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曉燕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和精神家園,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可切實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
當前多元價值觀的交流、融合、滲透、沖突以及碰撞日益凸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價值導向、育人方式以及應用內容方面都受到嚴峻考驗。面對多元價值觀的沖擊,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尋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民族根源和精神源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交叉融合,在學科滲透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對實現“立德樹人”目標具有重要價值啟迪。
(1)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契合點,厘清社會轉型期多元價值觀、各種思想的源流,激發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認同感,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2)改變思想政治教育重灌輸、純理論的模式,為學生提供感知、實踐、互動的多渠道、多種類平臺,強化“知行合一”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準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3)以文化人、潤物無聲,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增強學生文化軟實力,為其后續成長和職業成長空間提供思想基礎和行為準則模式。
立足立德樹人,向優秀傳統文化求真溯源,用傳統文化的古老智慧激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活力,推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
(1)傳承傳統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科學成分,樹立具有中國思辨色彩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人才培養目標。引導學生明理明德、知行合一,能將在校期間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化于心,形成自己認知世界的價值判斷和思維模式;外化于行,作為自己經世致用的準則并保持穩定發展。
(2)傳承傳統文化中教化思想的優秀成分,構建具有中國風范“三位一體”的思政教育思想體系。立足教師,遵循率先垂范、言傳身教的教育原則;立足教學,探索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教育方法;立足學生,使用修齊治平、知行合一的教學手段,三位一體的思政教育思想體系。
(3)傳承傳統文化中治學為人“三不朽”思想的有益成分,構建具有中國時代特色的“三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評價體系。借鑒“立德、立功、立言”的思想,發揚傳統愛國主義和民族使命感,構建學生立德(道德品質)、立志(理想信念)、立人(價值取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評價體系。
(1)創新學生參與度高的考評體系和教育思想體系。通過“三立”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體系,達到立德樹人目標“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從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容來解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創新,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揭示傳統文化的化人作用,從二者相結合的角度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教育統一起來,在思政教育中加入修身養性、愛家報國的健全人格培養,增強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度,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
(2)構建教育原則、教育方法、教學手段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體系。率先垂范、言傳身教是對教師的要求。符合“正人先正己、育人先育己”的古訓,通過校史研究、凝練教學理念,弘揚學校辦學歷程中的優良傳統,加強師德師風、教師職業能力建設,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是對教育教學的要求。依托訂單式培養、冠名班培養、教研教改等實現“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通過思想認知和思維模式培養、職業技能和價值觀念培養、職業能力和行為準則培養,實現循序漸進式的教學方法。
修齊治平、知行合一是對學生的要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既強調個人修身養性也滿含家國情懷,習總書記對于“中國夢”的闡釋即是對這一社會理想的時尚表達。知行合一強調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的統一、價值理念與行為準則的統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踐行路徑。
(3)全面推進“三大平臺”建設。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建設課程教學平臺。依托建設精品課程、教學團隊,立項教研教改專項、開發校本教材等,在教學方式、方法上進行改革與創新,積極打造課程模塊;在課程內容上,強化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促進“三立”的考評目標入腦入心,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4)創新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養途徑。成長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當代大學生,一方面更加求真務實關注內心,一方面傳統文化修養薄弱,政治素養缺失。轉變思想政治教育觀念,注重將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和個人發展相結合,立德、立志最終是為了立人。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打破道德品質教育、政治素養培養、職業能力培養、人文素質培養等的固有界限,通過思政理論課堂、黨校課堂、專業教育、實踐平臺、第二課堂等營造傳統文化充盈的校園文化環境,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項目基金: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研究》(2017-GX-442)
(作者單位: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