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校級課題“基于旅游需求側背景下的中國高職康養旅游協同育人平臺建設”(項目編號:YB201828)
摘 要:本論文針對當前國家和政策背景下最核心的康養旅游產業的養老問題和多產業融合創新人才的培養問題展開討論,主要涉及旅游業人才結構不合理,缺乏市場創新人才等方面提出專業人才培養的協同育人平臺建設。目的在于解決我國康養人才短缺的問題。通過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解決康養旅游人才的短缺、提高康養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技能,培養實踐性強的新時代康養旅游復合型人才。希冀通過研究,并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具有特色的針對性意見,適合高等職業院校層次的人才培養。
關鍵詞:旅游需求側;康養旅游;協同育人平臺
近年來,伴隨著國家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口老齡化出現了養老難、城市化導致的亞健康等問題,旅游需求側背景下的中國越來越關注高品質的康養旅游。從2013年開始,國家陸續出現關于康養旅游的各類政策和意見,不僅規范了市場,從而也推動了康養旅游的黃金時代的到來。
國家《“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和地方省市出臺了眾多關于康養產業的發展戰略和規劃。康養旅游具有內生的創新引領性、協調帶動性、開放互動性、環境友好性、共建共享性,與五大發展理念高度契合。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將進一步激發康養旅游發展動力和活力,促進康養旅游成為新常態下的優勢產業。基于旅游需求側背景下的中國高職康養旅游協同育人平臺模式有利于促進旅游人才培養轉型升級,實現新主導旅游業態模式的融合創新。將通過人才市場配置資源和更為有利的人才產業政策,促進增加康養旅游服務和管理人員和團隊,推動中高端康養產品開發和優化旅游人才結構,推動康養旅游人才培養由低水平向高質量發展。
一、基于旅游需求側背景建設康養旅游協同育人平臺的有利背景
首先,在廣東省和廣州城建職業學院創新強校戰略的指引下,學院高職教育正處在一個良好的發展時期。廣東省旅游協會副會長陳南江在2018年廣東旅游產業投融資對接會上提到廣東旅游的發展方向是康養旅游。為應對粵港澳大灣區三地國際性旅游目的地的升級換代,提出未來發展新方向是康養旅游,發揮康養旅游市場和旅游產品的互補和聯動功能。如服務水準、氣候、溫泉、森林、南藥、嶺南文化、飲食文化和醫療機構等。
省政府、省教育廳領導對康養高職旅游人才培養建設非常重視。現在,又把康養旅游作為創新業態建設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其次,旅游、會展產業等現代服務業已經形成一定數量的學科群,不僅有較扎實的理論資源基礎,而且對進一步強化實踐和學生應對改革時代的能力都有更為緊迫的需求。因此,基于旅游需求側背景下的中國高職康養旅游協同育人平臺模式已經不是單純的訂單班、校中廠等可以培養出來的,必須通過專業聯動、企業輻射、行業跨度和市場聚焦才可以做到。
二、廣州城建職業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協同育人平臺已有的前期基礎
旅游管理專業現有珠海長隆、廣州華義國旅、廣州夢旅國旅等10多家校企合作單位,并定期舉行社會服務項目,受眾群體達到前人規模,學生受益人數達到108人以上,每年取得過萬,幾萬不等。建立了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和旅游管理專業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等。形成了中旅訂單班、洲際英才學院、夢旅訂單班、希爾頓培養學院、駐企工作站和省級旅游管理學徒制班試點項目等,旅游管理專業智慧旅游協同育人平臺前期已建設成功。從專業建設和發展角度來看,基于旅游需求側背景下的中國高職康養旅游協同育人平臺模式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
學院基于旅游需求側背景下的中國高職康養旅游協同育人平臺模式建設側重研究康養旅游對人才層次與素養的需求模式。康養旅游是在現代社會產業融合發展中產生的,是“旅游+健康+養生”的集合體,這就決定了康養旅游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方面和復合型的。既需要高層次的理論研究、景點規劃、經營管理和產品開發人才,也需要一線技能服務型人才。如 既需要醫藥、康復、護理人才,也需要文化、旅游人才; 既需要單一技能專業人才,更需要復合型人才。因此,康養旅游人才需求從層次上涵蓋了從研究生、本科到高職高專和中職,從專業上涵蓋了旅游院校、醫學院校、林業院校和體育院校等。那學院的優勢在于地理優勢位于從化,具有鄉村康養、森林康養、溫泉康陽、康養地產、鄉村農家樂康養和休閑體育康養等基礎和條件。
(一)“互聯網+多方”育人平臺
加快學院互聯網全校融合創新發展,在政府大力主導、行業協會溝通指導、企業參與的“一主多方”辦學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初步搭建系統開放、資源匯集、機制健全、互惠雙贏的互聯網平臺,形成校企共建辦學、校企聯盟辦學、訂單合作辦學、等校企協同的合作辦學格局,初步解決了高職院校開放式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的問題。
1.校企共建平臺
學院與珠海長隆集團、東青旅、廣州華義國旅、廣州夢旅國旅、家耕園、洲際集團、東輝國旅、康城國旅等10多家校企合作單位開展深度合作,定期聘請企業骨干來校上課、并指導學生參與教學實踐活動。
2.校企聯合辦學
學院與希爾頓集團合作成立希爾頓培養學院,共建旅游管理專業,開設訂單一體化培養。
3.訂單班合作
與廣州市夢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珠海長隆集團等多家企業合作,成立了“夢旅訂單班”“珠海長隆班”等訂單班,實施訂單合作辦學。
4.現代學徒制
與珠海長隆集團企業合作,在2017年申請2018年第二批學徒制試點工作項目獲批,開展學徒制試點工作,培養特色旅游人才。
(二)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實現傳統型轉型升級
與廣州華義國旅、叮吧旅行社等多家企業合作,在校內成立生產性實訓室,使學生通過真實的企業工作情景,實現職業技能的提升以及從業和創業能力的提升,從而增強學院旅游管理專業軟實力,實現由“引企入校”向“校企共贏”的升華,全面提升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水,快速、成批打造具有優秀專業技能和實戰能力的旅游專業人才,真正實現開展生產性實訓人才培養的理念和目標。特別是引入從化康養旅游項目——從化地方溫泉療養和本草研學,實現康養旅游人才零的突破和騰飛。
三、高職康養旅游課程構建的具體做法
(一)基于旅游需求側背景下建設中國高職康養旅游課程內容和項目
以旅游產業人才的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開發一部分康養課程,解決康養旅游技能人才培養與用人需求錯位的問題。在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框架下,依托“互聯網+多方主體”的協同育人平臺,遵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以職業崗位群核心能力為邏輯起點,選取企業康養旅游的真實產品和典型項目進行教學項目轉化,構建組合式項目化課程體系。
(二)多元化協同育人人才培養質量平臺監控體系
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監控手段單一,通過構建多元化協同育人人才培養質量監控體系,有利于學院實施康養旅游人才培養,對旅游管理教學改革與建設、教學過程、學生管理、學生就業等方面進行過程監控與終結評價;聯合行業企業和學生就業單位,參照行業企業技術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開發教學標準和學生就業能力評價標準,并通過企業兼職教師、頂崗實習師傅對學生的課程學習、頂崗實習、畢業設計進行評價;同時引入第三方質量評估對學院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培養過程、學生就業質量、就業滿意度和對學校滿意度等進行綜合評價反饋。通過多元化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使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得到全方位的監控與評價。
(三)建設康養旅游師資隊伍和實踐條件保障體系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學院通過名師工作室、專業教師企業實踐和優秀教學團隊建設等師資隊伍建設,培養“雙師素質”和“雙師結構”優秀教學團隊。在實踐教學條件建設方面,學院通過實施實踐教學基地內涵建設工程,建設校內實訓基地、項目化管理模式和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學院的校內實訓基地按照企業真實生產標準建設,同時通過在企業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和培訓中心等方式建設校外實訓基地,緊密合作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為全面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學生就業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四)建設現代學徒制訓練中心
通過與珠海長隆集團的現代學徒制培養,建成現代學徒制訓練中心,并以此為基干,使旅游管理分散的康養旅游資源集中利用與共享成為現實,通過與企業優良暢通的雙向信息交流,力爭在專業建設和學生培養方面達到最大量和質的突破,為促進旅游管理專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的來說,通過基于旅游需求側背景下的中國高職康養旅游協同育人平臺模式的建設,首先發揮利用了校企社會服務項目。不但可以將已有的、相當豐富的資源充分揭示和利用起來,使資源配置得到優化,向師生提供優良的物質和經濟保障,從而在整體上大大超過目前所能達到的經濟和教學成效的保障水準。其次加速專業建設的現代化進程。將深化專業旅游數字和數據改革。在市場整體化建設的推動下,旅游專業建設運行模式和服務方式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在履行教育職能和職業職能這兩個方面都會有長足的進步。這將大大地有助于旅游強國和知識創新工程的順利實施,推動學院旅游管理教育現代化和順應時代發展的進程。再次優化專業人才培養環境。專業建設和發展將大力采用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多媒體網絡技術等,在這樣的場所中,將創造出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大大改善高校學院的人才培養環境。最后促進學科的建設。高職康養旅游協同育人平臺模式的建設不僅可以通過優化學院的教育資源配置,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從而提高旅游管理專業教師教學和科研水平。
總之,通過基于旅游需求側背景下的中國高職康養旅游協同育人平臺模式的建設,將大大推進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的現代化進程。與企業共建共享和借助網絡信息化,為學院整體辦學水平的提高和學科的建設創造良好的運行環境,對學院康養旅游人才培養發揮出顯著的社會外部影響。
參考文獻:
[1]何莽.基于需求導向的康養旅游特色小鎮建設研究[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04).
[2]任宣羽.康養旅游:內涵解析與發展路徑[J].旅游學刊,2016,(11).
作者簡介:
袁其玲(1985-),女,漢族,江西省九江市人,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0屆碩士研究生,廣州城建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