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蝶 陳雪瑤 游藝林
在經濟全球化和貿易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家的綜合國力。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省份,江蘇應積極應對挑戰,努力發展國際教育,培養優秀的國際化人才。本文首先展示了現有的江蘇省高校國際化教育研究成果,接著分析江蘇省高校國際化教育的機遇與挑戰,最后就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四點發展對策。
截止2018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國高等學校名單》顯示,江蘇省擁有的大學數量最多,達到了167所,位居全國第1,其中有11所211高校,數量僅次于北京。2017年“世界大學排行榜”中,前1000名中有87所中國內地高校上榜,其中江蘇有13所高校。另外,2017中國高校國際學術影響力排行榜中,22所江蘇高校上榜,占上榜名單的10.5%。
江蘇作為教育強省,不僅在中國高校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在國際教育舞臺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 近年來,在國家“雙一流”建設和“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動下,江蘇高校積極推進國際化進程,并不斷完善國際教育體系,豐富國際教育形式和內容,鼓勵國際合作交流項目,積極探索新思路,不斷提高江蘇省國際教育水平。
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對江蘇的國際化教育進行了現狀分析,并針對各專業領域和部分江蘇高校進行研究與發展對策探討。鄭可樂和吳榮順(2008)就德育教育方面進行江蘇高校國際化教育經驗的總結,并提出今后德育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思路;姜屯華和李妍(2017)利用變異系數法對ESI原始數據與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的相關指標數據進行處理,得出一套學科國際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吳曉峰和唐敏(2016)以江蘇大學為例,以“一帶一路”視角對江蘇高校國際化提出建設性發展對策;南楠(2018)以江蘇科技大學國際漢語教學為例,提出了“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國際漢語教學面臨的挑戰與對未來發展的展望。
2.1 江蘇省高校國際化教育發展成果
江蘇省高校國際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果。首先,在國際化教育的內容上,江蘇省高校國際化教育內容豐富,專業設置包含人文類、經管類、理工類等各種理工類專業學科。其次,國際化交流合作的形式也十分多樣,包括中外合作辦學、國際會議交流、中外聯合實驗室、中外留學生交流等等形式,例如,南京大學和愛默蕾大學的聯合資助合作研究計劃、東南大學三所孔子學院和南京理工大學中法工程學院等等項目。此外,江蘇教育國際交流服務中心還建立了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項目,為出國交流生與來華留學生提供獎學金資助,也為江蘇省國際教育進程的推進提供強大的后盾。
2.2 江蘇省高校國際化教育存在的問題
雖然江蘇省高校的國際化教育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缺乏專業的外事管理團隊,缺乏外交事務經驗; 參與國際交流學習的教師與學生還很少,外語教學課程未能普及;國際化教育課程成體系尚未成熟,科研合作交流形式較封閉與單一;國際留學生的基礎設施還不完善,高校對國際教育的投入仍然不夠。
3.1 高校國際化教育的概念
在經濟全球化和貿易全球化的背景下,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高校國際教育適應當前的國際發展潮流,培養具有國際交流能力,國際交流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換句話說,國際教育是利用國際視角來掌握和發展教育。
測評一所高校教育是否達到國際化水平,可以從以下四個指標來判定:高校的外事水平與國際化戰略計劃;高校教師與學生的國際交流水平;國際教學體系和科研成果;國際教育基礎設施水平與高校國際教育投入。這些指標滲透到高校國際化教育的各個環節中。
3.2江蘇高校國際化教育的發展對策
3.2.1 提高高校外事水平,凸顯高校辦學特色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辦學特色,這體現在辦學理念,辦學理念和專業設置上。 這是各高校經過長期的探索與發展而形成的,例如南京理工大學是一所軍工特色辦學高校,在機械、自動化、電光等科學與工程專業中具有明顯的優勢;南京農業大學是一所農業和生命科學優勢和特色的高校。高校的外事團隊應該根據各高校的辦學特色明確定位,與國際上高水平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另外,高校在注重國際化交流合作的廣度的同時,更要關注合作的深度,簽署全面的、長期的合作協議,使得原來的單一專業合作以及短期交流合作活動,向師生聯合培養與共同建立國際化課程體系的方向發展。這種有針對性和深入的合作有利于準確利用國際教育資源和培養優秀的國際人才。
3.2.2 建設專業師資團隊,培養優秀國際人才
師資國際化是指一所院校教師隊伍的師資水平,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根本標志。同時,培養優秀的國際化人才也是高校教育國際化的重大任務之一。這要求高校堅持“走出去”、“引進來”和內外結合戰略?!白叱鋈ァ本褪羌哟蠼處煹木惩庋行藓途硟刃M鈷炻殞嵺`,鼓勵高校學生進行境外學習交流;“引進來”就是聘請一些國內外知名高校的專家學者到校任教授課,例如非華裔外籍專家學者、國外生活學習華人專家等,以提高高校的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內外結合則是各高校結合自身特點與境外優秀專家學者合作,建立人才培訓基地或科研流動基地、共同舉辦高水平學術交流會議以提高高校國際知名度,并在不斷的交流學習當中取長補短,向著更高水平的國際化辦學的目標前進。
3.2.3 優化國際課程體系,促進科研合作交流
按照國際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要求,高校國際教育行政人員應優化國際課程體系。首先,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學習目標與心態的教學基礎上,以講座或者座談會的形式加深學生對國際慣例的了解程度;其次,教師應在現有的基礎上結合國際化教學資源更新專業課程結構,并提供有關專業前景、市場情況以及江蘇目前發展狀況等最新信息,真正做到信息的及時更新與傳遞;最后,在條件允許的基礎上,高校應積極打造國際化科研合作交流平臺,通過加強與境外學校、企業等的合作項目,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促進科研成果的交流,加強學生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3.2.4 完善基礎設施設備,加大國際教育投入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優質的教學設備、良好的國際教學環境都是培養高水平國際化人才必不可少的條件。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參加國際交流活動時需要的大量費用,制約了交流活動的受眾對象范圍。目前,雖然許多高校已經引入了學生參與國際交流活動的補貼政策,但對于一些昂貴的合作交流項目來說,這些都只是杯水車薪。高校應加大對國際教育的投入,積極開拓互免學費校際交流項目,并增設社會獎助學金,讓一些品學兼優但經濟條件不足的學生也能參與國際交流活動中來。此外,增設面向留學生的獎助學金項目,積極吸引外國學生來華學習,既能促進中外學生之間的學術交流、提高高校的國際知名度,還可以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在經濟全球化和貿易全球化的今天,培養國際化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地位。作為全國高等教育大省,江蘇應積極應對國際化挑戰,在探索中推進高校國際教育的進程,以更好地順應全球發展趨勢,提高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課題項目:2018 年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重點課題“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研究與實踐”、2019年江蘇省高教學會評估委員會重點課題“移動互聯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混合學習效度評價研究與實踐”、2018年南京理工大學“課題思政”立項課題“‘互聯網+課程思政模式建構的理論研究 ”、2019年度南京理工大學高教研究課題“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創新型工科碩士研究生培養研究”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