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
[關鍵詞]黨的領導;抗震救災;組織體系
引言
通過對“4.20”蘆山地震等大型抗震救災案例的分析,明確加強黨對抗震救災工作領導的理論基礎、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的必要性,提出通過地震應急預案建立黨對抗震救災工作領導的制度體系。
地震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強烈地震往往可以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我國地震災情嚴重,據統計,我國因地震造成的人員死亡占自然災害死亡人數的一半,全球因地震死亡的人數,我國占一半以上。加強黨對抗震救災工作的領導,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有效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的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黨對抗震救災工作領導的制度體系,是實現黨對抗震救災工作的領導,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制度保障。
一、加強黨對抗震救災工作領導的理論基礎
在社會主義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代表和維護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始終堅定不移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對黨的核心領導地位的政治界定。黨的核心領導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由黨的性質宗旨、黨的使命任務、我國國體政體的性質、國家發展的根本任務等決定的,是近代以來中國的歷史邏輯、政治邏輯和實踐邏輯演進的必然結果,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正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中國人民才從根本上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中國發展才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華民族才迎來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因此,加強黨對抗震救災工作的領導有著堅強的理論支撐。
二、加強黨對抗震救災工作領導的現實需求
經對新疆新源和靜M6.6級(2012年6月30日)、四川廬山M7.0級(2013年4月20日)和云南魯甸M6.5級等地震的抗震救災的案例分析,加強黨對抗震救災工作的領導是一條寶貴的經驗,是抗震救災高效開展的重要組織保障。以四川廬山M7.0級地震為例,地震發生后,雅安市立即啟動地震應急預案,成立市抗震救災指揮部,市委書記任指揮長,市委副書記(包括市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政協主席任副指揮長;地震主要影響的蘆山縣、天全縣、雨城區等縣區,也都成立了書記任指揮長、縣(區)長任副指揮長或書記和縣(區)長共同擔任指揮長的抗震救災指揮部;震區各鄉鎮也普遍成立了書記任指揮長的抗震救災指揮部;為加強災區一線的組織領導,出現了眾多臨時黨委、臨時黨支部,來統一領導區域內的抗震救災工作。根據屬地管理為主、動態管理、靠前指揮、協同指揮原則,打破本地政府系統、外來部隊系統、外來醫療系統等原有的組織、地域、職級、身份限制,組建由屬地黨組織負責人任書記,部隊領導任副書記,屬地黨政干部、各參戰組織的業務骨干任委員的臨時黨組織,完善了抗震救災工作一線黨組織架構,確保抗震救災管理系統正常運轉。在災區一線經常出現部隊高軍銜、高級別指揮員擔任縣(區)、鄉(鎮、街道)指揮部臨時黨委副書記或副指揮長,高職低配、服從地方領導指揮的工作局面。天全縣按照“讓黨旗飄起來,黨員身份亮出來,黨組織作用發揮出來”的要求,在抗震救災一線懸掛黨旗,黨員干部自覺佩戴黨徽和袖標奔赴“戰場”,在15個鄉鎮成立抗震救災指揮部臨時黨委,在受災群眾多、黨員人數多的村(居)成立臨時黨總支106個,在有3名以上正式黨員的受災群眾過渡安置點成立臨時黨支部106個;雨城區委針對原鎮村建制被打亂的實際情況,及時在3個重災鄉鎮建立臨時黨委,在32個安置點建立臨時黨支部,并根據受災群眾來源建立了56個臨時黨小組。這種黨的組織的全覆蓋為推進抗震救災工作的高效、有序進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我國地震災害頻度高、范圍廣、災情重,加強黨對抗震救災工作的領導是減輕災害損失、取得抗震救災全面勝利的需要,是災區人民齊心協力共同應對地震災害的需要,加強黨對抗震救災工作的領導意義重大。
三、加強黨對抗震救災工作領導的實現途徑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明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必須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努力從機構職能上解決黨對一切工作領導的體制機制問題,解決黨長期執政條件下黨政軍群的機構職能關系問題,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黨和國家機關履行職責的各方面各環節。加強黨對抗震救災工作的領導,必須建立健全黨對抗震救災工作領導的制度體系。本輪機構改革已經基本結束,各級地震應急預案修編工作即將啟動或正在實施過程中,應通過地震應急預案,將加強黨對抗震救災工作領導的制度體系予以明確,特別是地市以下等基層,應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全員參與的重大地震災害抗震救災體制機制,在抗震救災指揮部署、軍地協調、責任制落實、廉潔高效救災等方面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優勢,一旦強烈地震發生,確保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