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玲 陳功
【摘要】智能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我國制造業技能人才不足問題愈發凸顯,實踐證明,通過弘揚“工匠精神”來提升產業工人的技能狀態以及工作積極性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其中,匠心的培育可以激發人才成長的原動力,匠品的培樹會帶來職業行為的新高度,匠藝的提升令人才更有能量。
【關鍵詞】制造業 “工匠精神” 技能人才 【中圖分類號】F427 【文獻標識碼】A
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關乎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大局,而技能人才缺乏是其中至關重要的制約因素。“工匠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是解決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短缺與產業工人隊伍積極性不足問題的有力抓手。
近年來,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正在改變傳統的制造業生產模式,而與之相匹配的各類技術技能人才卻顯得格外匱乏。首先,尤其是具備掌握智能機器和信息系統的高水平技能人才,無論從總量還是結構上都遠遠不足。2018年9月14日,《人民日報》報道顯示,全國高級技工缺口近1000萬人。在存量不足的同時,技能人才增量也顯捉襟見肘,各種原因致使愿意和能夠從事技能工作的新生勞動者數量銳減,2019年5月10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司長張立新就表示,技工求人倍率近些年一直維持在1.5以上,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維持在2以上的水平。其次,技能人才質量上的問題也非常突出,全國范圍內企業一線作業工人中,缺乏系統專業教育的農民工占比高達70%左右。而且在新型高端制造業體系中,傳統產業工人出現明顯不適應,專業型人才極度短缺,加之生產線的提質轉型,普通崗位的技術工人面臨大面積的被機器人替代的下崗問題,重新勝任新崗位所需要的新技能新知識還有待培育。最后,技術工人整體待遇較低、工作強度大、社會地位不高,其職業吸引力低,因此,技術工人整體的流動性高,職業情感缺乏,更缺乏鉆研技術的動力,等待轉崗或轉行機會的工人大量存在。這一現狀嚴重阻礙著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工匠精神”既屬于技術倫理學,也是技術哲學、道德共同研究的范疇,它有世界范圍內通用的標簽——精益求精、精工細作、堅守傳承、創新創造,也有國家、制度和時代的印記。更進一步歸納起來,“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種價值理念,是匠人內心對美好與卓越的追求,是向上向善的動力源泉,這是“工匠精神”的根基,亦即匠心。其次,是一種職業精神,有最基本的敬業態度和責任意識,是愛崗、奉獻、精業、傳承、創新的職業理念和道德規范,這包含“工匠精神”的時代特征,是內核,亦即匠品。最后,是一種軟實力,是通過勤學苦練、摸索嘗試和努力鉆研獲得的高超、嫻熟的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是“工匠精神”的外顯部分,亦即匠藝。
典型的“工匠精神”在2018年1月由中華全國總工會評選出的十位“大國工匠年度人物”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們來自不同行業,卻有著共同的特質:敬業、精業、專業,兼具無怨無悔的勞動熱情和攻堅克難的勞動能力,擁有高度的責任意識和追求進步的自覺精神,以及迎接挑戰的勇氣與魄力。事實上,具備了這樣的精神和特質,普通人也能逐漸成長為優秀的匠才,制造業技能人才困境會大大緩解。
匠心改變著目標定位,信念的高度決定著行動的力度。匠心是勞動者內心的追逐與信仰,是一種追求卓越品質的態度,匠心主要表現為: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時不我待,持續期待新的成就感。這種追求對個體行為影響最直接也最有力,它會使工人從差不多、過得去、少投訴的合格標準,轉變到產品卓越、作業完美、客戶非常滿意的高精標準,由此也決定著勞動者對工作的投入與關注度的變化。從受訪的各級勞模工匠來看,無一不呈現出對自我崗位更高目標的追求,以及不達目標絕不罷休的內在堅持和拼搏付出。因此,成為高技能領軍人才,是“工匠精神”的內在目標要求,技術工人們骨子里真的認準了這個目標,才會在行動上更勤奮、更仔細、更堅持。
匠品改變著行為方式,職業道德的水平決定著職業行為的水平。匠品的核心是以職業精神為基底,職業道德與職業規范為外顯。在對京滬85位先進技術能手進行的調研結果顯示,向自己挖掘潛力,通過誠實勞動、拼搏進取、不怕臟累、盡職履責,不僅可以獲得組織更大的肯定,還可以獲得更多的職業生涯發展機遇。例如,在以勞模、工匠盛出的石家莊常山紡織集團,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感召和引領著年輕一代踏實工作、努力進取,從而帶動一大批先進模范的誕生。從現實的案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真正決定一個工人技術水準和工作業績的是品行的高度。匠品中最關鍵的就是一種熱愛崗位、認真負責任的態度,有了這種態度,行動中就會站在更有利于客戶、組織的角度去選擇實施。
匠藝改變著工作的能力,高技能帶來高績效和高成就。匠藝體現在精湛技藝、多種技能的擁有與應用過程中,是造就高品質產品的基礎支撐,是“工匠精神”區別于其他精神的關鍵。匠藝精神重點是“行動力”,是遵循客觀規律,做到精工細做、品質至上,制作出客戶滿意的精品。調查顯示技藝上要想達到嫻熟、精湛的水平,需要至少五到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修煉積累。而面對新知識新技術的挑戰,更是要以自主學習、快速更迭、創新創造的精神來適應。匠藝精神也鼓勵勞動者不畏艱險、迎接挑戰,審時度勢、順勢而為,要思維縝密、考慮周全,要尊重科學、敬畏未知,樹立相應的安全意識、質量意識等。匠藝精神直接助力技術工人技能提升,進而實現更高績效,給企業帶來收益,也讓技工擁有成就感。
當前,“機器換人”潮仍在蔓延,雖然智能化不能完全替代人,但被機器排擠的產業工人的出路是提升自我。弘揚“工匠精神”,助力產業工人隊伍建設。首先,是匠心立志。要勇于擔當,努力成為卓越人才,相信誠實勞動創造的價值,做時代的脊梁。其次,是匠品樹德。要守住本心,做個良心工匠,要遵守執業準則,恪守職業精神和社會道德,用信用和過硬的產品為企業和自身揚名,德行天下,愛崗愛企。最后,是匠藝修為。積極行動,走一條扎實的前進道路。用學習、思考、訓練、操作,練就過硬的本領,適應新制造環境的需要,用實力說話。
理論上,人的行為及效果取決于個體的能力和意愿。后兩者越強大,行為越顯著,“工匠精神”直接激發個人意愿,也間接促進了能力提升。“工匠精神”本身是生產力,是一種引領勞動者付諸行動的力量,它可以構造出現代制造業的軟文化環境和人才生態圈,激發出更多普通勞動者的熱情和能量。其實,絕大多數勞動者本心是期待自身價值更大實現,期待組織和社會更大的認同,他們缺乏的是堅持,尤其對目標信仰的堅持、對改進技能行動的堅持,特別需要精神力量的鼓舞。
“工匠精神”被實業界和理論界認為是“普世工作的任何人可追求的境界”,一旦內心被“工匠精神”主宰,那么個體的成長與組織的發展也就擁有了扎實“靠山”。因此,以“工匠精神”教育和感染技術工人愛崗敬業、學技術提技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是破解制造業技能人才瓶頸的重要抓手。
(作者分別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經管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課題“工匠精神的維度結構研究--基于制造業行業調查”(課題編號:20170015)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朱永新:《新論:制造業大國呼喚高素質技工》,《人民日報》,2018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