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呂劍秋
摘 要:隨著近年來高校就業人數的不斷增加,“慢就業”和“招人難”等矛盾對就業工作提出挑戰,傳統的就業服務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今嚴峻的就業形勢,高校必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念,加強就業服務工作隊伍建設,整合精準就業服務信息平臺,創新多元化就業指導教育模式,充分運用“互聯網+”模式和大數據,不斷探索新形勢下精準就業服務的工作路徑,提高就業服務工作的新思路和科學化水平。
關鍵詞:就業服務;精準;畢業生
據教育部統計,2019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到834萬,就業創業形勢嚴峻。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就業工作,2019年7月發布的《做好當前形勢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到:“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穩就業的決策部署,落實就業優先政策,把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重中之重,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和基層成長計劃,拓渠道、優服務、強保障,確保就業水平總體穩定、就業局勢基本平穩”。因此,在“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著力推進高校精準就業服務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高校精準就業服務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一)畢業生就業觀念有待轉變
新時代的大學畢業生很多缺乏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不就業”和“慢就業”的現象十分突出。在就業過程中,很多畢業生盲目從眾,缺乏自己的主見和規劃,容易出現眼高手低的現象。用人單位急于招聘高校人才,高校畢業生卻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招人難”和“就業難”的情況同時并存。此外,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部分畢業生存在就業信心不足,就業不積極的情況,心理情況十分復雜。
(二)就業服務隊伍力量較為薄弱
大部分高校由招生就業處或學生處來承擔大學生就業指導和服務的統籌工作,校級成立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但具體的工作還是由二級學院的畢業班輔導員和就業聯絡員老師負責。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黨建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和團學工作等,很難一對一的為畢業生提供精準的就業服務和精細化的就業指導,無法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和需求進行就業幫扶。此外,精準的就業服務需要進行“互聯網+”模式和大數據分析,對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精準就業服務平臺缺乏整合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大力發展,“互聯網+”工作思維已經越來越重要。很多學校也建立起自己的就業信息網絡,學校建立就業信息網站發布招聘信息,二級學院也會通過QQ、微信等新媒體及時發布就業信息。然而,傳統的高校就業服務和指導平臺仍處在“人找工作”的傳統模式,滿足不了學生個性化的就業需求,就業信息匹配精準程度不高。
(四)就業指導教育方法滯后
就業指導教育是精準就業服務的重要環節,當前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設置中,仍采用大班教學的傳統“漫灌式”,教育沒有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職業興趣和職業性格進行“滴灌式”教育,課程設置單一,課程基本上以理論為主,缺少實踐的時間和學習。同時,教育內容與市場脫節,課程理論具有滯后性,無法跟上就業市場的巨大變化以及當年就業熱點、經濟形勢的變化。
二、高校精準就業服務工作的路徑探析
(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念
高校一方面要為畢業生積極開拓就業市場,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也必須重視引導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能讓畢業生客觀真實的了解就業形勢,認識自我、了解自我,理性的選擇就業崗位。學校應構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業指導、就業咨詢引導和就業輔導等精準就業指導模式,深入推進朋輩引領互助模式,改變學生傳統的“鐵飯碗”、“有業不就”就業觀念,引領學生探尋真正合適的、能夠充分發揮自我優勢,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職業。高校必須關注就業心理狀況,針對畢業生就業壓力的情況,積極開展心理疏導和就業交流活動,糾正畢業生“等、靠、要”等錯誤就業觀念,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培養畢業生的就業意識和能力。
(二)加強就業服務工作隊伍建設
精準就業服務工作對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聲譽。學校和二級學院應該致力于打造一支全員參與的高素質工作隊伍。針對僅有就業指導中心、畢業班輔導員等少數老師參與就業工作的現狀,構建就業聯絡老師、畢業班輔導員、學業導師、畢業班黨員的“四位一體”模式,形成動態化就業服務長效機制。學校要按照職業化、專業化、信息化的目標,配備專業技術人才對就業大數據庫、新媒體平臺或融媒體進行平臺及時的運營和維護,及時對就業工隊伍按照精準模式進行專業培訓,提高就業服務隊伍的專業能力和水平。就業工作隊伍的建設還需整合學校各部門、科研機構、企業、校友等資源,充分挖掘相關資源壯大就業服務隊伍,形成就業服務的合力。
(三)整合精準就業服務信息平臺
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95后”大學生高度依賴互聯網獲取就業信息和資訊。學校傳統的就業信息服務平臺只包含最基本的就業信息,就業信息推送較慢,且沒有精確的分類和導向,無法做到精準推送。高校應主動適應大學生的需求,根據不同崗位的具體要求和學生的興趣特征,利用“互聯網+”模式整合傳統的就業信息網和媒介,建立以新媒體、大數據為依托的融媒體平臺,精準推送就業信息、精細分類就業崗位、精確了解畢業生需求、精密掌握畢業生就業動態,線上線下多元化咨詢指導,完善畢業生就業信息反饋確保就業信息能多渠道、全天候的傳遞到不同類型的學生中,實現高質量的“互聯網+就業服務”工作模式。
(四)創新多元化就業指導教育模式
高校應高度重視就業指導教育,將就業教育、專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輔助社會實踐,通過多元化的方式滿足學生的不同種類要求,提升學生適應就業市場、的信心和就業能力。在就業指導教育上高校應拓展方式方法,在合理規劃就業指導教育課程體系的基礎上,依托校園文化活動平臺,開展就業指導實踐活動。例如,組織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創業大賽、簡歷大賽等。等校園文化活動,與校友、企業家、專家學者專題講座等活動相結合,作為就業指導課程的有效補充,分年級、分專業、分階段的予以實施。此外,就業教育指導還應充分考慮不同類型的學生,分類進行教育和培養,堅持以賽促學、以訓促學。針對部分畢業生實踐技能弱的問題,多舉辦不同專業層次的比賽和實踐活動,讓畢業生在模擬在真實的情況下,去解決求職過程中或工作場景下的疑難問題,提高畢業生的職業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做好當前形勢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EB/OL].[2019-07-12]
[2]劉帥,孫超.農業高校文科類大學生就業幫扶與指導的精準化研究[J].公共管理,2017,(03).
[3]張希玲.新時代高校精準就業服務路徑探究 [J].教育與職業,2019,(01).
作者簡介:
劉旭(1988-),漢族,安徽省金寨人,安徽農業大學,碩士,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