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新 謝碧瑩
伴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高校教育要想更好的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緊跟時代的腳步,就需要加強對教師的培養,促使高校教師能夠主動轉變自己的教學模式,改變自己的教學思想,提升自己教學的實效性,如此,高校教育中才能培養出更多能夠滿足時代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人才。本文就基于教育改革理念,提出了幾點高校教師培養的建議,希望能給廣大高校教育管理人員一些必要的啟發。
高校中,教師是教學任務的主要承擔者,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觀念等,都會對學生的未來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要想保證高校教育能夠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創造更多的可能,教師就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本文就從現階段高校教師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高校教師培養的重要意義以及高校教師的培養策略三個方面出發進行了具體的研究,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1.1 高校中高學歷、研究型教師缺乏
高校中的,教師的綜合素養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師的學歷水平,教師的學歷水平越高,教學水平往往也更高,高學歷的教師相對于低學歷的教師來說,往往具有更高的創新能力,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也有著更強的推動意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習慣的幾率也更高。現階段,高校中依然有部分教師的學歷層次停留在本科,這部分教師以老年教師的為主,碩士博士一類教師的比例依然有待提升。相比于高學歷的教師,本課學歷的教師往往缺乏創新精神,教學中采用的依然是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多年沒有更新,嚴重制約了高效教學質量的提升。
1.2 高校教師知識面過于單一
現階段,高校教師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對于自己本專業的知識了解較多,包括本專業理論知識以及相關技能等掌握較多,但是對于教學方面方面的知識,例如: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哲學等方面的相關知識了解較少,這也決定了我國的高校教師只能勝任本專業知識的教學,但是卻很難在教學中推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只重視學生理論素養的培養,對于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缺乏足夠的重視,嚴重限制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非常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1.3 高校教師教學思想和教學意識沒有及時更新
現階段,全國范圍內都在推行素質教育,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學科的專業知識,還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學科專業能力,使學生在面對未來激烈的社會競爭時,能夠具備較強的心理素質,勇敢的面對困難,克服困難,實現更好的發展。但是,從現階段高校教學的情況來看,很多教師都沒有及時轉變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意識,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在高校教學中并沒有明顯的體現。雖然國家對于高校教育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是,部分高校教師依然秉持著傳統的教學觀念,非常不利于學生社會適應力的提升。
教育方式的不斷改革,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伴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教育的內涵以及外延都在不斷豐富,這也對高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綜合素養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師只有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才不會落后于時代,將學生培養成能夠充分滿足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為了祖國的強大奉獻自己青春的高素質的人才,使每一位學生都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成為能夠持續發展,不斷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人才。高校教師要重視的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真正將素質教育的要求落到實處。而要想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一方面高校教師自身要加強學習,另一方面,學校方面也要加強對高校教師的培養,不斷推動高校教師專業素養以及教學能力的提升。
3.1 更新高校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
更新高校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教師要主動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多數教師在教學中都比較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但是對于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因此,教師必須主動轉變教學方式,努力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在教會學生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重視培養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其次,教學中要重視理論和技術之間的和諧統一。高校中每一位教師都有屬于自己的教學風格,不同的教師在理解理論知識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受到教學對象、教學條件等因素的限制,教師的教學效果也很難達到學生發展的需要。針對這種情況,高校教師就要主動轉變自己的教學思想,轉變教學方式,教學中努力實現實踐與理論之間的充分結合,努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做到學會、學懂,使每一位學生在未來走上社會之后都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
最后,高校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都說,少年強則國強,大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扎實的專業基礎,在社會上才能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實現更好的發展,使學生能夠為中國夢的實現做出自己的貢獻。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就要采取有效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3.2 促進高校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
教師的綜合素質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不僅包括教師的專業素養,也包括教師的師德水平、教育水平方面素養,例如:教師社會學方面的知識儲備、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儲備等的都包含在內。
師德素養不僅要求教師均具備較高的道德素養,還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敬業精神,在索取與付出之間,教師要能夠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用高度的責任心以及事業心,以及自己無私奉獻的精神來影響學生,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專業知識需要教師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的教學能夠緊跟時代的腳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除此之外,教師也需要加強對教育學相關知識的學習,拓寬自己知識面的同時,促進自身教學水平的提升。
3.3 建立完善的高校教師工績效評價制度
現階段,很多高校教師的教學績效都是根據學生的成績來評定的,這樣的評價方式會導致教師在教學中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理論知識的教學中,嚴重限制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也非常不利于教師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以及教學理念的創新。建立完善的教師評價制度,在對學生的學業成績進行評價的同時,還需要對教師的師德水平、課堂組織能力以及科研創新能力等進行評價。豐富高校教師績效考評的內容,能夠促使高校教師主動進行學習,從多個方面出發來完善自己,實現高校教師綜合素養的提升。
綜上所述,教師的發展高度直接決定著學生的發展高度,因此,高校必須加強對教師的培養,才能實現對學生更好的引領,為將學生培養成能夠適應社會主義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人才做好充足的準備。
(作者單位:大連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