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萍
與其他學科不同,數學知識抽象性強,對于以直觀動作思維為主的小學生而言不易理解。基于此,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例,筆者對活動化教學在數學課堂中的實施進行了探索。
一、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的價值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將課堂知識和社會生活聯(lián)系起來,促進學生學用結合,知行統(tǒng)一。如在教學《生活中的大數》一課時,我要求每個學習小組收集生活中與大數有關的內容,提有關數學問題,收集數據多者為勝。各小組從物業(yè)費、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進行匯報,加深了學生對大數的理解。又如,在教學《圓柱的認識》一課時,我提出“為什么多數管道都制作成圓柱形狀”的問題,小組討論后,學生發(fā)現(xiàn)圓的面積最大,圓柱形管道的流量大,因此,好多管道、水桶和水缸都制成了圓柱形。疑問、矛盾是思維的啟發(fā)劑,它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有力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活動課能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生活和社會,把數學學習從習題、書本狹隘的思路上解脫出來,改變不斷做題、反復訓練的模式,使學生感受生活是獲取數學知識的源泉。
二、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
操作活動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加強對數學的理解。如在設計“用長方形紙卷圓柱形”的探索活動中,我讓學生思考:1.兩張長方形紙,一張橫著卷成圓柱形,另一張豎著卷成圓柱形。請問兩個圓柱的體積相等嗎?2.再拿兩張長方形紙,a沿長方形長的中點剪開,再將較長邊粘在一起,卷成圓柱形。b沿長方形寬的中點剪開,將較短邊粘在一起,卷成圓柱形。請問兩個圓柱的體積相等嗎?學生經歷探索操作的過程,體會變量之間的關系,在活動中把所學知識弄懂吃透。
三、在調查實踐中增進師生交流
活動的內容、空間和方式可以給學生合作的機會,使學生學會溝通與表達。我經常組織調查實踐活動,來培養(yǎng)與加強學生的數學意識與敏銳的觀察力,如舉辦以“我與課外輔導班”“我愛我眼”“白色污染”等為主題的數學實踐活動。這些活動內容緊跟時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在組織學生觀察、調查、研究、實驗、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學生分工明確,資源共享、榮譽共享,活動過程是學生學會合作、體驗合作、形成團隊意識、發(fā)揮團隊作用的過程。數學課堂成為數學活動的課堂,讓學生“做”中學,“玩”中學,真正愛上數學。
四、引導學生從故事中學習知識
數學知識較為抽象枯燥,而游戲是啟發(fā)心智與興趣的最佳方式,同時又能轉化成學生繼續(xù)學習的動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情感原理,喚起學生學好數學的熱情。如在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小貓釣魚》時,通過情景設置,教育學生學習、做事不可三心二意;在學習“加減法”《乘車》時,教育孩子坐公交車和乘電梯時要先下后上、尊老愛幼等;在學習“分類”《整理房間》時,引導學生養(yǎng)成有條理的思考習慣等。
總之,教師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難點問題在故事情境和游戲中迎刃而解。活動策略要多樣化,讓學生在愉悅的狀態(tài)下投入活動,在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體驗學習樂趣,是每個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
(責 編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