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鶯 陳繼林 曹永年



課題項目: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一般項目,項目編號:SSK2015B16
摘 要:產業結構優化是區域產業發展的驅動力,作為合肥市內湖腹地的巢湖,其產業結構的優化發展對以“大湖名城、產業高地”著稱的合肥市經濟發展不容小覷。本文采用2013-2017年巢湖市統計數據,基于產業結構優化理論和SSM模型對巢湖市產業結構優化進行初探研究,對區域內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產業結構調整對策,推動區域產業發展。
關鍵詞: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合理化;偏離份額分析法
一、研究背景及范圍
(一)研究背景
隨著生態環境的破壞、資源的耗竭,國外學者很早就注意到人、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尋找新的可持續經濟增長模式,改變原有的粗放型、高污染、高消耗的經濟模式。產業結構的優化發展,極大的推動城市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在產業結構優化理論中,經濟學家C.G.克拉克、庫茲涅茨先后研究了經濟總量和經濟結構變動之間的關聯性,羅斯托提出主導產業的選擇的攸關重要性及其帶來的三種擴散效應,赫希曼指出集中稀缺的資源對戰略產業的投資及由此帶動關聯企業發展;筱原三代平提出支持比較劣勢產業發展使之轉化為優勢產業,與此同時,低碳經濟理論、循環經濟理論要求產業的發展充分考慮到資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資源循環高效利用并達到最優化配置,產業實現生態化發展。
(二)研究對象的范圍
巢湖自2011年撤市并入合肥市,作為合肥市的“后花園城市”,擁有巢湖岸線95.78公里,適宜建港岸線34公里,是合肥通江達海的重要樞紐地,其產業發展和經濟建設對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格局的影響正不斷增強,是構建合肥市“產業高地、旅游勝地、生態之城”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對巢湖市域產業結構優化研究較少,本文立足于產業結構優化相關理論和SSM模型對巢湖市產業結構優化發展進行初探研究。
二、巢湖市產業結構調整實證研究
巢湖市總人口78.8萬人,總面積2063平方公里,占合肥市總面積近1/5,下轄6個街道,11個鎮,1個鄉。
(一)產業結構高度化分析
從2013-2017年產業結構來看,巢湖市產業發展中,第一產業穩中有降,第二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由于區域內第三產業起步較晚,產業結構類似于庫茲涅茨“二三一”的產業結構模式。如表1所示。利用相似度系數法(如表2)與發達地區“三二一”的產業結構模式相比,巢湖市產業結構第三產業較為落后,產業結構仍需調整。
表1? 巢湖市產業結構構成的變遷? ? ? (%)
表2? 巢湖市產業結構與發達地區2017年水平比較? (%)
從國民生產總值、企業數和從業人員來看,目前巢湖市的主導產業是工業、非營利性服務業和農林牧漁業。其中工業、非營利性服務業、農林牧漁業的國民生產總值比重分別達到48.3%、11.9%、9.7%;GDP合計達全市69.9%,工業、非營利性服務業和農林牧漁業的企業數占全行業企業數的17.94%、16.76%、12.83%;而工業和農林牧漁業從業人數占全市就業人員的八成以上。但工業生產總值絕對數為161.0936億元,僅占合肥市工業生產總值的5.46%,農林牧漁業生產總值絕對數僅有32.2151億元,占全合肥市農林牧漁業生產總值的11.52%。
(二)產業結構合理化分析
SSM方法是經過美國學者Creamer(1942)、Dunn(1960)相繼提出并完善的數理模型,對區域和城市產業結構變動影響因素分析具有顯著效果。SSM模型一般選取5到10年為一個評價周期,假設期初子區域i的某一產業j經濟規模是gij0,期末是gijt,所選子區域在評價周期內的某一產業j的變化率為rij,包含該子區域的上一層級區域在評價周期內的某一產業j的變化率為Rj,公式如下:
rij=(gijt-gij0)/gij0(j=1,2,3…n);
Rj=(Gjt-Gj0)/Gj0(j=1,2,3…n)。
以該子區域的上一層級區域某一產業份額將子區域i相同產業經濟規模進行標準化處理:gij=gi0×Gj0/G0(j=1,2,3…n)。
子區域i各產業j增長量Gij可以分解為Nij份額分量、結構偏離分量 Pij 和競爭力偏離分量Dij,PDij是總偏離分量。公式如下:Nij= gij× Rj,當Rj為正值,該產業為全區域增長部門,否則為全區域衰退部門;Pij=(gij0-gij)×Rj,Pij是說明各產業部分所占比重即部門結構與所在區域結構的偏離程度,它反映結構對增長的影響和貢獻;Dij=gij0×(rij-Rj),Dij是競爭力份額分量,是指子區域某一產業的增長率與上一層級區域相同產業增長率的偏差,衡量子區域某一產業相對于上一層級區域產業的競爭能力。
由于合肥城區數據不完整性,本文選取合肥市下屬的四縣一市的2013-2017年的三次產業的GDP折算成2015年的可比價,作為巢湖市參照項。計算比較分析得出表3:
從表中可以看出合肥市所轄各市縣總體農業產業結構都具有優勢地位,巢湖市第一產業屬于相對增長部門,相對于其他縣市產業競爭力較強,但結構需進一步優化。
各縣市的第二產業產值增速高于合肥市總體平均水平,尤其是第二產業無論是從結構上還是競爭力都處于優勢地位;但較其他縣相比,巢湖市的第二產業起步較晚,產業以私營企業為主,產業附加值較低,缺乏支柱產業,導致結構和競爭優勢低于肥西縣、肥東縣、長豐縣。
合肥市下轄的各縣市的第三產業總體處于較為發展薄弱的產業部分,主要問題是結構劣勢和競爭力不強;總體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處于較低水平。尤其是長豐縣的第三產業的偏離分量PDij達到了-55.22,巢湖市相對于其他縣市第三產業稍具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第三產業發展增長率在2013-2017年5年間增長較快,第三產業發展競爭力較強,但由于競爭力優勢不敵結構劣勢導致總體偏離分量較低為-7.57。
三、產業結構優化對策
(一)立足第一產業、延長產業鏈、培育地方特色品牌
首先,立足主導產業之一的農林牧漁業,發展巢湖市產業中具有結構和競爭優勢傳統產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完善產業分工和產業協作,著力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積極打造綠色食品,建立綠色食品生態園區,注重農副產品與科技相結合,推進產業科技含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同時,打造區域特色產業;巢湖水產豐富,但并未形成特色主導產業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漁業的發展需培育優勢水產品,以科技和特色產業結合,對水產類產品進行深加工,將差別化產品定位于合肥主城區并進行差別化營銷,開拓省內外市場。與此同時,對巢湖流域水域和土地資源生態環境修護和保護是農業得以持續發展的基礎,立法保護、政策支持和城市空間水土資源環境的合理規劃和布局,將成為傳統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和保障。
(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第二產業內涵式發展
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重點是對作為主導產業的工業注重內涵式發展。巢湖市市用水泥建材生產基地、漁網生產基地、鋼構生產基地位居全國前列。一是發展優勢資源稟賦產業,調節產業結構,加強與主城區合肥的協同發展,完善區域分工與布局,推動建設區域產業合作平臺。通過加強內外開放,推動區域外內涵型企業來巢投資,構建合作機制,推動區域內外經貿往來。二是與高校建立產研合作,提升企業科技核心能力,提高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向“微笑曲線”高端產業發展,打造區域內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品牌。將推進內涵化、數字化發展,將第二產業與信息技術、物聯技術互相滲透和融合。與此同時,燃煤發電支持城市工業發展也帶來巨大污染,改變能源使用方式,發展新能源技術,制定排污權補償機制,企業內部實現清潔生產、建立循環產業鏈,發展環保產業,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三)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打造旅游品牌
以產業競爭力為導向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廣州長隆旅游度假區、蕪湖方特、上海迪士尼樂園為城市探索出了第三產業發展的新路徑,不論是5A的環境、還是最具規模、水準最高的旅游特色,包括完善配套的獨具特色高端游樂設施、高配置的旅游生活和交通環境,特色旅游產品的配備,旅游產業集群化發展,使旅游業獨具競爭力,成為振興當地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尤其可見,一個區域在第三產業尤其是旅游業的發展上不僅要具有優良的環境、特色高端的游樂設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旅游服務業保障,旅游產業聚集式發展,更為重要的因素是獨具特色、具有不可復制性,具有規模性。而巢湖是“三古”之地、“三江”之鄉、溫泉之鄉,文化歷史古遠悠久,自然風光得天獨厚。突出區域內優勢資源稟賦,整合旅游資源,以“湖景濕地”為特色,突出樸民風、純生態特點,挖掘大湖文化資源,提升旅游產業鏈附加值,打造特色旅游休閑產業鏈。打造精品旅游產品及旅游線路,重點是將巢湖的各個景點以點連線進行資源整合,提升旅游業內涵集聚力和規模性,引進具有競爭力的特色娛樂休閑產業項目,如智慧旅游、VR旅游,打造立體交通網絡,完善旅游服務,實現旅游交通、服務互聯暢通。而第三產業的發展會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推動三次產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雙成.產業結構優化理論與實證研究[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13.
[2]周振華.產業結構優化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3]馬修·卡恩.中國綠色城市的崛起·經濟增長與環境如何共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30-31
[4]孫久文.區域經濟學前沿:21世紀區域經濟發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5]鄭江松.武漢城市圈產業結構和產業競爭力分析—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模型[M].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18,(06):25-29.
作者簡介:
尹鶯(1981-),女,漢族,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經濟學,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