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指云
為了向社會輸送更加優秀的專業人才,需要對高職思政課和職業素養教育融合方面的工作提高重視,加強對融合路徑的分析工作,進而更好地滿足企業對員工的需求,為學生今后就業工作等提供更多支持。基于這樣的現實情況,本文將基于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針對如何進行高職思政課堂教學進行研究,希望不斷提高高職思政的課堂教學水平。
近年來,學生職業素養這一關鍵詞多次出現在國際和我國的宏觀政策中,并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國家綠色發展的實現,不僅需要通過宏觀政策引導人們轉變觀念,同時還需要提升每個社會成員的綜合素質。作為社會成員最為重要的培育階段,在學校階段的學習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教育工作者必須肩負起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職責。高等職業院校是培養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場所,有責任承擔培育學生職業素養的工作。高職思政課是當前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培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基于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高職思政課教學路徑創新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與現實意義。
一、當前高職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定位不夠準確
高職思政教學目標應當側重于思政導向還是應當側重于職業導向,已經成為各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以湖南地區為例,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學依舊以思政導向為主,僅少部分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學偏向職業導向。實際上,高職思政教學不管是側重于思政導向,還是側重于職業導向,都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很過高職院校思政教學在緊抓一頭的同時,會輕視甚至忽視另一頭,導致思政教學失去了同時抓思政和職業的基本內涵。
(二)市場經濟的弊端影響高職思政教育的效果
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個人的道德水平也受到了市場經濟帶來的挑戰,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偏離了傳統道德標準的現象,新媒體的興起產生的負面效應也影響著高職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而思政教育的發展現狀無力應對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其改造思想觀念的作用無法充分發揮,降低了思政教育效果和價值,導致思政課在高職教育中發展受到阻礙。
二、基于學生職業素養培育進行高職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性
(一)提高高職生就業競爭力
對于培養學生的目的以及所制定的培養目標,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有一定區別。應用型技術人才是高職院校培養目標,主要受辦學特征影響。所以,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在高職院校教育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成為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職業素養教育從教學內容方面來看,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應該時時為學生提供幫助,實現他們“我是學生”這一觀念向“我是員工”的轉變 ,在學生職業技能及職業道德等方面加大培養強度,由此全面展現高職辦學目的與目標。職業發展方向與求職技巧等眾多內容存在于就業中,具有較高復雜性。高職院校應該為學生提供有效幫助,使其做好就業準備工作。思政教學緊密聯系學生就業,將職業素質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不僅可以強化職業規劃合理性,還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若是學生養成良好職業道德,在走上就業崗位之后,便可以嚴格按規章制度處理各種事情,由此被單位所認可,提高就業競爭力。
(二)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
對于高職院校的思政課,具有豐富教學內容,同時教師在開展教學時也會應用多媒體,不過教學內容抽象與乏味的特征仍舊無法改變。通過相關調查發現,在高職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為數較多的學生產生厭倦情緒,通常獲得學分是他們學習思政的唯一目的,在其認知中,思政教學內容并未緊密聯系實際生活,并且過于深刻。此外,近年來我國社會迅猛發展,并且導致人們的生活壓力大幅加重,為數較多的學生在思政學習中保持著較大功利心。思政課有其內在價值,但是高職學生較為輕視,對于思政教師十分不利,不能體現出他們的工作成果,所以教師教學積極性有所降低。高職思政課教學中融入職業素質教育,充分尊重學生學習需求且以此為基礎,此時職業素質教育能夠為學生指明思政學習方向與途徑,實現學生的思想教育。該教學方法同思政教育觀念相符,兩者彼此輔助,有利于調動學生思政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三)提高高職生職業素質
現如今,大量高職院校致力于思政教學改革,由不同角度出發對其改革方式進行深入探索,但是并未取得良好成果,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相沖突,主要表現為在開展思政課堂教學時,學生并不認可教師的付出,收效甚微。對于高職院校所開展的思政教學而言,一定要與學生實際情況緊密結合,加強他們的職業素質培養,進而提高其職業素質。
三、如何基于學生職業素養培育開展高職思政課教學路徑的創新研究
(一)以正確的價值觀為導向
無論對于哪一類學校,在展開教育教學工作前,教師都必須端正自己的教學觀念,改變固有的教學方式,要與時俱進,通過積極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輔助學生自主的進行學習。與此同時教師也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并且能夠保證教師自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日益進步,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跟教師共同提升。此外,授課教師在自身知識儲備以及職業素養提升的同時還要幫助學生理論知識和職業素養共同發展。
(二)職業素質的培養滲透至思政教學內容之中
要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融入職業素質教育,第一步便是職業素質教育向教學內容的滲透,奠定堅實基礎。不僅高職教育有自身特色,而且思政課德育特性也十分鮮明,必須將這兩點體現在所設計的教學內容中,由此進行專題化設計。例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程,以課本基本內容不變為基礎,設計忠誠篇及意義篇等專題,由此凸顯融入實效。概論課教學內容是所有專題名與內容的來源,同時還能夠進行職業素質教育。
(三)優化教學方式
1.課堂教學情境化
在思政課教學中,課堂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其主陣地。高職院校學生的思維偏形象化,所以在完成專題設計之后,需要針對各個單元,做好課堂教學設計,創設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的教學情境。因為學生所學專業不同,對此進行多樣化情境設計,從而有效連接學習與工作。首先,應該將不同領域的典型人物以及社會重大主題加入所創設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對于學生的社會生活十分有利,可以為其指明方向。
2.實踐教學職業化
在思政課教學中實踐教學是一項必不可少的環節。高職生可否從內心認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實現其向自身良好道德素質及思想觀念的轉化,實踐教學具有決定性作用。當開展實踐教學時,首先應該實現實踐主體的職業化。學生真正把自己看作職業人,將自身發展作為所有實踐的基礎,提高自身素質。然后是實踐內容職業化。對于社會不同領域的發展,實踐內容必須與之緊密聯系。以職業素質而言,其實踐項目一定要充分結合理論課教學,兩者形成職業素質教學內容。
結 語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滿足“就業導向”教育理念方面的要求,為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和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需要對高職思政課和職業素養教育的融合工作產生更多重視,從課堂教學、實踐教學、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優化和加強入手進行調整,進而為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及今后就業工作等提供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