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玳 李淑芳 潘文麗
新常態是指事物的狀態由過往的狀態漸漸變化為一種新的相對穩定的狀態,是一個長期變化慢慢提升的過程。高職院校引導學生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是希望通過此類活動教會學生提升自我,服務社會,其內涵是深入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生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理想追求,大力弘揚主流價值,主流文化,更好服務國家發展戰略,不斷把志愿服務精神引向深入,把為他人服務轉變為成就自我、為社會服務的突破。從目前來看,如何積極推動志愿服務朝著常態化方向發展, 正是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一項重要而長期的任務。
目前高職院校志愿服務體系存在很多現實的問題:
1.1 雖然高職院校經常呼吁大學生要結合所學專業來開展專業志愿服務,將專業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然而國內的現狀卻是服務的內容常常局限于進行環境衛生的維護、環保宣傳、幫扶孤老等,此類形式無法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綜合素養的應用,志愿者僅憑自己較高的綜合素質來奉獻愛心,從而也就脫離了志愿服務的本質,無法提升,造成資源浪費。
1.2 高職院校的學生對志愿服務精神的理解流于表面,很多的志愿服務都是在學校的強制要求下來組織開展的,從而造成了活動的質量不高,志愿服務缺乏擴展及持續,志愿者們經常在不固定的場所或者單位進行服務,可以說志愿服務的意義被忽略了,志愿服務精神沒有落到實處。社會新常態下,經濟網絡的高速發展,都使得當下的志愿服務都免不了增添了更多的功利意識,被強加了許多單位或者個人的業績色彩,這既違背了志愿服務的宗旨,也造成了忽視志愿服務對象的需求與尊重志愿者個人的付出。
1.3 高職院校的志愿服務管理缺少人員組織、活動監管及合理激勵。例如:目前因為多方面因素制約,高職院校的青年志愿者招募仍以團組織活動發動為主要途徑,這種以行政方式進行的動員,大多范圍小,容易受到人們抵觸,難以發動社會力量。同時我國的青年志愿服務活動還沒有將企業和社會引入到激勵主體之中,沒有在硬件設施上得到大力支持,即使有激勵,方式也多采用比較簡單的激勵方式:給予表現突出者以榮譽表彰或者物質獎勵。
1.4 我國目前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規保障志愿服務者的權益。青年志愿者只有在自身生活和安全得到基本的保障下,才能堅持著為人民為社會去服務,例如羅一笑等事件的產生,都讓我們反思著網絡慈善的誠信,說明在缺乏足夠監管和制約的時代背景下,組織志愿服務必須要加強關注和警惕,解決好志愿服務中出現的各種異化。因此出臺與青年志愿服務相關的全國性法律法規,推動青年志愿者服務的法制化,是新常態下志愿服務順利開展的當務之急。
我們今天所倡導的高職院校青年的 “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正如習主席所指出的,恰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二十四個字相契合,雖然許多都是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簡單的志愿者活動,卻恰恰就是大愛精神的真實反映。新常態下,高職院校的志愿服務已經進入了點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時代。
2.1 項目構建長期化
“小綠芽”志愿服務項目成立于2009年, 歷時十載,先后獲得江蘇省青年志愿公益優秀項目稱號,常州市紅十字重點扶持項目等多個榮譽稱號。該團隊目前擁有在籍志愿者824人,長期參與活動者347人, 使用志愿者打卡器開展活動累計時長超過8748小時。一改志愿服務流于表面,不能堅持的弱點,該項目做到了十年磨一劍。
2.2 活動開展制度化
“小綠芽”志愿服務項目由二級學院進行管理:每位志愿者在志愿者打卡器上進行注冊報名后, 由學院團組織進行專項培訓, 內容涵蓋服務技能、溝通服務方式、理論學習等, 最后參加模擬服務考核合格,才安排實地活動。每學期末根據打卡器時長評選社會工作先進個人,給予同學們精神的激勵。小綠芽志愿服務項目先后與常州市武進區各街道以及部分農民工子弟小學掛牌共建,并且將服務對象向其他城市開拓。為了確保定期能夠開展各類專項服務活動, 每次活動開展之前團組織都會在志愿者打卡器APP上發布具體通知,便于學生們根據自身時間來合理安排,參加活動, 活動結束后也要求志愿者們在打卡器上發布相關活動過程的圖文信息,確保活動有計劃,實施有管理,總結有保障。
2.3 項目建設品牌化
目前該項目先后被常州晚報、揚子晚報、中吳網等媒體報道, 省級榮譽、市級榮譽更是碩果累累,獲得了師生與學校、社會的認可,有了一定的品牌效應,這也使得“小綠芽”志愿服務項目在開展各項活動的時候能夠獲得來自更多方面的助力,可以說是志愿服務新常態創新研究取得的初步成功。
當下高職院校將志愿服務工作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主動研究、積極創新如何才能不斷推動志愿服務活動朝著長期化、制度化、品牌化的方向發展, 更好的詮釋志愿服務精神八字內涵,讓高職院校進入開創志愿服務精神體現核心價值觀的新常態。
(作者單位: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