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是大勢所趨,但正如當年的機械化和自動化砸了手工業(yè)的飯碗一樣,“節(jié)省成本”才是技術革新的最真實、最優(yōu)先的考慮。自古以來,錢是少數(shù)人賺的,而技術帶來的便利和社會風險是多數(shù)人共同承擔的,如今有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或許能極大緩解變革的陣痛。但說到底,既然我們都承認科技是雙刃劍,那么有些不太必要的新功能就不能一味急切粗糙開發(fā),一旦放棄了“能賺錢都是好技術”的偏執(zhí),雙刃劍才能變成利大于弊的單刃刀。
—嘉武二十八年(讀2019年第22期《對話楊瀾:人工智能真的來了,我們準備好了嗎?》)
中國應該立法禁止這種“改造孩子”的私人學校存在,這種機構(gòu)有天然的制度缺陷,封閉、不受監(jiān)督,“老師”在里面可以為所欲為,而且孩子被送進去的標準不是犯了錯誤,而是父母認為他們犯了錯誤,甚至連成年人都會被強制送進去,這種暴力機構(gòu)的存是我們文明法治社會的恥辱。如果真的需要這種特殊學校,也應該由官方來辦,并且編收學生、教育規(guī)劃要有嚴格的條件,確定是問題少年和科學教導才行。修身養(yǎng)德的學堂不應該成為一些人為利益不擇手段打造的囚籠!
—雪無涯(讀2019年第22期《豫章書院,黑影從未離開》)
說一點個人的意見。因為未成年保護法而讓一些未成年人渣不受懲罰,這固然令人氣憤,修法之想法也合情合理。但今日把免責年限下降至12歲,因為有13歲之人犯法。明日有10歲之人渣出現(xiàn)則何如?再降年限嗎?規(guī)避未成年犯罪的根源,應該在家庭教育,在學校教育,在社會教育—在防“人渣”的產(chǎn)生。只關注懲罰,容易忽略其產(chǎn)生的原因。這或許很難,但我們總要思考如何用更好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宋 (讀微信公眾號文章《殺害10歲女孩的13歲男孩不負刑責,法律該改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