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佳劉穎曹思齊王群山孔群喜馬中秀朱從江
(1.江蘇省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2.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3.南京財經大學; 4.江蘇省財政廳)
財政支出是財政工作的重要方面,體現了政府的決策行為,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是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1]。在新形勢下如何主動落實國家質量方針,準確把握質量工作的主要發展變化,進一步優化財政政策選項,加強財政投入保障與使用管理,最大限度發揮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更好地促進江蘇省高質量發展,是我們亟待研究的全新課題。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重要階段,江蘇作為發達省份,近年來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地區生產總值連跨三個萬億元級臺階。2017年底,江蘇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提出了實現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城鄉建設、文化建設、生態環境、人民生活六個方面“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任務。本文基于江蘇質量提升調研工作,構建省級財政支出政策推動江蘇高質量發展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系統梳理近兩年來江蘇省質量基礎財政投入和產出情況,分析高質量發展相關的工作成果,對相關財政投入的實施成效進行評價分析,找出促進區域高質量發展的財政投入優化提升空間。
依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中發〔2017〕24號)[2]、《江蘇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與實施辦法》(蘇辦發〔2018〕22號)[3]等文件精神和主要工作要求,以江蘇“六個高質量”發展要求為目標,參考《2017年政府收支分類科目》內容[4],構建出財政支出政策推動江蘇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該指標體系包括質量基礎投入和江蘇高質量發展兩項一級指標。質量基礎投入包括6項二級指標,18項三級指標;江蘇高質量發展包括6項二級指標,27項三級指標。二級指標所涉及的六大方面包括:產品質量、工程質量、環境質量、服務質量、科技創新、質量基礎設施,其財政投入與“六個高質量”發展并非一一對應關系,而是指這六方面的財政投入與推進“六個高質量”發展的整體戰略密切相關,且最具有代表性,可以充分反映江蘇省近年來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取得的工作成效和可能存在的問題短板(本文暫不涉及文化建設方面)。指標體系根據指標數據客觀性、可獲得性原則建立,并兼具系統開放性,在未來高質量發展實踐中具有完善空間。

表 1 省級財政支出政策推動江蘇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
采用投入-產出相對系數分析方法[5]研究江蘇省質量基礎財政支出政策實施績效。
(1)“投入”與“產出”的界定
本文研究的“投入”包括:江蘇省級財政在產品質量提升、工程質量提升、環境質量提升、服務質量提升、科技創新發展、質量基礎建設這六方面的投入。“產出”界定為江蘇省對應這六方面的質量發展成果。
(2)投入-產出相對系數分析
投入-產出相對系數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

由于指標量綱不同,計算產出相對系數時,首先對收集的數據進行逆向指標正向化和無量綱化處理。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各項指標的權重值。最后采用式(3)加權求取評估綜合分值:
由圖7可見,換流器MMC1閥側發生A相不對稱短路故障時,對端MMC2、VSC同樣感應到故障導致A相電壓降低,非故障相BC電壓升高,且有幅值相等的故障電流流入各換流端中性點。各換流端中性點故障電流與接地電阻R成反比,當直流系統接地電阻取2.0 kΩ時的中性點電流明顯減小,如圖8所示。

式中:P為綜合評價指數;Fj為第j個評價指標的分值;Wj為第j個評價指標權重。
相對系數大于1,說明其投入帶來的效果高于平均水平,投入績效好;相對系數小于1,即為投入帶來的效果低于平均水平,投入得到的績效有待提高;相對系數等于1,即為投入帶來的效果與平均水平相同,投入績效較好。
數據來源于2016—2017年度《江蘇省統計年鑒》、《江蘇科技年鑒》、《江蘇省知識產權發展與保護狀況》、《江蘇省環境狀況公報》、財政決算及相關部門實地調研統計、年報數據。包括近年來江蘇省質量基礎相關的財政支出情況和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成果。
統計顯示,近兩年的質量基礎財政投入在江蘇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占比呈現穩定趨勢,基本保持在6%左右。江蘇省在2016年、2017年推動“六個高質量”發展方面(文化建設高質量除外)的財政投入分別約為608億元和635億元,同比增長4.4%。
在質量基礎財政投入結構方面,環境質量投入的比重和總量都明顯上升,工程質量投入呈下降態勢。產品質量、服務質量、科技創新發展及質量基礎建設的投入占比變化不大,質量基礎財政投入結構整體保持穩定(見圖1、圖2)。

圖1 江蘇省2016—2017年質量基礎財政投入規模

圖2 江蘇省2016—2017年質量基礎財政投入結構

表2 江蘇省2016—2017年質量基礎財政投入金額與產出得分

表3 江蘇省2016—2017年質量基礎財政投入-產出彈性分析
(1)產品、工程、服務質量整體提升。2016—2017年度,江蘇省在農產品優質供給、食品藥品優質供給、消費品提質升級等重點工程上加大財政支持,分別增長了4.6%、24.0%和38.8%。工程質量提升、服務業提質增效的財政投入有所下降,分別下降了28.5%和3.3%。強化各類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風險監測,全省近5年產品質量監督檢查批次合格率約為92.7%以上。2017年度,高速公路工程質量、水運工程抽檢各類檢測數據合格率均上升至98%,住建工程安全事故數較上年下降22.6%。自2016年起,全省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首次超過50%,服務業首占“半壁江山”。
(2)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加強。近兩年江蘇省科技質量提升投入穩步提高,2017年較2016年增長了7.5%。2017年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培育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國家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數比2014年增長30.6%。2017年,江蘇省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54項,獲獎數位居全國省份第一;全省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2.5件,較2016年增長22.2%,位居全國前三;省級高新技術產品認定數達10359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規模節節上升,較2013年分別增長17.4%和30.8%。
(3)生態環境質量有所改善。江蘇省近年來加大環境質量投入,2017年較2016年增長38.9%。實施“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有力推進治污減排攻堅。推動綠色經濟轉型,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標,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國考斷面水質優Ⅲ類、劣Ⅴ類比例均達到年度國家考核要求。全省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維持在91%以上。但同時,2017年全省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僅68.0%,較2016年降低2.2個百分點,臭氧和二氧化氮濃度同比增長7.3%和5.4%。由于環境、工程質量提升的財政投入-產出效應受多重綜合因素的影響,其投入-產出相對系數較其他二級指標值較低(見表4)。建議進一步支持發展綠色智慧科技,減低工業生產過程產生的環境污染,促進產業協同發展。
(4)質量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夯實。江蘇省強化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在內的質量基礎支撐,質量效能得到拓展。全省共有9家單位承擔ISO、IEC的技術委員會、分委會秘書處,落戶江蘇省的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總數達68個,承擔國際、國家標準化技術組織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全年主導或參與制定并發布國家標準近千項,占全國總數四分之一。提高省級計量標準和地方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力度,數量較2013年增長38%。全省獲得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能源等各類管理體系認證數量規模呈上升趨勢,較2013年分別增長20.4%、37.2%、58.1%和26倍。累計獲批國家質檢中心51個,位居全國前列。

表4 江蘇省質量基礎財政投入-產出相對系數
實證研究顯示,江蘇省級財政投入每增加1%,高質量發展產出績效得分可提高6.6%,質量效益明顯。其中,服務質量提升和科技創新發展投入-產出績效明顯,說明社會及企業投入可能占了服務和科技質量提升投入的主體。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產出績效顯著,體現出全社會逐步強化質量意識,積極投入質量提升建設中。與此同時,工程、環境、產品質量投入-產出相對系數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據此,提出以下建議:
(1)構建高質量發展財政政策體系,加強財政資金分配和使用的頂層指導。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切實制定出支持區域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生態環境、科技創新、質量基礎建設等領域的積極財政政策,并做好政策間的協調配合。明確各階段財政工作目標、重點領域及任務、相應部署等內容,出臺更加合理、精準的財政支出政策。
(2)加強整合和統籌力度,完善質量發展財政投入供給機制建設。目前,江蘇省進行了全面的機構改革,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服務質量提升和科技創新發展有了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如質量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僅限于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有效的市場監管也是質量基礎設施的重要內容。需從預算編制、執行等環節加大整合和統籌力度,完善財政供給機制建設。
(3)優化投入結構,充分發揮資源配置引領示范作用。一是優化投入比例。目前江蘇省面臨中高端產品和優質服務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建議優化產品、服務、工程質量的財政投入,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江蘇制造”“江蘇建造”“江蘇服務”品牌。二是提高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比重。質量基礎設施涉及“六個高質量”發展各個方面,是提升區域質量競爭力的基石。三是增加綠色科技的財政投入比重。有利于產業轉型升級,共同提升環境、科技質量水平。
(4)創新多元化投入,推動區域優質質量供給體系建設。充分釋放市場的潛力和活力,分類制定實施財政投入方案,推動骨干企業做強做大、中小微企業做專做精。引導帶動社會資本投入工程建設、環境保護、科技發展、人民生活等相關領域,拓展質量提升工作融資渠道,完善投資體制,探索構建政府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投資為補充的多元化高質量發展投入供給體系。
(5)完善質量發展評價和監管機制,保障財政投入高績效運行。強化政府質量工作考核,建立科學合理的監管方式,注重發現問題的整改,持續跟蹤整改情況,打造質量工作的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