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丹
該攻擊性行為一般而言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的。兒童自控能力差,是非觀沒用正確的建立,無法控制自身力量和能力等等,因此兒童在各種活動中可能會出現這種無意識行為,這種攻擊性行為是沒有沖突性質的。
該攻擊行為則是指兒童并沒有故意想要傷害他人的想法,僅僅只是在攻擊中獲得樂趣。兒童由于是非判斷力有限不能換位思考,因此時常發生這類情況,比如欺負其他兒童,在其他兒童的哭泣中尋找快樂,在這個工程中因為兒童缺乏的換位思考能力的缺乏,使的兒童不會因為傷害他人而感到羞恥。
其表現形式為兒童在捍衛自身權力的情況下攻擊他人。我們常常見到的情況是,兩個兒童因為一個玩具而爭搶,其表現形式就是動手打人。在兒童時期,孩子對于屬于自己的東西的保護方式往往就是暴力解決,這是因為他們并沒有樹立起其他觀念來保護屬于自己的東西。
兒童具有攻擊性行為是一種天生的行為,但往往這種行為不可遏制的發展更多的卻是因為各種各樣的環境因素。
相關心理學研究證明:在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贏輸中,遺傳因素占很大比例。這種遺產因素指的是情緒、興奮程度、反應速度等等這些遺傳因素。古希臘醫生希波克里特提出氣質類型,分為: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郁質。其中膽汁質兒童的特點就是情緒體驗強烈、外露、脾氣記住、容易沖動、難以自制。因此膽汁質的兒童更容易在兒童時期對別人發生攻擊性行為。目前也有一些研究表明,攻擊性行為和雄性激素水平有關。Birnbaum和Croll在1984年進行的實驗也證明男性在憤怒時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傾向多于女生。
一定的研究表明,兒童出現攻擊性行為與家庭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環境有關。在一些家庭中孩子必須完全服從父母,一旦孩子有一點不服從的表現,迎來的是棍棒教育;這就是傳統家庭教育模式下一直被人深信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兒童,在外界會有強烈的掌控欲,而一旦掌控欲沒有被滿足就會完全的模仿其父母的方式,其表現形式為攻擊性行為。由于70年代80年代計劃生育政策使得現今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而這種獨生子女家庭使的兒童受到了多個家長的溺愛,而過多的溺愛是兒童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特質,這種特質兒童并不會意識到。他們反而會覺得理所應當。當兒童將這個理所應當帶到外界環境中,他們自我為中心的觀念與事實相沖突時,作為兒童他們并不會思考使用是自己的問題,一直以來的理所當然,會使他們使用攻擊性行為來滿足以自我為中心的特質。面對老師時這種特質會使他們在未被滿足的情況下大吵大鬧,面對同齡兒童的時候他們的這種特質會使他們在未被滿足或者感覺侵犯的時候對其他兒童表現出攻擊性行為。這兩類都是因為家庭對于兒童過度管制或者溺愛而產生的攻擊性行為。
首先由于我國人口眾多的客觀原因,幼兒園的需求量也十分巨大,由此而催生了各種民辦的幼兒園;由于良莠不齊的原因使的高質量的幼兒園較少。在幼兒園里面為了吸引老師的注意力,兒童的通常表現形式就是攻擊其他同學,希望以此來吸引老師的注意。同時也因為兒童較多但老師較少的原因使得老師很難面面俱到,因此在育兒園里老師沒有關注的情況下時刻有著攻擊性行為的發生。其次,對于具有攻擊性行為強烈的學生而言,會很容易受到老師的批評和處罰,這些批評和處罰很多都是老師沒有經過這些詢問就直接對兒童進行的。同時,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學生在老師眼里會有一定的偏見性,因此會很容易不問原因就就直接對動手兒童進行批評和處罰,在這種情況下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會得到負面的強化,熱昂兒童養成用攻擊性行為解決問題的習慣。而經常處于老師批評下的兒童會讓他們更加缺乏自信,在潛意識的狀態下認可了老師的評價,從而主動的往這種消極的評價上面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電視、網絡以及完全普及,許多家庭的孩子在兒童時期就開始接觸電視電影等等。而由于我國政策方面尚未完善使得許多電視電影具有很強的攻擊性行為。比如成人的武打動作片,在兒童看到的時候會主動的模仿,并且用于生活當中,在此過程中兒童并沒有判斷這種行為是否正確的能力。美國班杜拉有一項著名的實驗,一組兒童觀看一位成年人對玩具做出攻擊性行為;一組兒童觀看成年人安靜的擺弄玩具。實驗結果就是觀看成人做出攻擊性行為的兒童比觀看成人沒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更加具有攻擊性,這無疑是給兒童樹立了運用攻擊性解決問題的模板,讓兒童不知不覺中學習這種攻擊性行為。
當兒童出現攻擊性行為并且傷害到別人的時候,可以讓兒童本身體驗這種傷害。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不能僅僅依靠講道理,這樣兒童的印象不是很深刻,不能產生共鳴,正如言傳不如身教。比如當孩子打人的時候,家長應該讓孩子體驗這種疼痛感,當然并不是家長去打他,而是讓兒童回憶摔倒或者磕碰的時候所產生的痛苦感。比如在玩玩具的時候要兒童學生考慮他讓感受,讓兒童感受自己沒有玩具玩耍時候的難過感受等等。
在兒童出現攻擊性行為的時候家長常用的教育方式就是懲罰,但懲罰不一定意味著打孩子;在懲罰孩子的時候要注意運用合適的方法,因此在懲罰孩子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懲罰孩子一定要及時,有一點不好的苗頭就需要去抑制,同時也要讓孩子明白為什么錯了,不要拖到第二天,要及時的懲罰,當然懲罰的時候也需要分場合。如果在外面犯錯那么可以回到家進行處罰,及時并不是代表要損害兒童的自尊心為代價,懲罰的目的是讓兒童意識到自己錯誤之處在哪里。
懲罰兒童的時候可以運用罰站或者是在一定時間內不讓孩子接觸孩子喜歡的東西。當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的時候家長可以利用這一點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懲罰孩子的時候家長一定要達成一致,不能給兒童留出余地。比如父親要懲罰孩子,母親不同意,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逃脫了懲罰,那么兒童不僅僅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在相同的情況下為了逃脫懲罰會尋找母親的庇護。
老人常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但事實并非如此,運用這種教育模式的孩子在家長面前確實很溫順,但出去卻更加具有攻擊性。這種方式并不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僅僅只是滿足父母對于孩子的控制欲。因此懲罰肯定是要有的,但也必須要適當。
除此之外,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師,兒童也經常將自己的父母視為榜樣。因此在兒童出現攻擊性行為的時候,家長不能運用具有攻擊性行為的方式教育孩子,這樣反而會讓兒童跟著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在兒童出現具有攻擊性行為的時候,家長應該先通過道理進行教育,然后讓孩子進行感同身受,最后在通過自己的行為進行言傳身教。
兒童在幼兒園發生攻擊行為的時候,老師不能一味的批評動手的孩子,需要了解事情的起因和經過,然后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懲罰,所以老師應該要做到公平公正,給孩子樹立好榜樣。同時老師在面對兒童活動場地較小而導致攻擊性行為發生的問題時,可以考慮合理安排各個班場地使用時間,然后盡可能的避免這些情況的發生。
總而言之,兒童攻擊性行為是不可不免的問題,當這些問題發生的時候作為老師和家長應該積極的去面對。作為家長應該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不能一味的貫穿“棍棒下出孝子”的理念,但也需要進行適當的懲罰,同時也要用合理的方式告訴孩子正確的方式和道理。作為老師應該公平公正的面對兒童攻擊性行為,兒童出現攻擊性行為可能并不是它主動攻擊他人,因此老師需要了解事實,避免讓孩子陷入負面情緒,導致攻擊性行為由于負面情緒而發展。
(作者單位:陜西省神木市恒源首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