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浩
中國國家統計局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3.8%,漲幅比上月擴大0.8%。美國《華爾街日報》稱,豬肉價格本月“翻一番”將中國CPI推升至8年來新高。今年以來,中國CPI數據從1-2月的“1時代”上升到“2時代”之后,又從9月份開始站上“3時代”。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說,剔除豬肉價格以外的CPI漲幅只有1.4%,而非食品價格漲幅則在10月份降到0.9%,食品價格和非食品價格分化態勢未來仍將進一步延續。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在9月11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去年4月以來,受“豬周期”下行、非洲豬瘟疫情沖擊和一些地方不當行政干預影響,中國生豬產能持續下滑,今年豬肉供應相對偏緊,價格上漲較快。
中國近期積極增加豬肉進口源。中國商務部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司副司長王斌7日表示,在國家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一系列政策措施作用下,近期各地補欄增產積極性明顯提高。預計明年下半年豬肉供給狀況將有所改善。中國的豬肉進口來源也正變得更加多元化。王斌表示,1至9月自歐盟進口豬肉同比增長41.6%,占同期進口總量61.4%;自美國進口同比增長73.3%,占比10.5%;南美豬肉進口份額也從零快速提高到16.3%。第二屆進博會開幕式當天中國宣布恢復進口加拿大豬肉。
數據顯示,10月CPI數據構成中,食品價格上漲15.5%,影響CPI上漲約3.05%。其中鮮菜價格下降10.2%,鮮果價格由上漲轉為下降0.3%,合計影響CPI下降約0.28%。除豬肉價格上漲明顯外,牛肉、羊肉、雞肉、鴨肉和雞蛋價格漲幅在12.3%-21.4%之間;非食品中,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和娛樂、衣著價格分別上漲2.1%、1.9%和1.2%,交通和通信價格下降3.5%。
劉學智判斷,目前宏觀經濟不存在全面性通脹風險。未來一段時間豬肉價格仍將是帶動食品價格和CPI上漲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