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瑩瑩 司巧云 楚云平



摘要:大學志愿服務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大學生群體在志愿服務活動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了更好地了解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發展情況,本文以合肥師范學院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具體了解大學生對志愿服務活動的認知情況和參與情況。最后根據調查數據分析,提出有關提高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的有效性建議,以期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健康發展。
Abstract: College volunteer service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social attention. College students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this paper takes college students in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as the survey object and adopts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specifically understand the cognit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Final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urvey dat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關鍵詞:合肥師范學院;大學生;志愿服務
Key words: Hefei Normal University;college student;voluntary service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29-0251-03
0? 引言
現代志愿服務起源于19世紀初西方國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務(Religious Charity)[1]。志愿服務的思想源遠流長,幾千年前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涌現了“仁愛”、“義利”、“兼愛”等深厚的和諧的人文思想[2]。前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在“ 2001國際志愿者年”啟動儀式上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務、團結的理想和共同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從這個意義上說,志愿精神是聯合國精神的最終體現。”在當代社會,“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貫穿于整個社會服務活動體系之中,志愿服務精神也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國際思想潮流[3]。 志愿服務體現了“人人參與, 人人盡力, 人人享有”的共享發展理念,志愿服務的蓬勃發展,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著重要的推動與促進作用[4]。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形成了“互聯網+志愿服務”新型志愿服務模式,提高了志愿服務的專業化、信息化和精準化水平[5]。大學生群體是推動志愿服務發展的一股強有力的力量,將“互聯網+志愿服務”模式引進大學校園,利用互聯網信息傳播志愿服務精神,提高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奉獻意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6]。為了推動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發展,我們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情況展開調查與分析,并針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議,引導更多大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
1? 調查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為合肥師范學院224名在校大學生。按照性別劃分為:女生153人,男生71人;按照專業劃分:文科類143人,理科類32人,工科類27人,藝術類6人,其他類16人;按照年級劃分:大一39人,大二40人,大三122人,大四23人。
1.2 調查方法
采用調查問卷的方法。該問卷分為三個部分: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志愿服務的認知情況,志愿服務的參與情況。利用問卷星平臺,總共發放問卷230份,收回224份,回收率97%。
2? 調查結果分析
2.1 志愿服務認知情況
2.1.1 大學生對志愿服務了解程度較高
在對大學生進行志愿服務活動了解程度的調查中,認為自己非常了解志愿服務活動流程的占10.71%,認為自己比較了解的占比29.46%,認為自己了解的占比36.61%,認為自己不太了解的占比20.54%,認為自己完全不了解的占比2.68%。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認可度和接受程度都比較高,因此,在高校開展志愿服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1.2 大學生認為從事志愿服務活動應具備較高的思想道德修養
在大學生志愿者應該具備哪些能力和素質調查中,認為應具備較高的思想道德修養(如吃苦耐勞的精神)占到76.79%,認為應具備臨場應變能力的占到63.84%,認為應具備團隊協作能力的占到62.5%,同時,認為應該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占到61.16%,認為應具備較充分的專業知識的占到55.8%,如圖1所示。
2.1.3 大學生對我國未來志愿服務的發展持樂觀態度
通過調查大學生對未來我國志愿服務的發展趨勢的態度發現,有8.48%的大學生認為志愿服務會迅速發展,有50.45%的大學生認為我國志愿服務將呈現較快的發展趨勢,31.7%的大學生認為我國志愿服務會保持平穩趨勢,有6.7%的大學生認為不清楚。
2.2 志愿服務參與情況
2.2.1 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主要目的是鍛煉自己、服務社會
大學生群體在志愿活動中占據重要作用,基于大學生群體自身的特性,如缺乏實踐經歷、有熱情、有活力等,從而導致他們參加志愿服務的主要目的是鍛煉自己、為社會服務。其中鍛煉自己,增加社會經驗占到72.77%,希望為社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占到67.41%,擴充交際網絡、大學要求和對參加志愿者工作的好奇分別占到35.27%、33.04%、30.36%。新時代下的青年必須要在實踐中體驗真知,在感恩的同時學會奉獻社會,幫助他人。
2.2.2 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內容以愛心服務類為主
在調查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主要內容中發現,參加愛心服務類(如:助殘、助弱、扶貧)的占到62.5%,參加增加社會經驗類(如:運動會、展會)的占到46.43%,參加社會公益類(如:環保工作者、協管員)的占到45.09%,參加健康教育類(如:支教、公益講座)的占到38.39%,如表1所示。
2.2.3 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途徑以社團組織為主
通過對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途徑的調查發現,通過加入學校愛心社的占比52.68%,通過院或校青年志愿者協會等組織宣傳參加的占比52.23%,通過班級群發通知宣傳參加的占比51.79%,通過身邊人的告知(老師、同學、家人、朋友)參加的占比44.2%,通過加入社會志愿服務機構或了解其他官方網站參加的占比30.36%,而通過公眾號推送、校園廣播或電視等以及其他途徑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占比分別為21.43%、19.64%、10.27%。開展一項志愿服務活動,最切實有效的方法就是與線下社團組織合作,加強宣傳力度。其次可以通過線上的QQ群、朋友圈等網絡交流平臺進行宣傳,加大志愿服務活動在校園內的推廣力度。
2.2.4 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時間的選擇以課余時間為主
在調查大學生主要利用什么時間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中發現,32.59%的大學生是利用雙休日,25.89%的大學生是利用節假日(含寒暑假),22.32%的大學生則利用課余時間,還有19.2%的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時間不固定。可見,大學生更愿意利用雙休日和節假日(含寒暑假)等課余時間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如圖2所示。
2.2.5 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時長低于4小時
通過對大學生關于參加一次志愿服務活動時間的調查中發現,有5.36%的大學生參加一次志愿服務活動的時間在1小時以內,有46.88%的大學生參與時間為1-2小時,有39.29%的大學生參與時間為2-4小時,有8.48%的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時間在4小時以上。可見,大學生參與一次志愿服務活動的持續時長較短。
2.2.6 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存在的主要阻力是專業化水準不足
當被問及大學生自身在參與志愿服務活動過程中遇到的阻力時,44.37%的大學生認為志愿服務活動中自身專業化水準不足,部分專業工作需要進行專業化培訓后才能勝任。可見,大學生注重志愿服務活動的專業化培訓,更好勝任志愿服務工作。
2.2.7 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體驗較好
通過調查,有37.95%的大學生對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體驗表示非常滿意,有41.96%的大學生表示比較滿意。部分大學生指出在參加志愿服活動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阻力,但是,通過與成員之間的協作以及組織的支持,這些問題基本上能夠得到解決。
3? 結論
本次調查以合肥師范學院在校大學生為例,對大學生關于志愿服務的態度及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研究發現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知水平較高,大多數人表示對志愿服務活動的了解程度較高,對我國未來志愿服務發展情況比較樂觀,認為參與志愿活動可以鍛煉自己的能力,增加社會經驗,可以為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有利于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是,在調查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的一些問題。
3.1 存在的主要問題
3.1.1 大學生志愿服務需求強烈,但缺乏連續性
在大學期間,大學生一般都希望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志愿服務中去,增加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同時希望提升自身的價值。但是,大學生主要以學業為主,課堂學習和實習實踐占據了更多的時間,導致大學生不能保證有充分的時間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有意愿的大學生也只能利用短暫的課余空閑時間參與志愿服務,從而出現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時間短、頻率較低、持續性不強等問題[7]。
3.1.2 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機會增加,但專業化程度較低
隨著我國志愿服務的不斷發展,大學生擁有更多參與志愿服務的機會和平臺,但是,許多志愿服務缺乏較高的專業性和系統性。大學生缺乏與志愿服務相關的專業化培訓與學習,導致專業化知識、能力和素養都存在不足。同時,志愿服務本身缺乏系統性和專業性,這就會導致志愿服務質量難以把控,不利于志愿服務的健康發展。
3.1.3 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信息傳播及時性與完整性較差
大學校園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活動場所,與社會的接觸相對較少,但是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服務對象主要是社會。就存在問題來看,大學生想了解志愿服務的相關信息時存在一定的阻礙,比如,志愿服務信息傳遞滯后、信息傳達不準確等,都會對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造成影響。當前的社會,信息呈現高速更替的發展趨勢,傳統的志愿服務形式服務效率低,信息傳播速度慢,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當代大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3.2 改善對策
3.2.1 建設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基地
為了使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時有較為固定的活動項目、活動時間、活動地點,保證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持續性,政府和各大高校應該加大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扶持力度,積極推動大學生定點下鄉扶貧、西部扶貧等大學生志愿扶貧基地建設[8]。政府應該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建設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地,擴大志愿服務基地的參與渠道和范圍,保證大學生能夠在定性、定時和定點的情況下參與各種志愿服務活動。
3.2.2 將大學生志愿服務納入高校課程教育體系
高校積極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學習制度,將志愿服務納入高校課程體系,作為大學生學習成績考核內容之一[9]。學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開設一些有關志愿服務的理論課程,將大學課程與志愿服務相聯系,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同時,高校應該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學習信息檔案系統,形成一種督促管理機制,推動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發展成為一種制度化、常態化,從而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專業化程度的提高。
3.2.3 建立“互聯網+志愿服務”新型大學生志愿服務模式
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改革高校志愿服務發展模式,創建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大學生志愿服務雙向互助平臺,如志愿服務時間銀行。通過志愿服務時間銀行平臺,大學生可以根據存入的志愿服務時間,換取幫助,大學生既是志愿服務者,同時也是被服務對象,能夠在盡己所能幫助他人的同時獲得相應的回報。“互聯網+志愿服務”模式可以提高志愿服務的專業化、信息化和精準化水平,大學生能更及時、廣泛地了解校內外志愿服務信息,從而不斷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江汛清.國際志愿服務及其對中國社會建設的啟示[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03):30-35.
[2]陳廣銳.新視角比較中西方志愿服務[J].中國校外教育,2010(10):46,102.
[3]馬海韻.中國公民志愿精神:價值愿景、成長現狀及培育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11(12):86-91,104.
[4]李茂平.共享發展視域下我國志愿服務的主要對象與方式[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8,34(01):116-122.
[5]邢翠霞,付海霏.志愿服務與“互聯網+”結合模式探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12(21):240-241.
[6]路明潔.“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31(14):39-40,47.
[7]楊海華,楊娟.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參與性研究:基于鹽城市高校大學生的調查[J].青少年研究與實踐,2018,33(03):75-80.
[8]陳琦.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基地的建設思路及對策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7(17):238-239.
[9]姜國平,周宇,同曉.高校志愿服務納入課程學分體系的利弊[J].傳播力研究,2018,2(0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