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龐田玥
高一結束的時候,我的數學成績基本已經穩定在130分以上了。但是,我是一個非常“貪心”的人,上了130分,就想上140分。我沒事兒就琢磨,怎么才能再壓榨一下我的錯題集,更大程度地發揮它的功能呢?
高一那年的暑假,我把這一年的三本錯題集全部重新看了一遍,并且把里面的題重新整理了一遍。我發現,隨著我解題能力的提高,以前的很多題目,我都已經不再需要了。于是,我大刀闊斧地刪去了大部分的題目,只留下了我覺得仍然有價值的題目,把它們整理到一個新的筆記本上。原先的三本錯題集就這樣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光榮地“退休”了。
我在整理錯題集的過程中,也發現了自己的疏漏。我在每道題目下面都詳細地記錄了解題的完整步驟,除此之外,并沒有其他筆記。因此,復習錯題集時,我都不太清楚自己當初為什么要把這道題放進錯題集里。是不會做?還是做錯了?是解題過程不夠熟練?還是因為這是一道值得反復揣摩的經典題?
筆記的缺失,導致我在復習的時候,不得不將所有錯題“一視同仁”,無法做到有針對性地復習。如果我當初記錄下來收錄錯題的原因,復習起來就會輕松得多。如果是不會做,就看看現在會不會做,再想想當初為什么不會做;如果是做錯了,就想想錯在哪里,盡量做到以后不犯相同的錯誤;如果是不熟練,就找類似的題目多練習,熟能生巧;如果是一道經典題,就把解題思路記下來,以后就可以觸類旁通地運用到其他題目上。
領悟到這個道理之后,我立刻做出了調整,每一道題后面,我都用紅色筆標注把它收集到錯題集里的理由。這樣一來,我的復習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面對錯題,直接聽老師的解題方法,是最簡單、最輕松的方式。但是老師的講解,畢竟是外來的知識灌輸,當時可能聽明白了,過后卻很容易遺忘。若能靜下心來,研究自己的軟肋,然后把這些錯題分門別類地整理到錯題集里,效果會比直接聽講解好得多。
這個辦法很笨,也很費時費力,但對我來說,這卻是最有效、最踏實的一條路。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