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冰
數學是整個學生階段的主要學科,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重視講解問題的解題策略,有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發展性的數學思維,對學生整個學生生涯的數學學習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本文從“審題意識”“解題突破口”“解題能力”三個方面進行展開敘述,旨在探究小學中年級數學解題策略教學的有效方法。
在現今社會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教學在許多方面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數學教師越來越重視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對于小學數學而言,就是通過教學,學生能有效地學會解決問題的解題策略,即學生能在遇到具體問題時,作出初步正確的判斷,進而能搜索記憶知識庫,尋找相應的解題手段、途徑、方法,這個思維過程的養成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而且能使學生形成嚴謹的邏輯,有助于解決各個方面的問題。因此,探究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的解題策略就顯得非常重要。現筆者結合自身在中年級教學實踐中的一些經驗,提出以下幾點關于探究解題策略看法。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審題,只有通過審題,才能獲取關鍵信息,才能選擇合適的方法和途徑去處理信息,因此,教師首先要增強學生的審題意識。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三次閱讀”,第一次粗略地讀題,大致地了解題目給出了什么信息,如:買東西、整理、工作等;第二次詳細地讀題,找出題目中的關鍵詞、所求問題等;第三次深入地讀題,找出其中有用的數據信息,比如數量單位是否統一、數量間是否有關系等,進而初步形成解題思路。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充分挖掘題目中的條件,為正確地解決問題做好準備。
例如,讀問題:燕燕讀一本故事書,平均每天讀15頁,讀了11天,發現還有8頁沒有讀,這本書的頁數是多少?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三次閱讀,第一次讀發現這是一個關于讀書的問題;第二次讀發現其中的所求問題是:書的頁數有多少,已知條件是平均閱讀速度和閱讀天數,以及剩余的頁數;第三次讀發現平均閱讀速度和閱讀天數的乘積就是讀過的總頁數。這樣引導學生,逐漸地培養學生形成認真審題的好習慣,防止學生因為審題錯誤造成失誤。
在認真審題之后,就是借助合理的手段、方法、途徑去分析問題中的數量關系,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比如說,教師可以通過作圖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分析數量關系。作圖作為一項具體的解題策略,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特征。當遇到復雜的問題時,學生很容易會在復雜的邏輯數量關系中暈頭轉向,而通過作圖,可以將題目中的一些關鍵數量關系清晰地呈現在圖象中,對于學生分析問題、找到解題突破口有重要的幫助。
例如,我們來看問題:甲是周長為40厘米的正方形,乙是一個長方形,它的長比正方形的邊長的2倍少5厘米,寬和正方形的邊長相等,求乙的面積。在分析這個問題時,復雜的數量關系不夠直觀,學生思考起來會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畫出一個正方形甲,根據周長公式標出它的邊長為10厘米,接著在甲的旁邊畫出長是其邊長的2倍、寬和它邊長相等的長方形,得到一個長為20厘米,寬為10厘米的長方形。接著,再將長方形的長減少5厘米,就得到了長為15厘米,寬為10厘米的長方形乙,那么這樣再去求乙的面積,就會直觀、容易許多。
此外,要培養學生較高的解題能力,就離不開一定量的習題訓練。但是習題訓練不能采用“題海戰術”,否則會讓學生產生麻木、乏味的情緒,并導致訓練的效率低下。教師可以收集學生在課堂上、作業中、考試時所出現的一些錯誤率較高的問題,將其改編變式,有針對性地讓學生進行訓練,這樣能更加高效地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
例如,筆者在一次作業批改中發現錯誤率較高的一個題目是:一個長方形的長為10米,比寬的2倍多2米,求長方形的面積。大多數學生做錯的原因是不能正確地處理“長比寬的2倍多2”這個關系,進而導致求不出正確的寬。那么筆者針對這個問題,就進行了變式改編:一個正方形的周長為8米,它的邊長比另外一個正方形的邊長的3倍少1米,求另外一個正方形的面積。這樣進行適當難度增加的改編,讓學生對不熟悉的問題進行多次訓練,能加深學生對倍數關系的理解。如果學生做改編題的正確率依然很低,那么教師需要再次改編,讓學生在反復的、有針對性的練習中逐漸提升解題能力。
總而言之,解決數學問題是一個從審題,到分析問題,選擇合適的手段和方法尋找數量關系,再運用多種途徑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在解題策略的教學探究中,要多觀察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然后結合學情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巧妙地引導學生找到解題方法,開拓思維,提升數學能力。
(作者單位:廣西南寧市橫縣六景鎮良圻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