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林
【摘 要】融媒體時代,電視等傳統媒體逐漸式微。在此背景下,地域紀錄片如何實現內容生產和傳播模式的創新,更好地挖掘時代精神、傳遞城市聲音,實現主流價值觀的引導?本文以紀實性季播欄目《最美大連行》為例,從制播流程、內容生產、全媒體運營傳播等方面予以分析,為融媒體背景下地域紀錄片的突圍提供參考。
【關鍵詞】地域紀錄片? ?家國情懷? ?個體表達? ?全媒體傳播
融媒體時代,媒介和技術的發展給電視生產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地域紀錄片,在弘揚主流價值觀中承擔著重要的使命,是展示地域特色、弘揚地域文化、傳播地域形象的有效媒介載體。在電視等傳統媒體逐漸式微的融媒體背景下,地域紀錄片如何實現內容生產和傳播模式的創新,更好地凝聚城市精神、傳遞城市聲音,實現主流價值觀的引導?大連新聞傳媒集團紀實性季播欄目《最美大連行》,在內容生產和節目運營方面不斷探索創新之路,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
《最美大連行》由大連新聞傳媒集團對外傳播交流中心制作,2016年9月開播,已經播出五季22集。欄目立足大連發展,運用藝術化的視聽手法,記錄了大連的自然生態、人文風貌、時代變遷,展現了大連壯美的自然和人文圖景。該欄目除了在大連本土多個電視頻道滾動播出,還在發現之旅頻道播出,成為提升大連城市形象的一道文化符號。2018年11月,該欄目榮獲“第24屆中國紀錄片好欄目”。
一、立足時代選題? ?展現家國情懷
立足當下、呼應時代,為城市留下珍貴的時代影像記錄,這是地域紀錄片承擔的時代重任。在選題上,《最美大連行》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著力展現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根植于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基本內涵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等,既涵蓋傳統倫理中的修身養性、忠孝節義,也包含著民族精神、鄉土觀念、愛國主義等元素。《最美大連行》在選題上突出家國情懷,挖掘社會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展現各行各業的大連人勤勞善良、積極樂觀、自強不息的優秀品質和奮斗精神。
在第五季節目中,蠶農夫婦不顧日曬雨淋年復一年在深山里放蠶、摘繭。品質優良的蠶繭有的被農業部門收購防治害蟲,有的搭乘國際貨輪從大連港出發,經過海上絲綢之路出口到南亞等地區。蠶農夫婦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供養兒女、翻建新房,他們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征程的見證者和受益人。不論是扎根英納河畔堅守200多年民族風俗的大戶人家,還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復州東北大鼓傳承教育等,《最美大連行》在題材選取上,傳遞著民本意識,展示著人性的光輝,傳遞著真、善、美。家國情懷在片中做到了好雨潤無聲,水到渠成,轉化成了公眾的價值認同。
二、堅持內容為王? ?講好“大連故事”
無論傳媒生態如何改變,優質的內容,始終是作品的核心競爭力。《最美大連行》追求多樣化的敘事元素,從人物選取、內涵呈現等多方面探索新路,使大連故事呈現特別的形象氣質。
1.聚焦普通人,尋求本土文化共鳴。時代關注、個體表達。人物個體,是時代的縮影,也是地域紀錄片的靈魂所在。《最美大連行》將焦點對準普通人,海島的漁民、庫區的稻農、大山深處的老夫妻、單親媽媽、書店經營者都是記錄的對象。這些如你如我一樣努力生活著的普通人,說著本地方言,在平凡的生活中傳遞著溫暖和力量。時代面孔的生活化呈現,使人物形象鮮活、豐滿,提升了地域紀錄片的真實感和感染力,增強了節目傳播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2.捕捉矛盾點,傳遞主流文化價值。故事的矛盾性、情節性,是構成故事的重要特征。矛盾的落差大小,是否有刺激性,決定著受眾喜歡的程度。《最美大連行》著眼故事的“矛盾點”,克服敘事的平淡,突出節目的主題,滿足觀眾的收視期待。
在第五季節目中,眼看著過了時令,稻農李遠超卻因為上游水庫不放水插不了秧,他天天晚上在稻田邊熬夜等水,嗓子都急啞了。對農民來說,撂地不種,真心不忍。這個意外,在片中通過懸念、鋪墊等手法重點展現,收視緊張感凸顯,農民對土地的熱愛,也一覽無余。
在深海徒手捕撈野生大螃蟹的節目中,潛水員要穿著厚厚的潛水衣深入海底巖石邊采捕。可是,掌舵的船主卻因沒找對采捕的海域失望而歸。這些情節勾起受眾的聯想、感嘆,甚至眼淚,增強了人物的黏性和事件的曲折度。創作者在不動聲色中,對故事的主題進行傳遞。
3.用腿丈量,展現城市獨特之美。依托本土文化進行垂直挖掘,才能發現鮮為人知的大連故事。最美的風景在哪里?常常在人煙罕至的地方。《最美大連行》雙腳踏進城市鄉村的每一寸熱土,收獲了熱騰騰的鮮活料兒。三年來,欄目組跋涉5萬多公里踏訪村落。被困荒島、被蜇毀容、被砸腿傷……遭遇的困難和險情林林總總,不勝枚舉。不一樣的艱辛,收獲的是不一樣的風景。海島漁民是如何釣桃花蛸的?大連的冰河世紀遺址是什么樣的?中國頂級的海帶是如何長成的?創作者用雙腿發現并呈現出城市的獨特之美。也因為如此,在《最美大連行》里,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三、創新表達方式? ?提升傳播力
1.記錄手段多樣。《最美大連行》在記錄手段上采取了多機位、多角度、多視點的拍攝方法。在一些場景中,盡可能設置更多的機位更多的角度進行現場記錄,航拍、GOPRO等同時啟用。航拍和GOPRO可以到達人類難以到達的空中、水中拍攝,片中深山平流霧、螃蟹冬眠等珍貴場景畫面都來源于此。記錄手段的多樣,提供了更多豐富多樣的視角,使節目既有現場感,又有細節的感受。同時,針對一些特定的場景,片中多次采用幾分鐘的連貫長鏡頭。長鏡頭基于拍攝前細致的策劃,拍攝中統籌調度。呈現的畫面立體多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吸睛效果。
2.主持人隱性與顯性交叉互現。片中的同期聲,大量采取了隱藏主持人的隱性訪談。后期剪輯抹去主持人的提問,受訪者的被動回答就像一種主動的自我陳述。沒有提問干擾的自我講述,更具有張力。而在部分場景,則突出主持人現場的講解,主持人作為觀察者,以最直接的方式,把現場的感受傳遞給觀眾,產生強烈的代入感。主持人出場形式的變化,使節目生動活潑、節奏感增強。
3.多線穿插敘事。多線敘事,虛實結合,是最近兩季《最美大連行》采用的敘事手法。每一集中,至少有三個以上人物故事,他們的故事穿插行進,在適當的節點切換,留下懸念,引人追劇。為了破解敘事的沉悶,《最美大連行》以珍貴的視聽元素作為點綴,展現大連飲食、風俗、海鮮、地理等,令人眼前一亮。比如螞蟻島暢游的斑海豹群、被譽為“鳥中大熊貓”的黑臉琵鷺等,他們與人物故事有著絲絲的關聯,這些構成了最美大連的要素。
四、全媒體矩陣傳播? ?實現節目傳播裂變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自身的媒體融合改革正在逐漸深化。借助這一有利時機,《最美大連行》這一傳統媒體欄目借力新媒體,實現了節目的多級傳播。
節目制作階段,借助大連新聞傳媒集團旗下大觀新聞、新聞大連、大連廣播電視臺、行游大連等新媒體平臺,將拍攝進程中新奇有趣的事進行推送,經常性預熱,增加觀眾的印象。節目播出之前,各新媒體平臺集中發力,以多樣化、立體化的方式,形成聚合式傳播合力,加劇受眾關注度。播出期間,以花絮、揭秘等形式再次發送,加速網絡傳播發酵。事實證明,在集團新媒體平臺上的深耕,成功引起了熱議、引發了共鳴。多屏融合傳播,實現了裂變的傳播效果。
以2019年播出季為例,收視率連續五天節節攀升,其中第五集的收視率達到4.71%,市場份額11.15%,收視排行在央視《新聞聯播》之后,超越此前一直占有良好收視份額的黃金劇場等欄目。收視率上升的曲線說明高質量的視聽審美品格,加以全媒體傳播矩陣,可以有效提升節目的傳播力。
在微博、微信公眾號和視頻網站等新媒體平臺上,閱讀數量成倍增長、點贊數量不斷增加。通過《最美大連行》呈現的視角,觀眾對這片土地的自信和熱愛油然而生。網友留言:“為大連喝彩、讓世界關注大連”“原來我們的城市這么美”“我愛你大連”……
這樣的感慨,是對創作者最大的褒獎。
五、結語
荷蘭紀錄片導演伊文思曾經說過:“紀錄片把現在的事記錄下來,就成為將來的歷史。”地域紀錄片的每個鏡頭都是時代的印證,它將成為一個地區的符號記憶。從這個意義上說,地域紀錄片的創作者,肩負著責任和使命。隨著媒體融合進一步發展,受眾獲取信息渠道的不斷改變,創作者還需從制播流程、內容生產、傳播運營等方面不斷創新,更好地展現地域之美、傳播城市形象,實現主流價值觀的引導和傳遞,不斷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單位:大連新聞傳媒集團對外傳播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