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霞
我們家人都不愛吃月餅,每年中秋我母親看望親友,都避開月餅不送,她本意是想“以身作則”,沒承想,親友并未領會到母親心思,還是回饋以月餅,或是親友單位分的月餅太多,消耗不了,干脆送親戚充當節日禮品。
去年,哥哥開了家機械加工廠,手下職工幾十人。今年效益不錯,哥哥想在中秋節給職工多分點兒福利。我便給哥哥出主意:獎金最實惠,為每位職工包一個大紅包;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也每人一份;肉蛋魚也要來點兒……至于月餅嘛,每人分一塊得了。“中秋福利沒有月餅貌似少了點兒節日氣氛,但太多了,也成災。反正發了紅包了,誰喜歡吃自己買去。”
“月餅相當于職工福利禮品盒上的紅繩兒,畫龍點睛,恰到好處。”哥哥很是贊同。
節前,哥哥就將福利和紅包分發給職工,職工都樂開了花,直夸單位待遇好。除為職工著想的心之外,哥哥也有小九九,想:“既滿足了大家胃口,又可以坐等大家替他和廠子傳美名兒了,雙贏。”
沒想到隔了幾天,哥哥耷拉著臉嚷我:“都是你出的餿主意,現在外人都叫我葛朗臺。”
見我蒙圈,他又說:“今天有好幾位朋友問我,‘聽說你工廠今年效益不錯呀,咋才給職工每人分了一塊月餅,也忒摳門了吧。”
嘿,這些人斷章取義,嫉妒心作祟。哥哥無從解釋,“也怪不得別人這么說,確實只分了一塊月餅呀。”
“干脆明年中秋一塊月餅也別發,只發錢。”我建議。
“得了吧,別的東西分得再多,月餅不分就等于啥也沒分,我再也不聽你的了。”哥哥開始總結經驗,“我得斷了外人聽半句話的后路,明年中秋只發月餅不發別的,每個職工發8盒,讓他們吃不了滿世界送親朋好友。看斷章取義的人還咋傳話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