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衛生健康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基層為重點、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堅持全民參與、共建共享,堅持改革創新,注重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相結合,著力構建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70年來,我國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改善,人均預期壽命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5.0歲提升到2018年的77.0歲,嬰兒死亡率由200‰左右下降到6.1‰,孕產婦死亡率由1500/10萬下降到18.3/10萬,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用相對較少的投入較好地解決了近14億人口的看病就醫問題,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衛生健康事業發展道路。
70年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歷程,是黨領導人民群眾踐行“一切為了人民健康”初心和使命的歷程。
新中國成立伊始,面對我國缺醫少藥、烈性傳染病廣泛流行、地方病和寄生蟲病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狀況,黨中央提出“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衛生工作方針,堅持把醫療衛生工作重點放在農村,逐步建立起城鄉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為人人病有所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科學技術取得長足進步,醫學模式和疾病譜發生深刻變化,黨中央調整確立了“以農村為重點,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依靠科技和教育,動員全社會參與,為人民健康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衛生工作方針,擴大資源規模、增加服務供給,實行“多勞多得、優勞優得”的分配政策,建立社會化的醫療費用分擔機制,不斷增強衛生事業的活力。2009年啟動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確立了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堅持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進一步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效率和水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維護人民健康擺上優先發展的位置,在深入分析我國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大勢的基礎上,明確了“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新時代黨的衛生健康工作方針,作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頒布實施《“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啟動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全方位全周期維護人民健康,開啟了健康中國建設新征程。各地各有關部門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人民群眾健康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日益提升。
70年來,經過一代代人不懈奮斗,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顯著提高。一是完善醫療衛生服務網絡。以公立機構為主體、遍及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建立,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數量已達到99萬個,80%以上居民15分鐘內能到達最近的醫療點。二是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推進區域醫療中心、縣級醫院建設,組建各類醫聯體超過1.3萬個,發展遠程醫療服務,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三是壯大衛生健康人才隊伍。2018年衛生健康人員總數達到1231萬人,每千人口醫師2.59人,每千人口護士2.94人,超過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人員素質持續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占比提高到77.5%,本科及以上占36.2%。

70年來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提高到77歲。
群眾看病就醫負擔逐步減輕。一是不斷加大衛生健康投入力度。1978年以來,全國財政醫療衛生支出年均增幅超過11%。2018年,財政衛生支出1.6萬余億元,占衛生總費用比重27.7%。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從2003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之初的每人補助20元,提高到2018年的人均財政補助490元,人均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從2009年的15元提高到2019年的69元。二是建立完善醫療保障制度。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建立的公費醫療、勞保醫療、農村合作醫療等基礎上,初步建成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基本醫保參保覆蓋率穩定在95%以上。三是持續深化改革降低醫藥費用負擔。全面破除實行60多年的藥品加成政策,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推進國家藥品談判、帶量集中采購。2018年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降為28.6%,為新世紀以來最低水平。
疾病預防控制成果卓著。一是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在全國普遍開展“除四害”、清理垃圾等群眾性衛生運動,持續推進國家衛生城鎮創建,城鄉衛生環境面貌顯著改善。二是實行國家免疫規劃制度。國家免疫規劃從1978年的“四苗”防“六病”,擴大到14種疫苗預防15種傳染病。消滅了天花,實現了無脊髓灰質炎狀態,多數疫苗可預防傳染病發病降至歷史最低水平。三是實施健康教育與促進行動。持續開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健康科普宣傳活動,全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從2008年的6.48%提升到2017年的14.18%。四是加強重大疾病防控。艾滋病整體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肺結核報告發病率持續下降,所有血吸蟲病流行縣達到傳播控制標準,基本消除麻風病危害。建成覆蓋全國的慢性病監測體系,開展癌癥、心腦血管疾病等早診早治,加強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工作。五是提升衛生應急能力。成功應對非典、H7N9、埃博拉出血熱等重大突發疫情,高效做好四川汶川地震等突發事件應急醫學救援。
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持續提升。一是大力推進醫藥科技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首次分離出沙眼衣原體、進行了世界第一例斷肢再植手術、成功研制了抗瘧新藥青蒿素等。近年來,取得小分子靶向新藥等一批創新成果,CT、核磁共振、心臟起搏器等設備和一批藥物實現國產化,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快速縮小。屠呦呦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二是擴大醫療服務供給能力。2018年,全國總診療人次數達到83.1億,入院人次超過2.5億,居民醫療服務需求不斷釋放,對醫療服務的利用持續增長。服務模式日益豐富,大力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國一半以上的三級醫院開展日間手術,遠程醫療服務覆蓋1800多個縣。三是推動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各級醫療機構裝備配備水平不斷提高,2018年全國醫療機構萬元以上設備超過730萬臺。現代科學的新技術、新設備、新理論與新方法臨床應用基本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醫療安全持續改善,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明顯下降,血液安全供應水平進入世界前列。四是保障重點人群健康權益。深入實施健康扶貧工程,組織三級醫院對口幫扶全部貧困縣縣級醫院,開展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援疆,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病種增加到25種,精準救治貧困患者1500多萬人。推動建立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全面開展殘疾預防,大力推進康復服務。
中醫藥在傳承創新中加快發展。一是突出中醫藥特色優勢。注重發揮中醫藥“一根針、一把草”簡便驗廉的優勢,成為我國醫療衛生特別是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的一大特點和優勢。《中醫藥法》 《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陸續頒布實施。二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中醫服務體系日益完善,2018年全國有中醫類醫院4939個,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57.5萬人。深入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大力推廣針灸、康復、按摩等中醫藥適宜技術。三是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各地普遍設立中醫院校,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中藥已從丸、散、膏、丹等傳統劑型,發展到現在的滴丸、片劑等40多種劑型。四是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中醫藥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傳統醫學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ICD-11)》,在境外創建了30個中醫藥海外中心。
出生人口素質不斷提高。一是合理控制人口增長。從20世紀70年代初全面推行計劃生育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先后決定實施單獨二孩、全面兩孩政策,實現了生育政策的歷史性調整,經過幾十年努力,有效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二是加強婦幼健康服務。在全國普遍開展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推行農村婦女住院分娩補助政策,實施食鹽加碘、增補葉酸等重點預防工程,大力推進母嬰設施建設,加強貧血、近視眼等兒童疾病防治。2018年全國住院分娩率達到99.9%,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達91.2%。世界衛生組織將我國評為婦幼健康高績效國家。
國際交流合作不斷拓展。一是持續開展衛生對外援助。1963年以來,先后向71個國家派遣醫療隊隊員2.6萬人次,診治患者2.8億人次,為發展中國家培養衛生人才8萬人次。進入21世紀,實施中非“健康衛生行動”,援建中非(國別)友好醫院,開展中非新發再發傳染病防控以及白內障免費手術“光明行”等項目。西非埃博拉出血熱疫情爆發后,先后向疫區及周邊13個國家提供援助,派遣1200多名醫療和公共衛生專家赴西非工作。二是積極參與全球健康治理,與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有關國家和地區簽訂并實施了160多個合作協議。搭建人才培養、科研攻關、政策交流等合作平臺,完善邊境和口岸聯防聯控工作機制,主動參與國際健康領域國際標準、規范、指南等研究與制定,貢獻中國智慧、經驗和力量。
回顧總結70年來衛生健康事業建設、改革、發展史,有幾條經驗彌足珍貴,需要我們倍加珍惜、長期堅持。
始終堅持黨對衛生健康事業的堅強領導。人民健康不僅是民生問題,也是重大政治問題。衛生健康工作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決貫徹黨的衛生健康工作方針,確保衛生健康事業正確方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健康道路。也只有發揮黨強大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才能統籌謀劃、強力推進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建立完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符合國情實際的衛生健康制度。
始終牢記一切為了人民健康的初心使命。健康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衛生健康工作必須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無論社會發展到什么程度,都毫不動搖地把公益性寫在醫療衛生事業的旗幟上,增強全民健康的公平性和普惠性,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創新是引領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動力源泉。改革開放以來,衛生健康相關領域的改革創新從未止步,不斷為事業發展注入活力動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衛生與健康事業要實現新發展、新跨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更要靠深化改革,更要靠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不斷增強動力、激發活力。
始終注重發揮醫務人員關鍵生產力的作用。廣大醫務人員是人民健康的守護神,是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的主力軍。必須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和優良傳統,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推動全行業增強宗旨意識、服務意識。同時,不斷提升薪酬待遇、發展空間、執業環境、社會地位,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其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投入到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中,為人民群眾提供最好的衛生健康服務。
只有強大的國家才能持續投資于人民健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依靠體魄健強的人民。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齊心協力、扎實工作,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筑牢健康根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