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文濤
筆者以敏銳的觀察視角捕捉國家經濟改革風向標,敏銳地意識到應用型本科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不足,提出了在“中國智造”時期需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進行重構,提出了課堂教學階段實行“通識能力+”融入制;實訓課教學階段實行“能力型+職業素養”職業制;教學評價階段實行“能力+行為” 考核制。
隨著我國一些本科院校向應用型本科大學過度,向來重視知識性學習的大學英語教學卻沒有改變,這嚴重影響了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標準和規格,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進行重構已經迫在眉睫。本文主要探討課堂教學階段實行“各科目教學+通識能力”融入制;實訓課教學階段實行“能力型+職業素養”職業制;教學評價階段實行“能力+行為” 考核制。
所謂“各科目教學+通識能力”融入制,就是把通識能力培養貫徹到所有學科教學之中。各科目教學,包括學院開設的所有科目,例如專業課、專業基礎課、文化基礎課和任選課。
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通識教育不在于掌握多少具體知識(對各科目概覽即可),而在于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思維方式、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從而完善智能結構、提高審美情趣、加強創造性和適應性、促進全面發展。通用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自學能力、適應能力、道德關懷能力、理論到實踐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力、創新創意能力等。
通識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使學生在將來的工作中能進行有效的思考和溝通;能夠對遇到的事情進行恰當的判斷,從而做到敬業、樂業素質的提升;能夠凡事都有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有獨立的觀點和判斷,有清醒和自覺的認識,闡明觀點時有道理,表達時有說服力,鼓動時有力量;教育能夠使他們看到世界的本來面目,遇事能夠切中要害,解開思緒的亂麻,識破似是而非的詭辯,撇開無關的細節;用幸福教育教育學生快樂工作,從而達到干一行愛一行的目的。
1.1 “通識能力+專業課”融入制
在“中國制造”時期的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專業知識點灌輸和專業技能的訓練,沒有通識能力培養,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體現出來典型的“工具人”特征,只能從事基層簡單操作工作,沒有能力繼續進修,缺乏自學能力和適應能力,無法跟上中國智造的步伐,無法跨專業轉行,導致失業。
為此,建議在專業課教學中加入通識能力內容,通過各教研室教研活動以及集體備課的方式把通識能力融入專業課教學內容之中,要在教案中體現通識能力教學設計,和專業課教學內容如影隨形,逐步滲透言表達能力、自學能力、適應能力、道德關懷能力、理論到實踐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力、創新創意能力等訓練,從而為“中國智造”培養人才。
1.2 “通識能力+專業基礎課”融入制
由于專業基礎課內容偏重于知識性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容易陷入“知識灌輸”的怪圈,從而把學生引入仿佛又置身于“中學課堂”的學習氛圍之中,這是導致學生厭學的原因之一。
為此,任課教師要“從知識性教材中找能力”,要設計出以能力為先導的課堂教學,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每學期每門課都要對知識性教材的“二次能力開發”,做成幾個項目,針對學生的愛好自己選擇想研究了解的題目或課題。
(2)鼓勵學生自己到圖書館找資料、收集數據、開始研究。(訓練研究素養和能力)
(3)整理資料,寫一份作業報告。(訓練邏輯思維、文字功底和寫作能力)
(4)每個學生上臺介紹自己的研究成果(訓練表達能力),然后其他學生可以提問,學生對提問進行答辯。(訓練思辨能力)
1.3 “通識能力+文化基礎課”融入制
文化基礎課包括德育、語文、體育、等科目,下面一一分解。
關于德育課程,我們始終有一個在頭腦中揮之不去的問題:“為什么學生學了德育,課外卻無德呢?”答案竟然是是因為我們把德育當成了知識交給學生,也就是通常說的“講德育”,實際上德育從來都不是講出來的,因為德育是一種素質,是一種行為,把德育當成知識來教,違背了做人素質養成的客觀發展規律,雖然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很高,但是他們中的大部分學生在思想和行為之分卻不及格。由此可以看出:德育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通過行動體驗出來的。所以,德育要堅決改變在課堂上課的方式,而應該代之以體驗式行動教學法,讓學生設身處地的體驗德育內涵,進而把體驗內容內化,最后通過校園行為、班級行為、崗位行為表現出來,最好取消課堂答卷考試方式,采取由學生處、學院領導、崗位領導、所有教師、寢室教工、食堂教工來當考官,考察遍及班級、寢室、食堂、圖書館、操場、廠房、辦公室、工作單位等各個場合,然后做出評分。
第二個揮之不去的問題:“為什么學生學了語文,卻說不清楚話、寫不出好文章、不會演講?”答案是因為現在的語文課只注重語文知識的傳授,卻忽視語文素質的養成。什么叫語文素質?語,就是說話,學生學了那么多文章,分析了那么多文章,到了企業若想讓他們做報告,他們一不會寫文章,二不會講演。職業學校的語文課無需學生分析文章,但是必須會寫文章,會演講,這兩個技能就是語文教學的素質。所以期末考試就不要讓學生答題了,直接寫篇文章,做演講,比啥都強。
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鼓勵學生勇敢地說出他們的想法,利用課程內容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跟別人討論問題時,學生一聽到任何話,就能很自然地去懷疑、審視,然后就看能否找到證據來證明這個話邏輯上或者事實上、數據上能否站住腳,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將來才能是個人物:對什么事都會有一番高見,每個人都能把他的思想、想法表達清楚,能夠有足夠的說服力。教師上課就是給每個學生提供自我表達的機會,而不是教師講學生聽的“知識灌輸”。
關于體育課,學生不愿意參與是最令體育老師頭疼的一個問題:老師講解了籃球的有關內容后,讓學生自己練習,學生就會“東顛西跑不務正業”,我們不妨更換一下體育課教學的老三樣“籃球拍球乒乓球”,換成和學生自身有關的內容可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例如開設跆拳道項目、男生塊肌練習、瑜伽、音樂花樣拍球大賽等。
如上基礎課程教學改革重構基本解決了教師純粹為了講知識和技能而忽視通識能力訓練的情況,通過把通識能力培養融入各科目教學過程之中,不但操作性強,還具有很強的實踐導向性,為杜絕有知識無能力教學提供了實踐實踐參照,對改變課堂氣氛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1.4 “通識能力+任選課”泛知制
所謂任選課“通識科目”泛知制,就是任選課的設計要以通識課程為標準,以便讓學生對人文社科等知識都大概了解一些。
目前職業院校任選課程開設隨意,一般都是根據本校師資情況和專業要求開設任選課程。筆者認為,任選課教學內容要為通識能力培養服務,建議開設通識教育有關的課程。其次在教學模式上一定要突破正規課堂教學模式,最好采取類似于《中國詩詞大會》、《讀書會》、《演講會》、《概覽會》(就是對上至天文、下知地理、中至人類社會科學等科目進行大概了解)、為某電影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配音等節目。例如現在也開演講課程,但是課上教師只講什么是演講、演講的種類、演講的策略和注意事項等內容,還沒有逃出知識性課程教學的園囿,這就好比教游泳,教師只教給學生游泳的種類和動作,而不讓學生下水練習一樣,演講課就上要布置課前任務,讓學生自己通過到圖書館或網絡查詢演講的相關內容,觀看名人研究視頻,然后每次布置一個演講題目,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課上演講,然后師生進行講評。最好開展班級與班級、系部與系部競賽,從而調動學生充分利用早晚自習到圖書館查找資料,準備參賽,每次都超越自我。建議教師要把每期節目錄制下來作為學生期末成績的根據,同時這些音頻和視頻也是學院的寶貴文獻資料,必要時作為專柜,向來賓開放。
所謂“能力型+職業素養”職業制,就是把職業素養滲透到教學過程之中。實訓課教師要和《職業指導》教師合作備課,專業課教師要求職業指導教師對《職業指導》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把知識性教學內容開發成能力型和行為型教學內容,并和實訓過程相吻合,要求學生在實訓中處處體現職業行為和標準,努力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責任心,因為通過調研發現:在企業有技能而沒有責任心的人對社會和國家都沒用,沒有責任心是沒有公眾意識、自私自利和唯我獨尊的根源,所以必須下大力氣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責任心。
所謂“能力+行為考核化”,就是用能力和行為考核代替紙上答題的知識性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以達標代考、以賽代考、以作品代考、以表現代考等。
現在職業院校學生每考必抄、教師每次監考不得不放水!教師不放水,學生就不能及格,學生不能及格,就不能畢業,為了讓學生能畢業,我們教師只好違心地給學生放水,甚至當有領導來視察時,監考老師竟然提醒學生把小抄藏起來。學生抄襲后果很嚴重,會嚴重損害學生的誠信感,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后果之嚴重,觸目驚心,筆者強烈建議改變這一現狀,建議采取能力考核和行為考核的方式考核學生,具體措施主要包括“以達標代考”和行為考核等方式,具體介紹如下:
筆者在英語教學中采取每次課一達標,課課達標就可以免試的方式有效地解決了學生考試抄襲的問題,從而避免了學生期末東西多,背不下來的現實問題,每次課一達標,這種短平快的考核方式有效解決的學生期末“臨時抱佛腳”的現象。
另外,盡量避免讓學生背知識,而是采取變知識為行為的方式來考核學生,例如禮儀課,讓學生背“什么是禮儀、禮儀有哪些種類”等知識性問題,縱然學生考試打一百分,對促進學生的禮儀素質毫無用處!如果想考核學生的禮儀,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平時在各種場合觀察學生的表現,觀察學生走路的樣子,站立的樣子,班級坐著的樣子,說話的姿勢、語態等,從而讓能力考核和行為考核踏踏實實落地,這是最立竿見影的方法之一。
通過開展教師教學觀念更新活動,引領教師從知識性強的科目中找能力,變知識性教學為能力型教學和行為型教學,努力追求教學實際效果,變從考試分數看學生學習成績為從課內課外看學生是否有禮有節、是否有思想道德規范、是否有語言素養、是否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行為習慣,從而讓課堂、實訓室、食堂、校園“舊貌換新顏”,讓這些場所“清新”起來。
通過開展各種現場考核形式把學生從知識性考試中解放出來,讓能力型和行為型考試代替知識性考試,從而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使考試變得更加實際,從而讓考場“舊貌換新顏”,讓學生期末變得快樂起來。
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創新任選課,讓知識性課程不再走入任選課的領地,引導學生為了準備各類大賽和活動而去圖書館查詢資料,讓圖書館“舊貌換新顏”,讓圖書館從“門可羅雀”變得“座無虛席”。
教育回歸本真,才能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才能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品格;才能播種一種品格,收獲一種命運。
學生的命運,其實就是我們學院的命運。
(作者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