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1988年施樂公司PARC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馬克·威瑟(Mark Weiser)首次提出“泛在計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概念,描述了任何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可通過合適的終端設備與網絡進行連接,獲取個性化信息服務的全新信息社會。與威瑟的遠見相比,比爾·蓋茨“讓每人桌面上都有一臺個人計算機”(A PC on every desktop)的雄心簡直弱爆了。
30年前,威瑟就預言般地指出,計算領域將掀起第三次浪潮。“現在我們處于個人計算時代,人和機器在桌面上相互不安地凝視著。接下來是泛在計算的時代,或者也可以叫做寧靜技術的時代,技術退回到我們生活的背景中。”
注意威瑟在這段話里使用的“不安”和“寧靜”這兩個形容詞,它們幾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安”是因為人面對電腦的時候意識到了技術的存在,“寧靜”則是因為技術“消失”了,用威瑟的話說:“最重要的技術是那些會消失的技術。它們把自己織入日常生活的結構,直到與其無法區分。”
可以把計算技術的這種整合水平視為計算機的最終目標。在這種情況下,用戶不需要太多積極關注技術,技術就可以輕易上手使用。事實上,只有當技術以這種方式消失時,我們才會自由地使用它們而不假思索。
在泛在計算的時代,既不是許多人共享一臺計算機,也不是一人一臺計算機,而是一個人一次與多臺計算機進行交互,每臺計算機對用戶似乎不可見,但同時與其他計算機進行無線通訊。威瑟將伺服電機與計算機進行了比較:不久前,類似電機還非常龐大,需要專門的維護。然而,隨著時間進展這些設備越來越小而且越來越常見,我們基本上忽略了它們的存在。
泛在計算的時代也是寧靜技術的時代。而寧靜技術則意味著:首先,用戶對技術的關注必須主要集中在外圍。這意味著,要么技術可以輕松地在注意力中心與外圍之間切換,要么技術傳遞的大部分信息存在于外圍而不是中心。其次,技術增加了用戶對外圍的使用,通過不使信息負擔過重來創造令人愉快的用戶體驗。再次,技術能夠對用戶傳遞熟悉感,并且允許用戶了解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用戶環境。
一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是一個簡單易用的燒水壺,我們將它倒滿水,放在爐子上,然后水壺就脫離了我們的注意力,直到水沸騰,它吹口哨,我們意識到水已經燒好。更復雜的例子是類似防抱死制動系統這樣的技術。有很多計算系統的實施很好,以至于用戶不知道他們已經與系統進行了交互。汽車正是這樣的典型體現:ABS(防抱死制動系統)和ESP(電子穩定程序)集成在汽車中,并影響汽車在極端情況下的使用。盡管如此,大多數人在操作汽車時并不會自覺地考慮這些技術。這些技術無處不在,并從用戶的意識中消失。
從我們使用的電子設備來看,計算機和移動設備都越來越索然無味,因為它們將逐漸消失在其他物體中:自清潔襯衫,無人駕駛汽車,服務機器人,智能門把手,乃至吞下一粒就能掌握英語的藥丸。用尼葛洛龐帝的話說,我們將住在電腦里,把它們穿在身上,甚至以它們為食。”這說明計算技術正全面走向寧靜化。秉持威瑟的遠見,真正高端的技術要無痕織入到日常生活的所有結構中,這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