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紅 沈丹丹
所謂養成教育,主要指對幼兒行為的指導及良好習慣的培養。《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良好的行為習慣是考量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學前時期要學習和發展的關鍵內容,好的行為習慣是幼兒積極促進自身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幼兒園是幫助幼兒養成好習慣的重要場所之一,
幼兒教師可以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一系列活動,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實現幼兒道德品質、心理素質和思維習慣等方面的健康發展。
一、當前幼兒養成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養成教育目標存在盲目性和隨意性。一些幼兒園、家庭對幼兒養成教育沒有建立科學的認知,主要表現在幼兒園和家庭不清楚養成教育具體的培養目標。幼兒園與家長將重點放在幼兒某項具體習慣行為的培養上,或者家長總是在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后,才考慮實施“堵漏洞式”的教育,忽視了習慣培養的整體性和長效性。
養成教育內容抽象化。養成教育內容存在抽象化是指沒有全盤考慮養成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沒有明確的行為規范標準。如提出“口號式的”養成教育,脫離幼兒真實生活,抽象而不具體,不便于幼兒、教師、家長的理解、掌握和執行。
培養方式偏重強制性。在養成教育的過程中,主要表現在教師和家長講授、刻板訓練和口頭說教等,幼兒自始至終被視為“被管”的對象,習慣養成必然也處于被動狀態。這種沒有建立在興趣和責任意識基礎上的養成教育,是無法促進幼兒發展的;這種輕視幼兒趣味的引導,弱化自我要求、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培養方式,一直以來都存在于幼兒園和家庭教育之中。
幼兒園與家庭教育缺乏一致性和協同性。幼兒園和家庭在幼兒養成教育方面的培養力量需形成合力,但在實際中因養成教育目標、內容不具體,家園缺乏有效的溝通,導致雙方缺乏一致性和協同性,出現幼兒在幼兒園5天,在家2天,“5+2=0”,而不是幼兒園加家庭的力量,“1+1>2”,故幼兒在不同場域、面對不同的陪伴群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狀態,不能形成獨立的生活意識和自力更生的能力。
二、幼兒園開展養成教育的策略
(一)制定明確的養成教育目標及具體內容
基于養成教育的目標需要標準化、細目化和科學化,我們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調查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以工作坊引領制定養成教育的培養目標,保教部指導細化養成教育的具體內容,班主任帶動其他保教人員研討實施,提出“好習慣,益終生”的核心理念。為方便教師操作,我們逐層分解、構建幼兒養成教育目標框架,包括3大維度:健康生活、社會參與和學會學習;9大品質:自理、有序、守時、禮貌、責任、合作、主動、專注、堅持;10大習慣:有規律、守作息,愛運動、常鍛煉,講衛生、愛勞動,自己事、自己做,從哪拿、放哪去,樂交往、善合作,有禮貌、守規則,能專注、會堅持,有計劃、會總結,知安全、會自護;36個行為規范:從基本吃穿住行的要求開始,從點點滴滴的生活小事做起,把抽象內容具體化,摒棄“高、大、空”,做到“近、小、實”。
(二)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滲透養成教育
每個幼兒在幼兒園時間為10個小時左右,利用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是培養幼兒習慣的重要途徑,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比如,在幼兒一日生活中入園、盥洗、進餐、如廁、喝水、戶外活動等各個環節,我們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以兒歌作為行為訓練的重要手段,把基本的生活習慣創編成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兒歌。如小班的《疊衣歌》《漱口歌》《小手真干凈》《身體的音階歌》等,讓幼兒在唱一唱、做一做、學一學中潛移默化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在游戲活動中優化養成教育的培養方式
從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來看,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也是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一種獨特活動。我們嘗試將10大習慣、36個行為規范融入幼兒各類游戲活動,合理利用教室、戶外場地等設計4個活動區域,分別是健康生活區、社會參與區、益智學習區和戶外運動區,我們把活動區內的游戲稱為魔方游戲。魔方游戲打破傳統班級區角活動的界限,擴大了孩子游戲的空間,提供了有層次的、豐富多樣的活動內容。
(四)借助傳統文化資源,學習優秀行為規范
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中關于習慣養成方面的內容,納入養成教育體系中并以課程方式予以教授和實踐。比如我們開展“春節”主題探究活動,沿著“春節的來歷”“春節的儀式”“我的過年計劃”三條探究線索,幼兒走出幼兒園,走向家庭,走向社區,采用多種方式了解有關春節傳統禮儀和習俗,包含節日中應遵守的各種禮儀規范。
(五)建構“互聯網+家園共育”的合作模式
合理利用互聯網平臺,引導家長樹立科學教育理念。首先,我們利用微信公眾號、班級QQ群、微信群定期推送有關幼兒養成教育的文章。其次,每月開設家長微課堂,利用微信平臺發送與養成主題有關的內容,例如致家長的一封信以及主題計劃書等。最后,在網絡平臺及時上傳關于幼兒良好行為表現的視頻、圖片。家長結合幼兒在幼兒園的具體表現,與教師共同交流和學習關于養成良好習慣的經驗,雙方密切結合,共同參與到幼兒良好行為塑造過程之中。
(六)利用多元主體評價模式,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習慣
多元主體評價是指通過幼兒、教師、家長,根據不同評價內容以不同的結構形式聯結而成,對幼兒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發展進行價值判斷的有機整體。首先,教師結合觀察記錄卡和評價量表,進行正面評價。其次,引導家長正視幼兒的行為表現,進行客觀評價。最后,引導幼兒自評或同伴互評,進行自我審視。只有通過教師、家長、幼兒共同參與評價,才能更加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進一步強化行為,幫助幼兒把良好行為習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終遷移到日常生活中,成為常態表現。
(責 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