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 劉紫薇



提要: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既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結構優化的必然選擇。作為國家創新發展投入的主體,企業的創新能力直接決定著國家的創新能力。本文以中國 500 強企業 2005-2014 年數據為樣本,通過面板泊松回歸和固定效應回歸方法評估我國企業國際化對創新產出和創新效率的促進作用,重點考察資本結構、利潤率和融資約束對二者間關系的影響,特別關注了我國企業國際化持續期對創新的促進作用。結果表明,企業國際化在當期顯著抑制企業創新產出和創新效率,中長期后表現出顯著的促進作用, 企業國際化對創新的影響不是即期的、一蹴而就的; ?資本結構、利潤率和融資約束正向調節企業國際化對創新產出的促進作用,企業國際化對創新的影響是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的凈結果; ?增加海外資產占比有利于企業創新產出,而增加海外銷售占比更有利于企業創新效率提升。上述結論為客觀評價我國企業創新績效提供了微觀層面的解釋分析,也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了有益啟示。
關鍵詞: 企業國際化; 創新績效; 面板泊松回歸; 固定效應回歸
引 言
黨的十九大提出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黨中央已將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為國家創新發展投入的主體,企業的創新能力直接決定著國家的創新能力。從圖 1 可以看出我國企業創新取得了一定成績,專利申請與授權增長率保持在較高水平上。中國企業 2000 年研發支出占全社會研發支出的 ?59. 8%, 到 ?2014 ?年該比例已達到 71. 1%① 。我國許多企業經歷了從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消化技術發展到不斷自主創新的發展歷程,而這一轉變恰好與我國企業國際化的加快同步出現。目前,對于企業國際化程度的衡量尚未形成統一的方式,常用指標主要有境外銷售額占企業總銷售額的比重(FSTS)、境外資產占企業總資產的比重 (FATA)、境外員工人數占總雇員人數的比重 (FETE)以及境外子公司分布國的數量等, 其中以境外銷售占比最為常用。企業創新績效可以從創新活動的產出和效率方面來綜合考量,學界在衡量創新產出時分別采用了是否開發新的生產線、是否有新產品產值、是否引進新技術 ( 尹志鋒等,2013; 趙偉等,2012) ,以及新產品 ( 服務或工藝) 的銷售收入 ( 龐瑞芝等,2012) 、專利申請數等作為創新產出指標。相對而言,專利申請數涵蓋了豐富的企業創新信息,充分體現了企業技術成果的使用和商業化能力。因為數據較為客觀,具有較強的可比性、易獲取,企業專利申請數成了衡量企業創新產出的主要指標。
一般而言,創新效率短期內可能無法察覺,但長期內一旦發揮作用就會有益于企業健康持續發展。對企業效率的測度主要有3種方法,包括基于數據包絡分析 ( DEA) 的非參數法、半參數法和基于 SFA 的參數法。為了避開對生產函數具體形式的設定,一般主要采用非參數和半參數估計方法。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技術時無須設定待估模型具體的函數形式,避免了主觀設定函數的影響,在處理多投入多產出的效率度量上具有優勢。李雙杰等 ?( 2006 ) 、陳偉和劉井建 (2008 )、趙樹寬( 2013) 等均采用 DEA 的方法測算企業創新效率, 并將其引入模型; ?通過對影響產出的主要因素建立函數,半參數法對未知影響因素建立非參數函數,將兩種函數同時納入生產函數中,并對其進行了估計,以此測算生產率。Olley 和 Pakes 較早提出半參數法,Levinsohn 和 Petrin ?( 2003) ?對 OP 方法進行改進,避免了可能由解釋變量和殘差項相關導致的內生性問題,提高了估計結果的準確性。李唐等 (2016)、魯曉東和連玉君 ( 2012) 等通過LP 一致半參數法,分別測算了新常態下廣東省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和中國工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所以,本文提到的企業創新效率(lnTFP ) 采用DEA- Malmquist 指數法與 Levinsohn 和 Petrin 的一致半參數方法來獲取。
由于直接分析企業國際化與創新績效的文獻相對較少,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國際化程度對企業創新績效的促進作用,國際化模式 ( 如出口、外向對外直接投資等) ?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 ( 張杰等,2009; 毛其淋和許家云,2014),學者們發現融資約束較低、融資能力較強的企業更容易創新 ( 趙偉等,2012) 。如池仁勇 ( 2003) 通過對浙江省 230 家企業對比分析后,發現外資企業創新效率最高; 馮宗憲等 ( 2011) 的研究發現政府投入與創新活效率之間呈現出不顯著的負相關性, 而市場化程度對創新效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企業國際化程度加深可以通過三個途徑影響創新績效: 第一,隨著企業國際化經營深入,企業創新動力加強。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后,更為嚴峻和激烈的市場競爭激勵其為形成競爭優勢、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在競爭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而增加創新投入 ( Kafouros 等,2008) 。第二,企業國際化有助于其獲取豐富的異質性創新資源。在企業國際化進程中,無論是國際市場、東道國環境還是信息、知識、經驗和國際化人才都是企業異質性資源,難以在國內獲得。國際化的企業可以充分利用東道國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等,以較低的價格購入原材料,雇傭技術專家和當地勞動力,合理安排銷售和研發中心,最大化地降低企業創新成本,延展國際化企業利潤空間; 利用地理上分散的研發部門來搜集創新信息,學習創新知識有利于企業不斷完善技術,更及時地響應和滿足市場需求; 有益于將企業自身獨有的優勢與當地獨特的創新資源相結合,并在整合過程中逐漸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使企業表現出強勁的創新動力 ( Hitt 等,1997;Kafouros 等,2008) 。第三,國際化的企業通過學習效應而提升企業的創新績效。隨著企業國際化程度加深,多樣化的境外市場為企業提供了異于國內的自然資源稟賦、組織制度、研發技術和營銷渠道等,雇用知識結構豐富的員工,使企業置身于境外市場和境外文化背景,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和學習資源 ( Hitt 等,1997) ,不斷學習將激發企業的創新動力,強化企業知識基礎,新創意、新知識的輸入會提高企業創新能力。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后,其產品和服務將面對更廣闊的市場需求,產品和服務也將接受國際市場的檢驗,從而督促企業不斷完善產品和服務,推動企業創新。另外,企業在開展國際化經營時難免遭遇失敗,而這將進一步增強企業搜尋動機,企業將進一步尋找解決方案,有利于提高企業學習能力,提高創新能力,積累創新經驗。
隨著企業國際化程度加深,企業也面對更加高昂的國際化成本: 第一,企業面對國際化經營的協調成本和控制成本 ( Hitt 等,1997) 。當企業國際化程度較高時,企業組織結構和組織制度越來越煩瑣復雜,這將降低企業內部溝通質量和溝通效率、增加協調成本,企業不得不投入人力、物力以暢通內部信息、資源流轉,擠占企業用于創新的資源投入,減少企業創新資源存量。第二,企業國際化使企業面對知識、信息超載問題。隨著企業國際化深入,企業接收到龐雜的知識、信息,此時若組織存在認知限制、認知能力和吸收知識能力不足等問題,就無法正確識別、分析和處理其接收到的信息,這將影響企業組織學習進程,會大幅度降低組織學習的速度 ( Hitt 等,1997) 。第三,國際化的深入提高了企業知識泄露的風險,損害企業國際化收益 ( Kafouros 等,2008) 。另外,國際化經營導致企業資源薄攤,創新資源的過度分散可能使企業無法形成規模經濟,降低企業收益。綜合來看,企業國際化運營的深入而從多角度提升了企業創新績效,分散的創新資源也提升了創新成本,企業國際化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是這兩種作用的凈效應。
對中國企業而言,企業國際化所獲得的創新收益遠大于創新成本,這種正向的凈效應體現在創新產出和創新效率上。首先,我國企業的國際化模式以出口為主,尚不具有復雜的國際化組織形式,在國際化過程中沒有產生較高的協調成本和溝通成本 ?( 陳勁等,2003) ; ?其次,我國企業的國際化區域主要集中于亞非拉地區,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企業國際化成本,并掃清了部分國際化障礙; 最后,我國企業的國際化尚處于初級階段, 國際化程度遠沒有達到國際化影響創新績效的拐點,即二者間仍存在正向促進作用。
雖然既有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但主要體聚焦在企業國際化對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的影響,沒有充分考慮其對創新效率的影響,而對創新效率的研究恰恰是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本文關心的問題是企業國際化對企業創新有怎樣的促進作用,企業國際化程度的加深是否會對企業的創新產出和創新效率產生了積極作用,上述影響又受到何種條件制約? 因此,得益于微觀數據的可得性提高,本文以中國企業家聯合會公布的中國企業 2016 年 500 強為樣本,從微觀層面系統研究企業國際化程度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 在指標方面,不同于大多文獻將創新行為劃分為創新決策和創新產出,并使用虛擬變量衡量二者,本文使用企業專利申請數衡量企業創新產出,采用 DEA - Malmquist 指數法測度企業創新效率; 考慮到專利從申請到授權需要的時間,在模型中引入解釋變量的滯后期可更為精準地反映二者間的對應關系 ( 對于企業創新的評價,一方面依賴于使生產前沿面發生變動的企業創新產出, 即企業有多少新創意,形成多少新專利、新產品, 短期內創造多大的市場價值,具體表現為現有前沿面的外拓; ?另一方面表現在中長期內由于現有工藝技術的革新和改進,使企業能夠用更少的資源投入獲得更多的創新產出,具體表現為靠近生產前沿面的移動,即企業創新效率的提升,創新效率的提升為企業和國家可持續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 本文不僅考察了核心解釋變量企業國際化程度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還探討企業利潤率、融資約束和資本結構對企業國際化與創新績效間關系的促進作用,旨在為探究企業國際化行為對企業創新內在的影響機制提供經驗分析。
二、樣本選擇、變量說明和描述性統計
本文選取的樣本來自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以企業 2015 年銷售額為入圍標準公布的中國企業 2016 年 500 強的名錄,該排名自 2002 年起由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依照國際慣例,按銷售收入或銷售額的大小進行自然排序產生。本文將中國企業 500 強作為基礎研究樣本,在其基礎上篩選出核心數據完整、數據準確合理,并符合一般公認會計準則 ( GAAP) 、在滬深兩市上市的境內企業樣本,最終確定 100 家企業作為中國大中型企業的代表。較之于小微企業,大中型企業有更好的技術創新能力,是創新的主導力量,選擇大中型企業作為研究樣本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② 。樣本專利數據來源于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其余企業特征數據來源于 Wind 數據庫和滬、深兩市公布的企業年報。對于衡量企業創新指標的選取,考慮到近年來產權保護制度和法律體系的日益完善,專利申請數在度量企業綜合創新實力時有著較強的代表性,加之數據易得,故選擇企業專利申請數來衡量企業創新產出; ? 本文使用DEA-Malmquist 指數法來測度企業創新效率,并使用以 2005 年為基期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和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分別對企業總銷售額和固定資產進行平減。相關變量的定義及描述性統計詳見表1。
三、企業國際化對企業創新的影響途徑
( 一) 企業國際化對創新產出的促進作用
本文在探究企業國際化對創新產出的影響時選取企業專利申請數作為被解釋變量,鑒于其非負離散的數據特征,且查看數據分布后發現數據呈現產出的影響,通過對該式回歸結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企業國際化對創新產出的動態影響,探究企業國際化對企業創新的作用是即刻發生的還是逐步發生的,國際化對創新的影響是否具有持續性等,模型被進一步擴展為如下形式:E[patitFATAi,t-1,Xi,t-1,λi,εt]=出典型的有偏分布特征,導致在使用經典回歸模型實證分析該問題時存在一定的缺陷,而對面板計數exp( FATAi,t-1·β1+Xi,t-1·β24+∑0FATA_τyear·數據采用泊松回歸模型進行統計分析,并用偽 R2對面板數據的泊松回歸模型進行擬合優度檢驗。假定被解釋變量的觀測值服從參數為 μit 的泊松分布,即patit ~ Poisson( μit ) ,則回歸方程式可記為:
E [ patFATA,X,λ ,ε ] =βτ ? + λi ?+ εt ) = μit ( 3)
∑04FATA_τyear+νi+μi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其中TFPit為被解釋變量,反映創新效率的高低,νi表示個體固定效應,μit為隨機誤差項。本文利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企業國際化對通過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隨著企業國際化年限的延長,fsts_1year—fsts_4year對技術效率的估計系數均為正,可認為技術效率在企業開展國際化 1 年后得以提升,即企業國際化對技術效率的促進作用不是即期發生。除此以外,作為控制變量的企業規模擴張有益于提高技術效率,市場集中度高、規模大的企業創新效果更好,只有大廠商才能負擔起研究開發經費; 規模較大且多元化經營的廠商可以通過研發創新的多元化來消化失敗; 大中型企業的資源更加豐富,可得到政府和金融機構更多的支持,更容易獲得豐富的知識,更早地識別出創新的機會。
四、結論和建議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結構優化的必然選擇。從實施 “走出去” 戰略以來, 我國企業國際化進程迅猛發展,本文探究了我國企業的國際化對企業創新的促進作用,為評估我國企業國際化的創新成效提供了微觀證據:(1) 企業國際化程度與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尚無定論, 這主要是由于學界采用了不同的指標、研究方法和不同的研究對象。(2) ?本文致力于從創新產出和創新效率層面評估微觀層面企業創新的成效, 企業國際化程度加深在樣本期當年抑制了企業的創新產出,但以跨境并購為代表的企業國際化程度的加深,因其以技術要素為核心考量,在企業國際化第三年后顯著地促進了創新產出; ?境外銷售占比增加后先是促進了企業創新產出,而后抑制。這說明境外資產占比增加和境外銷售占比增加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企業擴張戰略,導致產生了不同的創新效果,即增加海外資產更有利于企業創新產出,而增加海外銷售更有利于企業創新效率提升。除此之外,企業國際化程度加深在當年抑制了創新效率,隨后促進創新效率提高,這就證明了企業國際化對企業創新的促進作用不是即期的、一蹴而就的,而是動態的、逐步變化的。
加深企業國際化程度在中長期內將顯著提升國際化創新績效,即企業國際化程度深入總體上提升了創新產出和創新效率,這種積極的促進作用具有持續性。因此,要繼續加大企業自主研發投入,自主研發投入是提升自主技術創新的主要因素。我國企業的國際化有著和世界相同的部分,也有中國特色的部分,不能一概而論,每個企業的具體目標要視其發展階段而定。總體而言,一方面應著眼于通過增加海外資產購置并合理安排,開展基于技術要素考慮的并購獲取國外先進的知識和技術,或成立企業自己的研發機構; 另一方面應致力于擴大在東道國的市場份額,從事技術研發不斷開發新產品,從而提高本土的創新產出和創新效率,縮短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提高中國的科技競爭力,最終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注釋:
① 數據來源: 《2015 國家科技統計年鑒》。
② 根據國家統計局 2011 年公布的《統計上大中小微型企業劃分辦法》規定,工業企業從業人數大于等于1000 人,營業收入大于等于 4 億元的劃分為大型企業;從業人數大于等于 300 小于 1000,營業收入大于等于 2 億元小于 4 億元的為中型企業。
基金項目: ? 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 “中國國有企業國際化發展研究”(項目編號: ? 17JJD630001)。
參考文獻:
[1]陳勁,景勁松,吳滄瀾,等.中國企業技術創新國際化的模式及其動態演化[J].科學學研究,2003(3) : 315-320.
[2]陳偉,劉井建.基于 DEA- Malmquist 指數的企業創新效率變動研究——對中國電子行業的 15 家上市企業的實證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8) : 139-142.
[3]池仁勇. 企業技術創新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6) : 98-125.
[4]李雙杰,王海燕,劉韌. 基于 DEA 模型的制造業技術創新資源配置效率分析[J]. 工業技術經濟,2006 (3) :112-115.
[5]李唐,韓笑,余凡.企業異質性、人力資本質量與全要素生產率——來自 2015 年廣東制造業企業-員工匹配調查的經驗證據[J]. 武漢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 : 73-83.
[6]魯曉東,連玉君. 中國工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估計:1999-2007[J].經濟學(季刊) ,2012( 2) : 541-558.
[7]毛其淋,許家云.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是否促進了企業創新[J].世界經濟,2014(8) : 98-125.
[8]龐瑞芝,薛寧,丁明磊. 中國創新型試點企業創新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 2006- 2010 年創新型試點企業非平衡面板數據的實證考察[J].產業經濟研究,2012(5) : 1-10,18.
[9]尹志鋒,葉靜怡,黃陽華. 知識產權保護與企業創新: 傳導機制及其檢驗[J].世界經濟,2013(12) : 111-129.
[10]張杰,李勇,劉志彪. 出口促進中國企業生產率提高嗎? ?——來自中國本土制造業企業的經驗證據:1999-2003[J].管理世界,2009(12) : 11-26.
[11]趙樹寬,余海晴,鞏順龍.基于 DEA 方法的吉林省高技術企業創新效率研究[J].科研管理,2013(2) : 36-43,104
[12]趙偉,韓媛媛,趙金亮.融資約束、出口與中國本土企業創新: 機理與實證[J].當代經濟科學,2012(6) : 98-108,126.
[13]Bernard A B,Jensen J B.Exceptional ?exporter per- formance: cause,effect,or both? [J]. Working Pa- pers,1999,47( 1) : 1-25.
[14]Caves R 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nd Economic ?A- nalys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15]Filippetti A,Frenz M,Iettogillies G. The Role of Inter- nationalization as a Determinant of Innovation Perform- ance: ?An Analysis of 42 Countries[J].Industry & Inno- vation,2013,18( 5) : 437-459.
[16]Geringer J M,Tallman S,Olsen D M.Product and In- 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among Japanese Multinational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 :51-80.
[17]Kafouros M I,Buckley P ?J,Sharp J A,et al.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 ance[J].Technovation,2008,28( 1) : 63-74.
[18]Levinsohn,J.,Petrin,A. ?Estimating ?Production ?func- tions using ?input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J].Re- 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3,70(2) : 317-341.
[19]ZviGriliches. ?Patent ?Statistics ?as ?Economic ?Indicators: A Surve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0,28 ( 4):1661-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