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道兵 萬青 李玉玲 荊晶 張靜 盧麗珍 方雅各 周劍浩



摘 要:為探索微生物菌劑對重茬參地的影響,本實驗通過在重茬參地上施用續力保微生物菌劑和地養力微生物菌液來研究其土壤性狀的變化。結果表明,施用微生物菌劑能夠顯著促進土壤中細菌和放線菌的增殖,抑制真菌數量的上升,并且能夠顯著降低參地土壤的EC值,使參地土壤性狀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關鍵詞:微生物菌劑;人參;重茬參地;土壤微生態
中圖分類號:S-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191015010
引言
人參(Panax ginseng C. A. Mey.)是多年生宿根植物,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但忌地性極強,栽過人參以后的土壤俗稱老參地。重茬參地土壤障礙問題嚴重,不適宜人參連作,其主要表現在:土壤板結,透氣性差,容重變大,顆粒粒徑變小,向酸化轉變,且產生次生鹽漬化的問題。土壤中的全氮含量、有機質含量、碳氮比、速效磷含量和某些必要的礦質元素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降低[1,2]。重茬參地土壤由于連作年限的延長,有害真菌的種類和數量逐漸增加,而細菌和放線菌的數量和種類卻在減少[3],導致人參種植土壤微生態的惡化。因此,重茬參地若要重復利用,需要對土壤進行改良,以滿足人參生長的要求。改良重茬參地不僅可以解決傳統栽植模式伐林栽參造成的生態系統失衡的問題,還可以緩解人參產業發展與土地資源短缺的矛盾,促進人參種植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4]。
本研究采用微生物菌劑對重茬參地進行改良,探究其對土壤的微生物、理化性狀的影響,為重茬參地可持續利用提供一定的數據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微生物菌劑:續力保微生物菌劑(地衣芽孢桿菌≥10億/g,有機質≥70%)和地養力微生物菌液(枯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3億/mL),上海環墾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1.2 試驗方法
試驗于2018年4月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琿春市三家子滿族鄉西上臺子屯人參種植基地(E 130°27',N 42°46')實施,移栽的參苗為兩年生參苗。試驗設置7個處理,4次重復,面積10m2,試驗方案見表1所示。續力保微生物菌劑撒施在參畦土壤表面后進行旋耕翻土,地養力微生物菌液50倍稀釋后灌根。對照CK施肥方式為施0.15m3發酵農家肥,追施0.15kg氨基酸肥以及0.60kg復合肥(10-8-16)2次。
1.3 測定項目及方法
每個試驗組的4個重復分別于2018年8月末進行5點取樣,混合均勻,取樣深度為30cm。測定項目按下述方法進行,相關數據采用SPSS22.0進行分析。
1.3.1 土壤微生物數量的測定
參照趙英等[4][KG-*9]所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區系測定方法進行。
1.3.2 總氮、有效磷、速效鉀、有機質的測定
采集的參地土樣室內晾干后,分別按照LY/T1228-2015[5]、NY/T1121.7-2014[6]、NY/T889-2004[7]和NY/T1121.6-2006[8][KG-*9]進行測定。
1.3.3 土壤pH和EC值的測定
將晾干的土樣稱取10g,然后加入50mL去離子水,于30℃振蕩30min后,分別使用雷磁PHSJ-4F型實驗室pH計和雷磁DDSJ-308F型電導率儀測定。
2 結果與分析
2.1 對參地土壤微生物數量的影響
供試重茬參地土壤微生物群落主要由細菌、真菌和放線菌三大類群構成,其數量分布為細菌>放線菌>真菌,對應的數量級分別為108、106和103(圖1)。其中各試驗組別的細菌和放線菌的數量相對于對照組顯著增加,而真菌的數量卻顯著性降低,細菌的數量占各試驗組微生物總量的90%以上,同其它的研究結果相符[9-11],且微生物總數呈現T3>T1>T2>T4>T5>T6>CK的趨勢變化,表明施用續力保微生物菌劑、地養力微生物菌液能夠顯著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總量及細菌和放線菌的數量,有利于改善重茬參地的微生態環境。
2.2 對參地土壤pH和EC的影響
微酸性環境利于人參生長,其適宜生長的pH范圍為5.5~6.5,各處理的pH值均低于該范圍,這表明隨著植參年限的延長,參地趨于酸化[12-13],而各處理的pH值均低于對照組,表明施用本研究供試微生物肥料短時間內參地土壤pH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
與對照相比,施用續力保微生物菌劑和地養力微生物菌液后參地土壤的EC值均處于350μS/cm以下,且T1對應的EC值相對于對照的減少幅度最大,減少了74.3%,說明微生物菌肥能顯著降低土壤EC值,能夠有效緩解連作所帶來的次生鹽漬化問題[14],有利于人參的生長。
2.3 對參地土壤養分的影響
施用續力保微生物菌劑和地養力微生物菌液后參地土壤的總氮、有效磷、速效鉀和有機質均不及對照組(圖3)。對照組的總氮含量為380mg/kg,而施用微生物菌劑的實驗組約占前者的30%;對照組的有效磷為94mg/kg,顯著高于施用微生物菌劑的實驗組;T2和T3的速效鉀含量與對照組基本持平,其它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圖3A);對于有機質含量,對照組顯著高于施用微生物菌劑的實驗組(圖3B)。
2.4 參地土壤微生物數量與土壤養分的關系
參地土壤作為一個綜合體,土壤微生物與土壤理化性狀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土壤理化性狀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土壤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同時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又反過來影響土壤理化性狀的變化[15]。土壤pH、EC、總氮、有效磷、速效鉀和有機質與細菌和放線菌呈現負相關;pH、EC、總氮、有效磷與真菌呈顯著正相關性,最高相關系數達到0.984(表2)。
3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中,施用續力保微生物菌劑和地養力微生物菌液后參地土壤微生物總量具有非常顯著的上升,且細菌和放線菌類群數量明顯增高,而真菌卻受到抑制且EC值顯著降低,表明通過施用微生物菌劑可以改善重茬參地的微生態條件,降低鹽漬化程度,為重茬參地改良提供了一種有效途徑。pH值低于對照,表明單純采用供試微生物菌劑還不能有效調節老參地的酸性環境,后續研究中或應用中可增施酸性土壤調理劑。
土壤有機質、氮、磷、鉀含量均低于對照組,造成此結果的可能原因如下:對照組大量使用發酵農家肥,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增施復合肥能夠快速對土壤中的N、P、K養分進行迅速補充。而續力保微生物菌劑雖有機質含量≥70%、總養分(N+P2O5+K2O)含量≥5%,但其使用量較少,是不能短時間內快速增加土壤有機質、養分含量的。地養力微生物菌液為純生物制劑,本身有機質、速效養分含量有限,施用后也不能快速增加有機質、N、P、K的含量,但基于前期已有的研究(相關論文未發表),卻能顯著提升人參的生長及品質,降低人參黑斑病、根腐病等病害的發生。
土壤作為一種有機的整體,其理化性狀與微生物種類和數量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參與其C、N、P、S等元素的循環和礦化作用,對參地土壤的團聚體形成和性狀穩定性具有決定性的作用[16],在分析參地微生物與土壤養分之間的關系時,發現土壤鹽漬化程度越高,越不利于參地土壤中細菌和放線菌的生長,真菌卻表現出一定的耐受性[17],而來航線[18]在研究陜西北部以及寧夏不同類型鹽漬化土壤時卻發現放線菌表現出對土壤鹽分很好耐受性,而細菌和真菌卻表現出敏感,這可能歸咎于二者所處的生態環境不同所造成的。
人參種植需要非常肥沃的土壤,目前已禁止伐林種參,導致人參種植成本上升,而借助于微生物菌劑對重茬參地土壤進行改良是實現參地可持續利用的一種有效途徑。通過本次試驗,表明微生物菌劑能夠促進重茬參地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對土壤性狀的改善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于德榮,王韻秋,孟繁瑩,等.新林土和老參地土壤微量元素的測定[J].土壤通報,1983,4(1):32-33.
[2]王榮生.老參地栽參問題的綜述[J].特產研究,1979,4(1):1-7.
[3]李阜棣.土壤微生物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4]趙英,王秀全,于力,等.“土壤生物活化劑”對人參連作土壤生物學性狀的影響[J].人參研究,2013,25(1):8-10.
[5]LY/T 1228-2015,森林土壤氮的測定[S].北京:國家林業局,2015.
[6]NY/T 1121.7-2014.土壤檢測第7部分土壤有效磷的測定[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1990.
[7]NY/T 889-2004.土壤速效鉀和緩效鉀含量的測定[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2005.
[8]NY/T 1121.6-2006.土壤檢測第6部分:土壤有機質的測定[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2006.
[9]漆良華,張旭東,周金星,等.湘西北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復區土壤微生物數量、生物量碳氮及其分形特征[J].林業科學,2009,45(8):14-20.
[10]鄧旺秋,潘超美,李泰輝,等.油頁巖廢渣場植林修復過程中的土壤微生物生態[J]. 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2003,9(5):522-524.
[11]閔紅,和文祥,李曉明,等.黃土丘陵區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微生物數量演變特征[J]. 西北植物學報,2007,27(3):588-593.
[12]程海濤,張亞玉,張連學,等.土壤環境與人參生長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藥材,2011,34(2):313-317.
[13]何宛晟.不同年限人參根際土壤理化性質及酶活性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14.
[14]李珍珍,吳玨,楊銀娟,等.土壤改良劑對設施黃瓜生長及土壤狀況的影響[J].上海農業學報,2011,27(2):87-91.
[15]丁菡,胡海波,王人潮.半干旱區土壤酶活性與其理化及微生物的關系[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1(02):013-18.
[16]何振立.土壤微生物量及其在養分循環和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意義[J].土壤,1997,1(2):61-69.
[17]時唯偉.設施農業栽培下次生鹽漬化對微生物的生態效應與微生物修復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19.
[18]來航線.鹽漬化極端生態環境條件下土壤微生物生態及放線菌資源[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
作者簡介:
余道兵,研發主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微生物菌肥產品相關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