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姍
本課題將以師范類二本院校中的95后大學生群體為研究對象,研究像我校這樣的師范類二本院校中的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常見問題,探究此類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根源,以及可能引發的常見的校園心理健康危機,探討建立預防校園心理危機產生的具體方法和策略,探索構建適用于我校學生特點的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青年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95后大學生正處在這樣的黃金時期。大學生是高校學生的主要群體,肩負著未來社會發展和國家進步的重責,特別是師范生,更是肩負著國家和民族未來教育事業振興、培養教育下一代的重任,所以,更是應該德智體美勞全方位地發展自己,不僅要做到學業成績優秀,培養出自己健康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
習近平總書記對當代的95后大學生點評說:“他們朝氣蓬勃、好學上進、視野寬闊、開放自信,是可愛、可信、可為的一代”。的確,這一代的大學生個性鮮明突出、思維活躍、富有朝氣,具有激情和創造性,但與此同時,他們也以自我中心、特立獨行、敏感和脆弱,更容易處在心理的亞健康狀態。
學業競爭、經濟消費、人際交往、戀愛情感、家庭問題、擇業壓力、環境變化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心理健康狀態的波動。各類根源的多樣性、變化性,往往容易導致在校大學生產生各種心理問題。有些時候,多個問題的疊加,甚至會引發嚴重的校園心理危機。如果面對學生群體中的產生的各類心理健康問題,無法及時地給與幫助和指導,并采取恰當、科學的應對措施,就會給我們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難以想象的困難,甚至造成障礙。
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過程。短短幾十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緩解學生心理沖突、優化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成長中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但是,這里的“強”和“積極作用”都還是相對局限的。
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的校園心理危機事件,在今年的高校的學生問題統計數據和社會新聞中已屢見不鮮,基本上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而發生心理健康問題和校園心理危機的原因,也呈現出多樣化趨勢。
對于心理健康問題和校園心理健康危機的研究,在我國高校中尚處起步階段。如何科學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預防校園心理危機發生,建立健全的校園危機應對預案和措施,仍在持續探索中。
為什么要特別強調研究95后師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95后大學生群體的共同心理特點之外,還因為師范生的專業特點和職業屬性決定。
以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這樣的師范類二本院校為例,我校共有普通本專科學生14000余名,從學生的年齡層次、生源特點、家庭因素、群體特征等方面來看,我院的學生整體質量與普通的綜合類大學或者一本院校有著較大的差別。學校主要培養得是中小幼階段的學校老師。
單從生源來看,所招錄學生絕大多來自本省,且在很大比例上是來自于省內的各縣區,甚至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于比較偏遠的農村地區,甚至山區。單就成長經歷而言,學生從小的家庭和學校教育理念幾乎都是“學習第一,其余次之”。這樣的成長經歷和氛圍,會讓學校、家長,甚至是學生本人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和品德教育放在及其次要的位置上。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也就間接造成了學生進入大學后,出現自我認知不清晰、環境適應性差、受挫力差、無法正確自我定位等一系列的問題。由此,增強師范生的心理健康自我調適能力,優化師范生的心理健康品質,對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以及對新一代的中小幼學生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校大學生常見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的原因大多來自于人際交往(友誼、感情)、學業競爭、原生家庭教育、成長經歷、自我認知等。諸多誘因中,人際交往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居于首位。
一般而言,在新生群體和畢業生群體中,比較容易多發心理健康問題,這是階段性的變化造成的。作為心理輔導的老師或者輔導員,就應該在此時幫助學生正確的感知和認識現實,并在此基礎上接納現實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就能解決問題。
從各個年級的學生總體來看,人際交往受挫和學業壓力是比較常見的容易引起心理健康狀況發生變化的兩大因素。在校園人際交往中,女生更容易受挫。在女生群體中,同性友誼交往的傷害大于在跟異性感情交往中的傷害,導致的負面影響從時間長度和影響范圍而言,也都更加嚴重。
此外,我校的農村地區生源的學生群體中也比較容易多發心理健康問題,大多是因為于個人成長經歷和原生家庭的影響(寄養、抱養、家庭離異)。農村學生還比較容易因為經濟支出、性格習慣、生活消費等問題,產生自卑心理。而在此類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難度也最大,接受度較低,效果也不甚良好,這也與從小的認知和理念有很大的關系,今后在這方面仍得花大力氣。
從理論出發點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出發點是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出發點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倫理學。從學生觀來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理解和認同為基本手段的移情性學生觀;思想政治教育則是一種以示范教育為基本手段的評價性學生觀。從核心任務來看,前者核心任務是塑造學生完善的人格,后者則注重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從關注對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關注的對象是學生的自我發展和人格完善,最終指向是內在的成長;而思想政治教育則關注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意識形態相關內容,最終指向的是道德標準的內化。從工作方式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是本著雙方平等的協商式探討過程,重在啟發,甚至是傾聽后的再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則偏重于自上而下的傳導式教育方式。
在實際的工作中,輔導員是兩種教育的共同實施者,既要將兩者巧妙聯系,又要區別兩者不同。以科學的方式、恰當的方法分別實施教育,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第一,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注意區別普通的心理健康問題和心理疾病,也要區別群體問題和個體問題。群體問題要通過日常教育來普及滲透,個體問題則可通過輔導與咨詢來解決。前者要注意廣泛性和長期性。后者注重保密性和自愿原則。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問題,一定要找準原因,準確把脈,才能準確解決。
第二,面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要抱持著積極態度來解決。需要明確一個觀點: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其實是教給學生開展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其具備平衡生活、學習和個人其他需要的能力。我們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但不能恐懼、排斥甚至是歧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第三,還應該定期對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進行專業培訓和提高,并且對于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老師的心理健康狀態進行定期的檢測,這樣可以避免心理教育工作者們“帶病”上崗,造成問題的“源頭污染”。
總之,在我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僅關系到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自我完善,更關系到學生家庭的幸福,最重要的是,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也會影響到我校的人才培養最終質量和社會評價及影響。在今后的學生管理工作中,我們應該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與學業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多優質教育人才。
(作者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
>
(作者單位:廣東培正學院)
indent:18.0pt;mso-char-indent-count:2.0; line-height:15.0pt;mso-line-height-rule:exactly;layout-grid-mode:char; mso-layout-grid-align:none'>整篇文章從我國的面二胎政策放開背景進行展開。主要分析了我國的幼兒托育行業發展的歷史以及發展的現狀。從上文我們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國的幼兒托育行業發展歷
(下轉第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