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巍
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結晶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國中華民族的財富。中國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精神和保護,政府部門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幼兒課堂上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能讓逐漸消失的民間藝術重現,又可以在下一代實現“非遺”的傳承。非遺教學的重要意義是培養幼兒的愛國主義、民族的自豪情感、和綜合審美素養等。此文章結合青島非遺項目引入幼兒園展開了探究,以此僅供相關人士參考。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落實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非遺傳繼承和傳統文化的繼承應該是全面的,全面的,整個過程從幼兒園到大學再到繼續教育。并要“建立以幼兒園,小學和中學教科書為重點的中國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可以看出,幼兒園教育中非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幼兒園教育的有效整合既緊迫又重要。非遺傳統是我國的“詩教”,為我國的新時期道德倫理做了更好的鋪墊。同時還培養了新一代幼兒的思想情感,豐富了良好的審美能力還提高了幼兒的整理創新思維和素養。每一個幼兒的生命深處都有一個純潔的心。在對兒童的教學中,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回歸詩歌,呈現出中國文化和中國美的精髓。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孕育著我國獨有的抒情氣息和豐富的哲理,同時還是文學藝術的審美對象。教師應通過課堂教育,教育孩子了解中國的大美。繼承非遺產文化是我國的民族精神和存在意義。它能凈化幼兒的靈魂,使之獲得啟迪和熏陶。
青島市各級列出的“非遺產”項目包括“萊西秧歌”,“廟會傳統活動”,“廬山民間故事”,“宗家莊木板畫”、“泊里紅席編織技藝”、“洼里盤鼓”、“市北區糖球會”、“市南區劈柴院”、“萊西木偶戲”,“萊西工藝葫蘆”,“萊西模型”,“膠州吹奏音樂”等。都蘊含著地方特色與青島人民生活緊密相關等特點。可惜的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廣大人民生活條件提高,基于網絡下,人們選擇的市場很多,這些傳流的文化慢慢的在人們思想中消失。在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里,很難找到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一代繼承者。
打造幼兒園自身特色,塑造個性化幼兒教育,促進幼兒園非遺文化建設中,以建設美育特色為核心。讓幼兒不斷挖掘“美”的內涵。美化幼兒園環境,兒童審美教育多元化是人文精神的活動過程。多元教育包含情感,認知,美學,創作等教育價值。幼兒園教師應該創造一個幼兒園的氛圍,并從具體,生動和明確的活動開始。形成非物質文化的價值觀,從而實現兒童美的美,發展兒童對美的潛力,塑造兒童的完美人格。把幼兒園的環境變得更加靈動。
教師可以將“宗家莊木板年畫”、“萊西工藝葫蘆”,在各個班級中選取優秀的作品,使用相框并將其放在走廊墻上,讓孩子們感受到非遺文化的藝術美。還有“長廊剪紙”、“色彩世界”、“手工坊”等等都可以布置在樓道或樓梯轉角處,將美術的技能和手工的技藝運用在孩子的心靈里,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讓孩子沉浸在藝術美的海洋中。將貼紙畫或印染畫在大班的優秀作品中選擇出來,印章畫、線條畫在小班的優秀作品中選擇出來,作為展示品,讓幼兒在實際的操作中深刻的體會到創造與成功帶給的成就感。
親子活動在美育教育中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融入非遺文化的親子活動可以增加孩子和父母的感情溝通,它還可以促進父母對兒童的理解,并將他們融入兒童的世界和思想中,同時也是家長對非遺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親子活動還可以讓家長成為孩子的合作伙伴,家長是孩子的翅膀,可以讓孩子們盡情的顯示自我。例如家長和孩子一起跳膠州秧歌,敲膠東大鼓等等。
走出校園的墻也反映了兒童多元美育的教育。利用社會資源,讓社會的大環境使孩子用藝術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情感。例如在“好吃的食物”美育的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孩子們去“市北區糖球會”。讓幼兒在感受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美,同時積累豐富的生活、社會經驗基礎上,用美術的手法把這些美描繪出來。再比如,教師在六一活動中以“放飛希望、體驗快樂”為主題,用孩子們自己的作品印在白色 T恤上走秀,讓家長們了解我園的藝術特色。充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
多元化的幼兒美育教育具有非傳統的精神課程活動。審美教育的多樣化是從幼兒的角度看藝術,它包含了情感,認知,美學和創造等教育價值。幼兒教師需要從更具體,生動和明確的活動開始,逐步營造氛圍,培養習慣和形成價值觀。最后,我將培養孩子的美麗情感,培養孩子的美麗潛能,塑造孩子的完美個性。
“非遺”傳承要得到解決,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門給予重視,尊重“非遺”的象征意義性。引入非遺在幼兒園教學是讓幼兒能夠全方面的了解中國文化也可以說是特質的文化教學。這就是掛點藝術的“藝術教學”發揮出幼兒的對非遺文化情感,制造出比較符合非遺文化意境的空間從而激發出幼兒在內心深處的能量。豐富幼兒的想象力,發掘出幼兒的心靈內在的情感,使其進去非遺文化所描述的美好意境感受其中的奧妙與能量。通過教師課堂實踐非遺文化的形式,教師應引導幼兒去對非遺文化要有崇拜和激昂的感情。更好的去學習、鑒賞、評論,其的外在特征和象征意義等。
非遺文化的人為性和工具性的美好結合要從幼兒對非遺文化產生共鳴,促進教師實施高質量的整合課程教學,從而深入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從而引發幼兒情緒的激動和對于非遺文化生命情感的感動,散發出對生命的光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匠心是從古文化的藝術體現出來的,所以說非遺是藝術,是需要下一代傳承的藝術。引導幼兒去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來鑒賞非遺的精髓。教師作為幼兒的引導者,應該聯想到怎么教兒童,教給兒童什么,作為教師應該在這方面加以思考,應讓幼兒體會非遺所蘊含的人為情懷。只有這樣才能讓幼兒走進非遺的世界,才能體會聆聽出我國古代的社會風貌,古代的自然和人們的生命的情懷。從而隨著長大對當今的文明社會有更深刻的理解。比如教師在教學生音樂時候,可以將“膠州吹打樂”融入到課堂中,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清新淡雅的音樂,讓學生體會其中的畫面,從而引發出學生的思緒和對“膠州吹打樂”的體會,來提高學生對非遺的深刻體會及其意義。教師要做到在音樂教學中讓幼兒對產生濃“膠州吹打樂”厚的興趣,提高課堂的氛圍和濃厚的學習氣氛。
貪玩和游戲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特點,在游戲中融入“非遺”進行對幼兒教育,是當下幼兒園必須要重視起來的。應在游戲積極的指引學生,把學生融入到非遺的世界中,來體會其中的精神和奧妙,同時在幼兒自己玩耍的過程,身為教師有時候不能去干涉太多,從而來充實幼兒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來實現心里對非遺是怎么樣的結構,和審美心理的沉淀。讓學生真正的接觸到非遺的審美世界,引導學生面對之中的經典,體會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和世界觀和本身的價值。來達到在游戲中,讓非遺作為精神的靈魂和支柱滲進到學生的純潔的,美好的生命當中。
綜合文章所述,我們基本上可以明確的了解到,將非遺文化融入到對幼兒的美育教育中,使之體會中國文化的精深博大,做好美育的傳承是十分有必要的。讓幼兒積極參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培養幼兒的自尊心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這需要廣大幼兒管理者和幼兒教師積極開發利用所在地區的民間非遺資源,將其變成切實可用的美育課程。這對幼兒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同時對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和藝術素養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課題項目: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非遺文化在幼兒園中的美育傳承》項目編號:ZD201906343。
(作者單位:青島黃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