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不斷教育深化改革,強調全面綜合素質教育的前提下,時事教育引入小學課堂的教學內容已經是必行之路。以改革后的《道德與法治》課堂為切入點,將時事教學融入到教學中,能夠讓二者無縫對接,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本文通過分析時事教育引入小學課堂的必要性,并探討了該課程的教學特點,就切入點提出四點教學策略,從意識形態角度進行了一定探討,以期為同行提供些許經驗。
關鍵詞:時事教育;小學道德與法治;德育課堂;切入點
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將時事教育教學引入到小學課堂中具有時代發展的必然性,也是提高小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不僅有利于小學生對我國的國情有大致的了解,同時還能夠培養小學生關心國家和世界大事,對問題客觀思考的能力,對其人生觀、世界觀都有著積極促進的作用。通過時事教育的教學,讓小學生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學生發展不能夠脫離祖國的發展,不能脫離世界形勢和環境,只有了解時事的情況下,才能夠成為合格祖國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 時事教育引入小學思政課堂的必要性
(一) 世界大環境日趨復雜的需要
近年來中國經濟大幅度增長,國家實力不斷加強,在國際上的地位也舉足輕重,而所處的國際環境也日趨復雜化,引來西方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打壓和忌憚。日前,加拿大在美國的授意下拘捕華為的孟晚舟女士就是最好的例證:我國所面臨的外界形勢極為嚴峻。現今的國際形勢不會爆發大規模的戰爭,但是世界格局的悄然變化,讓各個國家由之前的戰爭轉變成為全方位、各個領域的斗爭,特別是在經濟領域以及意識形態上。各個國家已經充分意識到了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重要性,從小學階段就引導學生關心時事政治,關心國內外社會事件的情況,保持與時俱進了解世界變化的習慣,能夠為小學生從小樹立對問題的思考判斷能力,對于穩定社會和諧有著深遠的意義。
習近平同志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成為對學生進行時事教育的主陣地也是歷史的必然。
(二) 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新課標改革的要求下,實現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不僅僅是各學科知識的掌握,更深入的要求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的發展。引入時事教育進入小學教學的課堂中,不僅能夠對學生思想品德有指導性的意義,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判斷力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做出附和。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消息來源渠道多種多樣真假摻雜,不同的價值觀也隱藏于其中,從小學階段起就培養學生對信息的選擇和處理能力。同時,將時事教育引入小學課堂,能夠將課堂的內容和形式都豐富起來,改善課堂內容乏味、形式單調的現狀,也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提高教學的質量。
(三) 樹立正確是非觀和價值觀的需要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人民生活的物質水平有了極大提高,小學生的身體營養較前10年有了極大的改善,雖然身心成熟程度尚未完善,但在自主意識和身心成熟度都有了超前發展的趨勢。小學生在身心尚未成熟的情況,極容易收到外界的干擾造成偏差,特別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通過具體而實際的社會熱點內容教學,避免枯燥的說教式教育,為學生輸送正確的價值觀、是非觀,也是符合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
二、 思政課堂是時事教育引入小學的切入點
小學的《道德與法治》統編版的課程內容,是小學引入時事政治最好的切入點。由教育部統一編寫,在教材中引導學生學法、尊法、守法,同國家“將法制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理念相契合。將時事教育與《道德與法治》進行融合,二者能夠在內容上相互的呼應,時事可以在教材上找到理論支持,課本的理論內容可以從時事政治中得到具體的對照。二者的結合也能夠將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突破,打破原有的以教師說教為主的課堂教學,讓學生有更多的興趣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時事教育離不開國內外的熱點事件和社會新聞,與《道德與法治》都能夠產生相關聯系,例如:教材中《安全的生活》,教師能夠利用近期社會發生的很多不安全事件的報道,對學生進行安全方面的教育。
三、 小學德育課堂時事教育教學的特點
(一) 小學時事教育的對象的特殊性
小學德育課堂面對的是小學生他們年齡較小,接受能力有限。雖然身心發展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是較初中和高中生相比,接受和理解的能力依舊有限。教師應充分地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并以此為依據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講《生活離不開規則》時,教師結合共享單車的新聞,為學生講授規則的重要性等;談身邊的事拉近時事教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孩子們更容易接受。
(二) 小學時事教育的目的應確立為培養學生的思辨性
在將時事政治的內容引入課堂后,通過對教育目的的探討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正確判斷事性的對與錯,美與丑,善與惡,培養孩子的初步思辨能力應是教學的重點。而對于學生是否能夠給出有深度的觀點并不主要,但教師對于不正確的觀點應給予正確的引導,以利于孩子正確的思維方式,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如三年級上冊《心中的110》中好何正確撥打報警電話,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如何自救并互助提出了思考,并讓孩子們知道,救助別人要根據自身的條件采用不同的方法。
(三) 教學內容的融合要考慮其生活性
對于具體內容的選擇,小學階段因接受能力和生活經驗有限,需要更加貼近生活的實際情況,讓學生產生天然的親近感,沒有距離的接受,才是保證課堂學習效果的前提條件。同時深化教師時事教育的意識。教師能關注時事信息,并結合學生實際生活情況和整合教材資源,按需施教,從而提高課程教學實效。《傳統節日中的家》一課,結合福州傳統節日拗九節,讓學生了解福州習俗的同時弘揚了尊老敬老的美德。既培養學生關心身邊人、關注身邊事的意識,又培養學生運用書本的知識、觀點辨析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
《萬里一線牽》一課,結合新聞《華為5G技術》,了解現代的通信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四) 教學內容的選擇應具有時效性
將時事教育引入小學課堂,以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因此在教材的選擇上應選取有代表性的、實時性強的內容,才能夠很好地契合時代的發展,故而需要通過互聯網等多種媒介收集熱點事件引入課堂。同時為保證教育的時效性,可以在學校重要走廊設置時事播報專欄。每個高年級的教學班成立一個時事發現小組,由他們每天更新時事并對進行評論,進行正面引導。課內我們對身邊的時事采用也要注重時效。如《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交通》一課,利用時事——福州地鐵的發展及它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體現課堂主題。既對這節課有了了解,更對我們福州市所發生的重要事情有所體會,加深印象。
四、 小學課堂內時事教育教學的策略
(一) 注重時事教育內容選擇的時效性
時事教育強調的是“實時”二字,可以由教師選題或是學生自主選擇熱點事件,但應緊扣時效性,不然則失去教學的實際意義。例如,可以對每周的國內外新聞熱點進行梳理,來結合課堂教學內容。例如,近期加拿大在美國授意下扣留華為董事長孟晚舟女士的新聞,可以同教材中《不屈的中國人》《騰飛的祖國》兩個單元相結合,讓學生了解我國百年前因積貧積弱而被入侵的屈辱歷史、如何在黨的領導下自己翻身做主人,從而有了今天強大的祖國,通過孟晚舟女士的事件,充分地認識到現今世界格局的復雜,各國之間的競爭已經日趨復雜,滲透到各個領域。
(二) 采用靈動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熱情
為學生創造出適合討論的學習環境,并充分地鼓勵學生進行討論,觀察學生對于不同時事政治內容的思考,教師在其中應將自身定義為引導者,對學生的行為和思想進行方向性的引導,不過多地干涉學生。例如,在教授《漫游世界》單元內容的時候,教師結合學生實際的情況,讓學生來談一談自己的旅行經歷,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用自己的語言向同學介紹所看到的。
(三) 充分踐行“雙主體”模式,讓學生成為德育課堂的主人
若想得到有效課堂教學效果,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必不可少,摒棄傳統“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將課堂的主體地位歸還于學生本身,采用豐富多樣的形式將授課內容融入到其中。第一,加強實踐的參與,現代小學教育很多都是在教室內進行的,對于授課內容難以形成感性而深刻的認識,注重實踐的參與,充分利用本地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農業生產企業等地方的實地參觀,是一種很好的實踐教育方式,參與起來也較為簡便容易達到。第二,成立相關的興趣小組:對于年紀較高的學生,教師可以因材施教分成若干個興趣小組,如廣播演講組、美術小組或是小記者采訪組等,根據社會熱點內容讓學生進行二次創作,制成自己的手工小報,以不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在進行德育教育的同時,根據不同的學生培養其藝術特長。第三,利用現代多種媒介手段,豐富課堂內容展示途徑:利用豐富電子多媒體手段,能夠使用視頻和影音資料,豐富學生的信息接收形式,讓內容的展示更加完整準確。例如,在教授《我國的國寶》課程時,使用視頻多媒體手段播放相關的紀錄片,以便學生認識我國的珍貴國寶,并討論我國在被入侵的時候所丟失的眾多國寶、歷年來有哪些國寶陸續回到祖國的懷抱。
(四) 提高學校和教師對意識形態斗爭的認識和辨別是非的能力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學校同教師應充分地認識現今國內外形勢的復雜與嚴峻性,對于意識形態領域的占領意識不能夠松懈,在黨的領導下堅定地走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不松懈,以便保證小學生能夠樹立正確是非判斷能力、培養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順利成長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現代學生生活在多元化的社會中,取得信息的渠道有多種多樣,但很多信息是虛假、無用甚至是有害的,只有通過德育課堂讓學生從小懂得甄別各種不良信息,提高他們的辨別能力,才能讓我們國家的下一代成為國家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五、 結束語
無論是從綜合素質教育的角度,還是復雜的國際形勢來說,時事教育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引入小學課堂都是十分必要的,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以及愛國情懷和是非判斷能力的培養,都將具有深遠的影響和積極的意義。教師應為學生創造有利而寬松的環境,有利于學生開展討論,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將自身定位于引導者的角色,糾正和引導學生的思想方向。在具體實踐的環節中,引入多種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的參與性,讓教學的質量能夠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同時注重時事政治內容的選擇,應貼近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方能消除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感。最后,教師和學校應從意識形態斗爭的角度,對于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不能有絲毫的松懈。
參考文獻:
[1]李學農.對小學思想品德課中時事政治教學的看法[J].學園,2013(32):122.
[2]張春木.嘗試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中開展時事政治教育[J].考試周刊,2015(96):120.
[3]朱兆清.時政教學之我見[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02(5):44.
[4]張維革.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效利用時政資源[J].中國教師,2018(4):92-94.
[5]孫煥英.作文異化為時政?[J].內蒙古教育,2002(9):43.
[6]夏蘭艷,付印芳,翟月.關于小學教育階段公民道德教育內容的研究——中外公民道德教育內容比較[J].教育探索,2005(3):104-105.
[7]許夫欽.加強和改進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J].新湘評論,2002(4):38.
[8]黃修龍.愛國主義情感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的培養[J].教育藝術,2015(12):8.
作者簡介:
陳孫義,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倉山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