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關鍵詞]廣播頻率專業化;新聞節目;編排技巧
當今社會是信息社會,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移動客戶端等傳輸手段提供的信息浩如煙海,生活模式、文化模式的多樣化、個性不斷加強,可供個人自由支配的時間和活動的空間都有較大幅度的增加。那么,如何根據節目的定位制作一檔有自己風格、有品牌特色的節目,如何讓廣播新聞節目在頻率專業化、實效化后更有可聽性?筆者認為,編排技巧尤為重要。
第一,要堅持有效、有用的原則,關注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新聞事件。編排的新聞與聽眾之間的關系越大,聽眾的關心程度越大,新聞的價值就越大。比如,供熱費漲價、個人所得稅繳稅基數提高、城市公園建設、天氣變化情況等。所以,新聞只有從內容上、情趣上、口味上接近聽眾、貼近百姓,才會有可聽性,才是吸引聽眾的關鍵。堅持有效、有用原則主要體現在稿件的取舍上,編輯對每天收到的稿件必須做到有所選、有所不選,編輯要有一定的眼力、腦力。尤其是當網絡新聞越來越多的時候,稿件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對事件報道的角度也是堅持有效有用原則的一個方面,提倡什么、反對什么都會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得到體現。什么新聞占有重要位置,在不同媒體有不同的選擇,它代表著一個媒體評價新聞尺度和輿論引導的方向,不容忽視。所以,編輯在編排新聞時新聞價值高,題材重大的一般往前排,字數一般多一些,同時重大新聞、重要題材、不同角度的新聞可以安排在一起,便于聽眾收聽,同時也突出了主題,體現了專業頻率的辦臺特色。
第二,要擴大信息量,把節目辦得豐富多彩,讓群眾在有限的時間里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擴大信息量并不只是簡單地增加稿件的長度和條數,而是要增加稿件所包含的信息量。也就是說,信息要豐富,要以最精練的篇幅傳達盡可能多的有效信息。處在信息傳播前沿的新聞傳媒,競爭的實力就取決于能給受眾提供多少最新的有價值信息。作為聽眾,總希望在最短的時間里,在最少的文字里,知道最多、最豐富的新聞,編輯應該有擰干水分的能力,把最有用的信息、提煉出來告訴聽眾,使信息有內容,短而耐人聽。有時雖寥寥數語,卻句句都含信息,像這樣的報道人們就肯聽、愛聽,效果自然會很好。
第三,以“說新聞”的姿態編排節目,充分發揮廣播新聞“活”的優勢,隨時為聽眾提供新鮮、重要、生動、活潑的新聞。頻率專業化后,“說新聞”成為廣播新聞節目創新,吸引聽眾的一個重要手段。這就要求編輯要改變以往傳統的編排方式,以“說新聞”的姿態編排節目。所謂“說新聞”,不僅是文字稿件的口語化處理,更有對新聞進行解釋、說明、補充和稍加分析的信息能力,它的目的是縮短傳授雙方的距離。編輯要做這樣的案頭工作,并穿插“編排導入語”,用淺顯易懂的話語,對新聞進行概括總結,或交代背景、或強調新聞價值。“編排導入語”不是新聞的導語,它的運用,可以讓新聞很快地切入實質性內容,避免過多的交代,使新聞的結構更明了,視角更明確,節奏更明快。并通過主持人這個“中介”,為聽眾的理解提供引導和服務,從而優化消息的有效傳播。
第四,要充分發揮廣播新聞“活”的優勢,以最快的速度傳播新聞。廣播最大的優勢是快,能夠以比其他媒體更快速度滿足人們獲得最新信息的要求。找到了有價值的新聞,僅僅快速地把它傳播出去還不夠,還要考慮怎樣使它吸引聽眾,易于被聽眾接受。筆者在編輯綏化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綜合廣播《全市新聞聯播》節目的時候,就注意了這個問題,如果是當天上午的事,一般要求記者就在新聞事件現場給編輯打回電話,口述報道新聞,編輯錄音后,編發出去。這樣,現場報道的過程與新聞事件的發生過程具有同步性,容易使聽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一檔10min的節目很多新聞都有現場感,這樣的新聞節目更能讓聽眾接受。
第五,新聞節目要有“整體感”。新聞編輯按照一定的編排思想將若干條不同內容、不同體裁的新聞稿件精心編制組成一次廣播節目,無論出自哪一級廣播電臺的新聞節目,都應該給聽眾相應范圍(全國、省、市、縣)的“整體感”。就是說,使聽眾對那個范圍內人們的生產、生活及其他重要情況有一個相對準確、完整的了解, 多一些平時、務實、切實,力求清新樸實、生動鮮活,見人見事、見思想見精神,而不是一個片面、零碎的印象。例如,2019年7月10日的《全市新聞聯播》,這組節目共有20條新聞,內容涉及北林、望奎、慶安、海倫、肇東等多個地方,行業有工業、農業、衛生、交通、行政等。一組新聞節目要做到這樣相對平衡,內容豐富多彩,是基本的要求,編輯要打破各種局限,多用短篇,增加信息量,考慮到各種“需要”。這就要求廣播新聞編輯在處理稿件、編輯節目的時候,一講時效,二講協調,盡可能報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新聞事實,給聽眾一種“新鮮感”。同時,對于一些相互之間在主題、氣氛和思想基調方面轉折較大的稿件,中間要放一點起“緩沖、調劑”作用的內容。我臺新聞綜合廣播的《新聞點播》節目采用加片花的形式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片花”有:“鎖定您最關心的新聞,奉獻您最感興趣報道,歡迎繼續收聽新聞點播。”雖然只是幾句話,但卻讓人感覺整期新聞很完整,而不是支離破碎。
總之,只要編輯在日常工作中注意編排技巧,廣播新聞在頻率專業化后就會更加具有可聽性、實效性和貼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