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立中
小學語文是基礎性學科,語文新課標提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隨著新課標的深入實施,小學語文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時代素質教育的需要。創新探究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參與學習和獲知的主動性,敢疑真探讓學生學會提出疑問、并巧妙的解決疑問,在解疑的同時培養學生質疑、解疑、合作探究、信息分析等多種能力,真正實現語文教學的素質化。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堂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課堂于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生的主體;讓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非獨裁者。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疑探結合的方式學習,通過師生平等交流、互動生成、智慧碰撞、情趣橫生、心靈融合、共同發展,進而最終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素質化。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源于“疑問”,質疑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由此可見,質疑應成為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并解決質疑的問題呢?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根據語文的學科特點采取恰當有效的方法,創設民主和諧的參與情境,縮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變高高在上的嚴師為與學生共同探索的導師,變“一言堂”為“眾言堂”,讓學生敢疑,愛問。如:教學《伙伴》一課時,教師在課上巧設了一個“為我的朋友代言”的環節,讓學生大膽展示自己伙伴,講述與朋友的感人瞬間,在學生們大膽展示的同時,傾情訴說的高潮點,教師出示課題,并讓學生大膽提出問題,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踴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語言或眼神予以肯定,讓學生從教師的臉上讀出:信任、理解、支持、鼓勵。但在教學過程中并非所有的學生都敢問、愛問、善問,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設疑問,鼓勵質疑,引導思考”,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創設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大膽質疑,因疑而探,體驗獲知的快樂!
所謂自主學習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實現學生樂學、會學為目標,學生自我導向、自我鼓勵、自我檢測,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引導質疑、合作解疑”引導和指導學生自主預習、主動探究,自我評價的一種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程序。
小學生具有愛與人交流,好表現自己的心理特征,自己在學習中發現什么規律,有了什么發現,喜歡與他人交流。而交流和合作也是社會所必須的,也是語文學習過程中應當提倡的組織形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提倡探究材料,在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有計劃地組織他們合作探究,以形成集體探究的氛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也提高個人自主探究能力。
如: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認識到文中人物的愚昧、自性,教師就利用投影為學生播放了根據課文內容制作的小動畫片,并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寫出讀了這篇文章后的小想法和想說的話。同時,教師還安排了上網查資料的環節,讓學生充分合作探究、自主獲知,認識葫蘆的生長過程,明白文中主人公的愚昧。這樣不但讓學生合作探究,自主獲知,還使學生在掌握課本上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提高了創新意識,增強了團隊合作精神,促進探究能力的共同發展。
新課標明確提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拓展相關知識,讓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獲得更加豐富深刻的知識體驗。拓展延伸是語文教學的必要手段,可以有效的拓展課堂教學的深度以及廣度,構建精彩而有內涵的語文課堂。
例如:在教學《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的時候,首先教師為學生介紹了史鐵生的個人生平,并引用了史鐵生文章中的一些典型的語言來感悟史鐵生那不幸而又精彩的一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史鐵生這些著名的文章和精典的語句加以深入的分析,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史鐵生寫作這篇《秋天的懷念》時那復雜的內心,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把握。而作為語文教師,為學生拓展這些材料,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獲得豐富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總之,質疑探究式學習是一種新式的學習方式;是現今國家教育大力推行的一種教育形式;它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研究、深入課題;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也越來越多的推行這種教學模式;它對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起到了一個良好的作用,教師通過巧妙的引導學生進行質疑、解疑,不僅鍛煉學生的能力,更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對活到未來的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灤州市東安各莊鎮孟家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