的“祥”字是孟氏資東家族的美好愿望,體現了傳統文化對于祥和、富貴、平安的追求。“恒”乃久遠之意,體現資東對家族基業世代延續、萬年長青的愿望。但是“恒”只是一種結果,是一種主觀愿望的體現。“謙”從文化上看有兩層含義,一為“敬”(“謙,敬也。”——《說文》),取尊重之意。商家的尊重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它支配著一切行為的外在表現。只有對顧客發自內心的尊重,才能心悅誠服地為顧客服務;二是“遜讓”(“謙,遜讓也。”——《玉篇》),即溫和謙遜、禮讓顧客。無論顧客貧富,在謙祥益均能受到禮遇,這是謙祥益的服務宗旨。以謙致祥則得益(“惟德動天,無遠勿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書·大禹謨》;“謙得益。”——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謙祥益”之名蘊含了豐富的儒家文化內蘊,也體現了儒商之道。由“恒”更名為“謙”,也體現了孟傳珠家族對家族基業長青的主觀愿望上升為主觀能動,給出了如何實現“恒祥”的答案,同時也確立了“謙祥益”品牌的文化內涵——即以“謙”為核心,謙能生德、謙而致祥,最終“受益廣之”的品牌文化內涵。此后百余年中,謙祥益作為店名及其所售部分商品的品牌名稱一直沿用下去,成為國內遐邇聞名的老字號品牌。
孟傳珠“進修堂”人丁始終不旺,甚至于孟傳珠死后無子嗣繼承,需要過繼嗣子延續香火(后孟傳珠遺孀馮氏孟傳珠堂兄之子——世澤堂孟繼頨為子嗣)。但因禍得福的是,“進修堂”堂號在謙祥益孟氏五世單傳的過程中,得以沿用百年,進修堂的產業也因為一脈相承、無家產分析而逐漸從舊軍孟氏其它堂號中脫穎而出,謙祥益也成為了“八大祥”中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的品牌。

表1:謙祥益早期發展歷程
道光初年(1821年后),董連元受命開拓北京市場,創立了北京謙祥益,第一家北京謙祥益門店位于前門甕城外東側荷包巷內,初名“謙祥益洋貨店”。(關于北京謙祥益創立的時間,有多種說法。據族譜及口述史料等家族史料看,北京謙祥益創立于道光初年,由董連元創立的說法是比較可靠的。北京民俗學家王永斌亦認為:“北京最早的八大祥是瑞林祥和謙祥益,當時瑞林祥在甕城外的西荷包巷中,而謙祥益是在東荷包巷又稱帽巷里。”15王永斌訪談記錄。)
謙祥益從山東走向北京,是孟氏這個實力雄厚、規模日益擴大的布業經營世家的必由選擇。北京作為清代國都之地,也是天下財貨集散之地,市面宏偉而繁華,顧客眾多且消費層次高,在北京開店打開局面,是謙祥益戰略經營的關鍵一步,也是謙祥益從地域性品牌轉為全國性品牌的關鍵一步。
應該說謙祥益在北京的初創時期經營一度是非常困難的,董連元作為掌柜,充分顯示了他的經營管理才能。他禮聘京中有名的商業首腦人物,共輔謙祥益;他尊賢禮士,待伙友如兄弟,使得北京謙祥益上下一心,伙友都愿傾力效勞;董連元還善于結交各界朋友,不論王府部院還是工農學商,進店買貨者均熱情相待,如同家人。于是很快就打開了局面,生意興隆,架無過夜貨,棧無日存品。
正當謙祥益在北京的事業開始興旺之時,東主孟傳珠病故。女東主馮氏命董連元速歸,交代亡夫遺囑。因孟傳珠身后無子嗣,因此孟于臨終之時將遺囑傳給馮氏,馮氏再命董連元接囑。(馮氏見董連元如逢親人,乃泣告曰:“先夫遺囑我家三個商號,只有北京謙祥益為生財之源,董某如能治理,嗣后必有大發跡”。董連元含淚而答:“我兄弟熟人,均受恩于東主,太太如用,肝腦涂地誓死相報”。16詳見《孟子世家流寓章丘支譜》。)董連元接受孟傳珠遺囑,將謙祥益經營重心轉移北京。自此謙祥益走上了以北京為經營重心、輻射全國、連鎖經營的道路。此后北京一直是謙祥益經營重心所在。董連元50余歲時,已將北京謙祥益治理得如同當年鄚州“恒祥”之盛。1909年,謙祥益總店遷至北京。

表2:謙祥益鼎盛時期鋪號一覽
董連元大掌柜是謙祥益前期歷史上做出了最卓越貢獻的人,他15歲進入“恒祥”,為謙祥益字號事業奉獻了一生;他與資東孟傳珠一起創立了“謙祥益”,后又將“謙祥益”發揚光大;他兩次受命于危難,一次是孟傳珠家族分產,董連元幫助孟傳珠集中精力發展“恒祥”,并創立了謙祥益品牌,一次是孟傳珠身故后,他輔佐女東主和幼主,大力開拓北京市場,創造了經營盛舉;他始終忠心耿耿,為資東家族出謀劃策,竭誠盡智,據說女東主能順利過繼世澤堂孟繼頨為子嗣,也得力于董連元(董連元與同仁堂樂印川結為知交,在樂引薦下得識親王,助馮氏順利完成家族交接)。為此,孟傳珠后人深感其恩義,孟氏第七十三代傳人、謙祥益最后一任資東孟乃泉長孫孟濤說:“董掌柜對進修堂有恩,沒有董掌柜,就沒有謙祥益。”
在謙祥益五世單傳中,兩代女東主也在字號事業的發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兩代女東主為孟傳珠妻馮氏和孟繼頨之妻耿氏。據家族史料記載,孟傳珠亡故后,其妻馮氏費盡周折過繼世澤堂四子孟繼頨為子嗣,使得進修堂一脈得以延續。孟繼頨長大后,娶恒臺耿傳芳為妻。在耿氏促成下孟繼頨娶尹氏為妾,育有一子孟養軒。孟繼頨壯年而夭,耿氏將稚子孟養軒撫養成人,并擴大、發展了謙祥益,使得謙祥益的零售店和住莊分布到武漢、煙臺、青島、日本等多個地區。據后人回憶:女東耿氏,不僅知人善任命而且獎罰分明。年終寫賬,長款者賞,虧損者問明情由,當場結論。無正當理由者輕則批評,重則調遷降職或撮份股。違反鋪規者出號,從不姑息。因此,各號管理人員都是謹謹慎慎,兢兢業業。對那些治店有方,生財有道者,不光在物質上(如錢或物)獎賞,而且在精神上還給以特殊的鼓勵。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下,馮氏、耿氏婆媳獨自撫養幼子,經營偌大家業,堅持不懈發展謙祥益,使這個地域性字號發展為全國性知名字號,為謙祥益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和同仁堂歷史上掌舵家族企業27年的許老夫人(許葉芬)一樣,都是中華商業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

表3:謙祥益在北京發展的歷史軌跡(道光初年——1951年)

圖5:迄今保存完好的北京謙祥益歷史建筑及當年建筑手繪圖紙

圖6:迄今保存完好的天津謙祥益歷史建筑
也是在兩代女東主的執掌下,這一階段謙祥益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其零售店鋪由北京向全國迅速鋪開,住莊(采購莊)甚至延伸至日本,形成了全國(乃至日本)采購、全國銷售的商號連鎖經營模式。
1920年前后,耿氏去世,此時其子孟養軒(字廣宦)已長大成人,但謙祥益事務仍把持在“恒臺幫”(耿氏掌權時任命)手中。其岳父陳建侯(曾督造謙祥益保記)提醒孟養軒提防家權不要落在外戚之手。此后,孟養軒在族叔孟雒川(瑞蚨祥資東)相助下撤換“恒臺幫”,將李仰山等人出號,任命史子鴻為總理,孟樹生為副理。
1928年章鳴九禍亂章丘,隨后孫殿英以剿匪之名大肆搶掠,使得謙祥益等其他“祥”字號資東紛紛搬離章丘,孟養軒攜家眷定居天津,并將天津作為謙祥益新的重點發展地區(此后孟養軒嫡系就一直住在天津)。
在孟養軒及史子鴻、孟樹生等人的努力下,謙祥益在民國中期(1937年前)達到了鼎盛時期,其發展的主要地區武漢、天津、濟南、北京等地,當時一個大城市中有3~6家謙祥益的鋪號。
資本雄厚的謙祥益的經營也突破了布業范疇,向更多領域擴張。
民國十八年(1929年)孟養軒看準茶葉市場機會,在濟南開設鴻祥茶莊,開始了多品牌集團化發展道路的探索。由于鴻祥茶莊開業資金雄厚,又有隆祥和謙祥益為后盾,一開業就成了當時最知名的“泉祥”茶莊的有力競爭對手。此后,又在普利門里開設鴻祥西號;三年之后,周村謙祥益在周村大街上的門面撤銷,開設鴻祥茶莊周村分號,專營茶葉,設門面三間,有店員40余人。貨品充足,品種齊全,質優價廉。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又在天津舊意租界六馬路開設“斌記”工廠,專織呢絨;1951年,在北京前門外長巷頭條開設謙祥織布廠,生產面紗等。至此,謙祥益已經形成以“謙祥益”為主品牌,“鴻祥”(茶葉品牌)、“益和祥”、“隆祥”(綢布經營品牌)以及“斌記”、“謙祥”等生產商為副品牌的品牌體系。

圖7:發現于舊軍村的孟氏《重修祠堂記》兩塊殘碑
解放后北京謙祥益的發展主要有三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一是1955年9月,北京謙祥益納入公私合營,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二是1978年,原商業部、紡織工業部鑒于我國絲綢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和北京特有的地理位置,也考慮到謙祥益地處前門繁華鬧市,又靠近天安門廣場,具有經營絲綢的百年經驗,于是將其更名為“北京絲綢商店”,作為我國在北京傳揚絲綢文化,展示絲綢精萃的一個窗口;三是2000年,謙祥益經過股份制改造后,考慮到歷史因素及謙祥益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再次將“北京絲綢商店”恢復為“謙祥益”,字號品牌得以恢復。恢復名稱后的北京謙祥益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經營品種最全的絲綢專業店之一,北京謙祥益店址也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周村“恒祥”為謙祥益的前身,是謙祥益家族發家從商之本源。據家族及后人介紹周村“恒祥”為孟毓溪、孟毓湄之父孟興泰(第六十六代)所創。
我們在對謙祥益歷史文化的追溯調查過程中,分別在周村地區、舊軍地區發現了多處與謙祥益歷史相關的石碑,這些石碑準確記錄下當時所存在的鋪號名稱以及發生的歷史事件,為明晰謙祥益的發展歷史提供了不容置疑的一手證據。在周村的調查中,我們發現了三塊石碑,記載了“恒祥”早期發展的歷史痕跡:
1.發現于舊軍村農家的《重修祠堂記》兩塊殘碑記錄
我們在調查過程中,非常幸運地在舊軍村亞圣支祠附近的農戶家里找到的兩塊殘損的石碑,從其中一塊石碑碑文中可以看出,其題名是《重修祠堂記》,題寫時間是嘉慶十四年歲次巳己年,即公元1809年。在石碑反面結尾處記載:“又籌錢三千恒祥添利辦訂十對”這是目前我們所見的最早的關于周村“恒祥”的記載,可見周村“恒祥”的創辦時間應早于1809年。
在第二塊石碑碑文中記載了對1809年孟氏重修祠堂有功的族人名字及事跡,在碑文中有“……云溪、云階、云莊諸孫……或參謀議或買木材或監工匠”字樣。而根據《孟子世家流寓章丘支譜》記載,孟毓溪族名云溪,即為謙祥益資東孟毓溪,而依碑文所載,此時孟毓溪能夠參與重修祠堂工作,應處其壯年時期。
2.周村古街關帝廟石碑記錄
周村古街南面的關帝廟內的一塊石碑也有“恒祥”的歷史痕跡。該石碑分為上下兩闕,分別鑲嵌于關帝廟內進門處的東、西兩側。石碑題名為《關帝廟重修碑記》,在石碑右側,記載了石碑題寫年代是道光四年(1824年),石碑上清楚地鐫刻著“恒祥號錢五百三十三千”,可見“恒祥”號曾為周村關帝廟重修捐資,從這條記錄也可看出1824年,“恒祥”已經在周村大街上開業經營。
3.董連元后人董壽齡的口述史料
據對歷史上謙祥益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董連元后人董壽齡的口述:“我的二祖父董連元15歲輟學,去周村恒祥染店學生意。當時恒祥的資東是孟毓溪之父孟興泰,主持店務的是東家孟毓溪。”據董壽齡口述資料,恒祥最初的資東是孟興泰,而主持店務的則是東家孟毓溪。
據對董連元一生(15歲進店學徒;40歲孟毓溪卒,資東分家,恒祥解體;50余歲將北京謙祥益治理如鄚州之盛;70余歲先于馮氏卒)及孟毓溪卒年(嘉慶末年,1817年前后)的考察,董連元進入“恒祥”當學徒時應為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左右,其時孟毓溪正主持店務,由此可見周村“恒祥”的創辦時間應遠早于1809年(嘉慶十四年)。


圖8:周村古街關帝廟石碑,碑文中有“恒祥號錢五百三十三千”字樣


圖9:周村古街現存的魁星閣廟宇及石碑
濟南“隆祥”老號,又稱濟南隆祥布店(早期兼賣雜貨),是孟氏南支在周村外開的第一家門店。明清時期,濟南府一直為山東的治所所在地,也是山東省最大的商業城市。清代濟南城內和城外關廂商業發達,19世紀80年代后,西關成為新的商業中心,“西關五大行”,即國藥、雜貨、綢布、鞋帽、錢業名重一時。1904年,濟南成為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自開商埠的內陸城市。17(韓)金亨洌.近代濟南經濟社會研究——以近代濟南商業發展為中心(1895~1937)[D].南京大學學位論文,2006.以濟南為目標開設“隆祥”店鋪,也體現了舊軍孟氏的戰略眼光。
關于濟南“隆祥”老號創立于乾隆年間的歷史記錄主要有三條: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遵循教學大綱的基本指示,還要鼓勵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向更廣闊的世界,開闊視野,激發創造性思維。如果一個學生每天只沉浸在艱苦的學習中,他的思維就會受限制,并且他的大腦使用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會逐漸退化。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和發展,學生的能力需求更傾向于全面和實用。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實地觀察,主題調查和訪問,引導學生關注當地的自然風光、文物、風俗習慣以及國內外重要事件。在真實的現實生活世界中,讓學生在情境中充分感受到語文知識運用的喜悅并由此熱愛學校生活,熱愛語文學習。同時,使他們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
1.“隆祥”老賬房柴象梓的口述史料
關于濟南“隆祥”老號創立于乾隆年間最早的文字記述見于濟南隆祥賬房先生柴象梓的口述史料——《濟南隆祥》18口述史料,來源于濟南圖書館地方文獻中心。一文中,文中指出:“濟南隆祥是章丘孟氏較早的一所商店。它開設于乾隆年間……”
2.族譜中對孟興泰誥命的記載
在《孟子世家流寓章丘支譜》中,對孟興泰之誥命記載如下:“……以爾子克襄王事贈爾為武翼都尉……(道光元年<1821>十二月十五日)”由此可以推斷,1821年孟興泰已經去世。因此可以推斷出,孟興泰其壯年時期應是在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可以推斷濟南隆祥老號在乾隆年間已經創建。
3.魁星閣石碑關于“隆祥”老號的記載
魁星閣石碑鑲嵌在周村古街北面名為魁星閣的廟宇的外墻上,石碑名為《創建魁星閣記》,石碑記錄了為修建魁星閣而捐贈的鋪號,其中包括:“謙祥益 錢十五千”、“濟南隆祥號錢五千”、“隆祥號”字樣,在石碑左端,即碑文結尾處記載了此石碑的鐫刻時間為:“大清咸豐二年歲次壬子仲夏(即公元1852年)。”從該石碑記載可見,當年為修建魁星閣而捐贈的鋪號中,“謙祥益”、“隆祥號”和濟南“隆祥”號均榜上有名,謙祥益和隆祥號分別指的是周村本地的鋪號,而濟南隆祥號則特別加上濟南二字,可以看出,此時隆祥號在濟南、周村均有鋪號。此碑設立時間是1852年,同時也證明了在1852年謙祥益品牌已經創立。
調研史料:
1.檔案史料
本次謙祥益歷史文化溯源研究共查訪、搜集相關歷史檔案40 份,其中北京檔案館藏檔案9 份;天津檔案館藏檔案10 余份;濟南檔案館藏檔案20 余份。
2.口述史料
(1)孟濤,謙祥益最后一代資東孟昭斌(字乃全)長孫,生于1976 年,其父孟憲龍行三,現與其父居住天津。
(2)尹壽明,北京謙祥益老店員,15 歲進北京謙祥益學徒,85 歲。
(3)王永斌,北京著名民俗學家,著有多本關于北京老 字號的專著。
(4)孟昭潤,濟南謙祥益伙計,口述年83 歲。
(5)郭濟生,周村區政協委員,對周村地區老字號歷史有較深入研究,出版過《濟南老字號》等書籍。
3.原始口述史料——濟南圖書館地方文獻中心提供。
(1)《謙祥益創始人董連元》作者:董壽齡——謙祥益創始人董連元嫡孫。
(2)《謙祥益總理孟樹生》作者:孟昭懿(女)、孟昭方——是親姊弟,是謙祥益總理孟樹生的子女。
(3)《謙祥益的女東主》作者:孟昭進——1909年生,女東主耿氏族孫;孟昭鉞——1906年生,女東主耿氏族孫;孟憲銘——1910 年生,女東主耿氏族曾孫;孟憲垤——1916年生,女東主耿氏族曾孫;耿錫年——1897 年生,女東主耿氏娘家侄孫;耿玉貞——1916年生,女東主耿氏娘家侄孫;王仙舟——1892年生,謙祥益經理;張菊友——1914年生,謙祥益伙計;劉煥庭——1899年生,瑞蚨祥經理。

(4)《進修堂所經營的謙祥益等祥字號》作者:王春云——天津謙祥益辰記經理。
(5)《天津謙祥益》作者:宋廣林——天津謙祥益保記賬房先生。
(6)《北京謙祥益》作者:謝元璋,孟憲節——北京謙祥益伙計。
(7)《漢口謙祥益》作者:李曰鈞——漢口謙祥益西號伙計。
(8)《青島謙祥益片斷》作者:孟憲挃——青島謙祥益大伙計。
4.參考書目
(1)山東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等.遐邇聞名的祥字號[M].濟南出版社.1991,4.
(2)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志編纂委員會.周村區志[Z].中國社會出版社,1992.
(3)董明齋,趙少三.濟南綢布業的歷史概況[Z].濟南工商史料-第二輯.
(4)李永清.述論“祥”字號商業家族的概況及其性質轉化 [Z].濟南市志資料-第五輯.
(5)景甦,羅崳.清代山東經營地主底社會性質[M].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
(6)羅崳,景甦.清代山東經營地主經濟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1985.
(7)徐華東.濟南開埠與地方經濟[M].濟南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8)山東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濟南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濟南老字號[M].濟南出版社.l990,8.
(9)政協章丘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章丘舊軍孟[M].1987,4.
(10)北平市社會局.北平市工商業概況[M].1932,12.
(11)孫健,劉娟.北京經濟史資料(近代北京商業部分)[M].燕山出版社,1990.
(12)周村文史委.百年商埠周村史料[Z].
平臺項目:
北京地方高校科技創新平臺——京商文化和首都流通現代化研究科技創新平臺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北京國際商貿中心研究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