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頻發,國內經濟形勢變化不定,各種事故災害風險較高,國民對于應急救援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金融支持是應急救援服務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本文梳理了通過對美國、日本、英國三個國家應急救援服務以及其金融產業、產品發展現狀進行比較分析,得出對發展我國應急救援服務金融支持的啟示。
關鍵詞:應急救援;金融支持;國際比較;巨災保險
我國是世界上事故災難和自然災害發生頻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而我國目前應急救援服務發展緩慢,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政治預案律法的支持和財政金融的支持。我國現階段對于應急救援服務金融支持的研究不足,限制了應急救援服務進一步完善發展。分析國內外應急救援金融支持的方式,并從中發現可借鑒的經驗,對于我國自身應急救援服務金融支持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一、應急救援服務金融支持國際比較
(一)美國應急救援服務金融市場的支持
美國金融市場針對應急救援服務的支持體現在多方面。為了對沖掉自然災害造成的巨額損失,美國主要通過創立巨災保險制度和推動巨災風險證券化兩種方式來分散風險。針對巨災保險,美國堅持政府的主導作用,強制要求購買巨災保險,并頒布法律條規給予支持,對大多數巨災保險項目實施財政貼補或者免稅政策。除了災害保險,國際再保險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國“9·11”事件中國際保險市場承擔了70%左右的風險,賠付金額高達500億美元,分攤了絕大部分的損失。
20世紀九十年代,巨災發生愈加頻繁,保險業壓力增大,傳統的保險方式不能滿足保險市場分散風險的需求,美國推動巨災風險證券化,將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相結合,依靠強大的資本市場分散巨災風險,推出了巨災期貨、巨災債券等各種金融衍生產品,例如:1992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開始交易巨災期貨, 1996年10月,美國巨災風險交易所推出巨災互換產品;1997年,USAA產檢公司第一次發行了巨災風險債券,并且在后期發展中成為發展最快、成交量最大的一種巨災風險證券化產品。
(二)日本應急救援服務金融市場的支持
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給日本帶去了巨大的損失,對災害的支持方式除了為災民提供公共住宅和現金給付之外,也會通過優惠融資等金融政策予以支援。二戰后日本成立了專業政策性金融機構“住宅金融公庫”,機構利用郵政儲蓄資金等向社會提供長期低息住宅貸款,并創立了“災害復興住宅融資”制度,專門對自然災害中住宅受損家庭提供重建居住生活的資金支援。
2018年,日本由于自然災害損失340億,保險賠償了160億,災害保險對日本經濟的快速恢復有重要影響。地震保險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巨災保險,其地震保險制度模式獨具特色;政府作為領路人予以引導,對地震保險都以超額賠款再保險方式承保;在稅收上實行了保險費扣除的政策,提高投保積極性。日本由政府和非政府商業再保險公司共同承擔責任的保險模式被稱為“二級再保險模式”,在政府的參與下,地震保險雖然風險巨大,責任最終由政府、商業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三者來分擔。
當保險市場對災害產生的損失難以承擔時,日本也開始通過保險證券化來分擔損失。1984年日本發行了第一批可贖回地震債券,1998年日本通過《特殊目的公司法》加快了金融資產債券化的發展,1997年發行量為9000萬美元,到了2007年增長到139000萬美元,對災害風險的轉移分擔起到重要作用。
(三)英國應急救援服務金融市場的支持
對于災害的預防,英國政府一直把它作為預算的重點。在2004年的《國內緊急狀態法案》出臺之后,英國的財政部將民防撥款從原有的1900萬英鎊提升為3800萬英鎊。除了政府,英國紅十字會、英國醫生緊急救護協會、學生聯合會,甚至是一些娛樂活動社團也會集結起來進行公益救援。政府出臺了《政府與志愿及社區組織合作框架協議》為其設立規章制度,建立完整的監督體系,并加以財政資源來支持。
英國洪災多發,這一點和美國尤為相像,和美國不同的是,英國作為一個保險市場發展完善的國家,其政府在巨災保險中并不參與管理,也不承擔責任。英國洪水保險的承保主體是商業保險公司,政府的責任在于為防災建設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并為保險公司提供災害風險評估和預警等公共品。只有在政府做出這些預防措施的地區,商業保險公司才會將洪水風險計入財產風險并售賣洪水保險,在出售巨災保險的同時保險公司會在再保險公司進行分保,將保險市場的風險有效分散到再保險市場。
二、各國應急救援服務金融支持的特點分析
(一)國家應急救援體制完善,政府積極參與
政治是經濟發展的保證,金融市場對應急救援管理的支持需要法律條例來支撐。上述三個國家都突出了政府的領路人作用,都為應急救援和保險制度頒布了健全的律法支持,且各國應急救援體制相對完善,但根據各自國家的具體情況有所區別,美國和日本政府都對巨災保險承擔一定的責任,而英國政府并不參與本國巨災保險的運行,各國政府都是根據國情再發揮作用。
(二)資本市場發展完備,金融產品多樣
通過對美、日、英三國應急管理服務的金融支持的比較,可以發現在應急管理發展較為完善的國家,其資本市場發展也靠前。資本市場作為籌集資本的重要渠道,為巨災保險、巨災債券、巨災期貨等各類金融產品的產生創造了發行環境,資本市場可以承擔保險市場承擔不了的巨災風險。同時上述國家的金融產品的多樣化也對應急救援的支持方式和力度有重要作用。
三、啟示
(一)推動金融產業的發展和金融創新產品的發行
從國外巨災保險的作用來看,巨災保險和再保險對巨災事故承擔了損失賠償的大部分。由于國內的再保險市場剛剛起步,大眾認可度不高且政府能夠對此進行的投資較少,可以尋求國外成熟的資本市場進行支持,降低再保險市場建立的風險,減少資金的投入。我國要加快發展金融市場,創造出有利于金融創新產品的發行的市場環境。
(二)健全巨災保險體系建設
國內巨災應急救援管理的體系建設須由政府牽頭,各方合作的方式進行。在有一定的法律基礎條件之下,國內可以整合各大保險機構,對巨災保險進行銷售。整體的框架構建完畢后,政府作為上層建筑,起到最后的保障作用,財政部可以對巨災保險費用計提準備金,用于應急救援管理的金融支持。通過法律體系、保險公司及政府的三方支持,巨災保險體系才能夠建設完畢。
(三)結合我國國情發展中國特色的應急救援服務的金融支持
我國已經成立了應急管理部,應急救援服務的金融支持也在同步迅速發展,相信在政府的主導下,巨災保險及其再保險的普及也能在幾年內取得相應的成效。由于我國相比較日本英國等國家,地域遼闊,自然災害種類繁多,所以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金融支持措施。
參考文獻:
[1]周建高,鄭蔚.東日本大震災后災民居住重建的金融援助制度[J].東北亞學刊,2015(01):56-62.
[2]李瑾.巨災保險制度國際比較:理論困境、政策突破及中國啟示[D].南京大學,2011.
[3]王寧,李旭.從日本的二級再保險模式看我國的巨災保險體系構建[J].商,2015,(48):84.
[4]于敏赟.巨災風險證券化的國際經驗借鑒——基于對日本巨災債券的研究[J].時代金融,2011,(33):175.
[5]孔新峰.英國減災救災社會參與機制分析[J].社會主義研究,2011,(04):88-91.
作者簡介:
單鑫艷(1995-),女,漢族,江蘇省南通市人,會計專碩,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會計專碩。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