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璇
200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指出,在農村繼續以改水改廁為重點,帶動環境衛生的整治,以預防和減少疾病的發生,促進文明村鎮建設。
2009年政府又將農村改廁納入深化醫改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2010年,中國啟動以農村改廁為重點的全國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農村地區衛生廁所普及率快速提升。
2018年,四川頒發了《四川省推進“廁所革命”三年(2018—2020)行動方案》。
舉國上下,響應“廁所革命”召喚,中國史無先例!催人托腮考量。凈手物是廁所革命中尤為重要的一角,今日,且以“廁所革命”之凈手物看鄉村振興。
——題記
除軍人、野外作業者、植物人、嬰兒、全癱患者等特殊群體外,如廁的人,大多應去不同建筑風格的廁所,也必須使用凈手物。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種唯一性選擇,足見蘇軾先生敬竹之誠。竹,雖不如水、日重要,但竹制品廣泛適用于人們的飲食起居種種方面,不可否認。篾匠或非篾匠從竹林里砍倒成年竹,獨自享受“勢如破竹”的快感:刀除枝蔓,斷成所需編織料的數截,破開,再破開,再對劈,變為“指寬”的篾條,起兩層。表面一層帶青,頗富韌性,用來做編制品的材料。里面一層,色澤呈黃,稱黃篾,帶脆性,易斷,數條圈成一圈,掛在屋后廁所旁的墻釘上,高低以方便蹲著隨手取用為宜。
農村老家稱廁所為茅廁(si),大人小孩都這么叫。屋后的墻腳邊,躺著一坨方正的整石,刳石為缸。缸的寬窄深淺不一,容量不等。缸內所盛棄物,為農作物盡情享用。缸面,橫空架橋式的兩塊薄薄的木板,其寬窄僅僅滿足腳踏。木板的承載量百二三十斤,若兩百斤的體重,則板斷腳空。所幸,那年月,受營養限制,兩百斤重的鄉下人,幾乎為零。那石缸的當眼面,懸掛了廢棄曬席的截塊,姑且廁徒一壁,擋不了風,遮不了雨,只能遮擋他人的無意注意。
我的曾外祖母,就在上述廁所如廁。如廁完畢后最末的一個小動作,左手反伸背后,左眼相顧,從墻上篾圈邊緣折斷一卡長十二三厘米的篾條,收回手,將篾條做凈手物使用。一根不凈,再折一根,但不能折第三根。
我的曾外祖母,今年90歲了,已經言語不清,屬高齡智障。這些細節,都是外公在我回家過春節時告訴我的。緣起于我們同桌就餐,我的碗邊堆了一大堆擦拭過的餐巾紙,與酒杯同高,外公便有感而發,對我進行了餐敘教育。外公說,我母親,也就是你的曾外祖母,從1929年到1981年期間,如廁都用篾條做凈手物,我罵過她好多回,她就是不聽勸。她還說,字紙擦了臟東西,眼睛是要瞎的。這個“瞎眼”之說,在民間迷信中已上升到了“尊孔”高位。但你曾外祖母愛干凈,身體也硬朗,88歲以前都是自己搓洗衣褲。哪怕是生病期間,也藏了換洗衣服,病好后,自己動手洗。
我的外公、外婆和他們的長輩一樣如廁,同樣使用篾條做凈手物。
外婆上小學,老師分配捐獻篾圈任務,但家里成年的竹子已經砍去賣錢稱鹽巴了。幼竹很嫩,砍了可惜,任務完不成。一天放晚學后,班主任趙老師留下她,帶她到男女廁所外面,讓她踮起腳,看看那掛在廁所內壁墻上一圈一圈的篾條,大約三四十圈。趙老師問她:“人家同學怎么都帶來了?在學校上廁所,你光用人家同學捐獻的篾條,好意思嗎?”外婆帶著哭相,沒有回答。趙老師心軟了,沒有再批評,讓外婆回家了。
第二天,外婆抱了一大把麥草交給趙老師。她羞赧地報告老師說,她上廁所,都是用麥草做凈手物,就是把一根麥草折成幾段,讓其藕斷絲連地重疊著。這個如廁良方,是高年級一個王姓同學傳授的。原來,外婆受過一回苦。1959年那個夏天的早上,外婆忙于上學,在家如廁時,用篾條做凈手物時操作不當,用力過猛,竟把皮膚刮破出血,感染后化膿,化膿部位超深,持續治療了兩個月。外婆好了瘡疤,沒忘痛,固執地堅持以麥草替代篾條做凈手物。
1969年12月,外公當兵即將動身,曾外祖母依照她自己的切身體驗,籌備了一大籮筐篾條,麻布大口袋裝得脹鼓鼓的,要兒子攜帶上。理由是,隊伍上吃得飽,吃得好,所以這個“東西”用得多。外公卻覺得,軍裝都發了,這個凈手物也應該有計劃地普發。雖說現成的方便,也體現了慈母之心,但天遠地遠的,搬這個去,怕戰友笑話。但后來的事實教育了他,文盲母親似乎沒有錯,還有點先見之明。
外公設想的部隊后勤機關“普發”,其實并沒有發。好在把以前讀書時作業本所余的空白紙帶來了,有20來張,準備寫家信用。新兵訓練的前兩周,如廁時,外公就用自己帶的白紙。但白紙要用來給外婆寫信,實在舍不得。于是訓練休息時,他就到訓練場周圍尋找枯枝敗葉,吹掉灰塵,裝入口袋,以備如廁之用。
外公和外婆的文化程度欄,充其量只能填“識字”二字,但在外公當兵后,兩人相隔兩地書信來往很頻繁,一周一封,或兩周一封。得知外公的凈手物短缺,外婆曾去信征求外公意見,可否把母親準備的“篾條”袋,以包裹寄去部隊。外公回信說,同寢室、同班的戰友多,包裹到了,大家都曉得,不好獨自使用,要學雷鋒,多做好事。不寄了,留下家里用吧。他自己少休息,多撿些枯枝備用。其實,枯枝圓柱形,光滑,比篾條舒服得多。
從那以后,外婆給外公寄信,信封里都要夾十多張兩面寫過的學生作業廢紙。那時,向部隊寄信,免貼8分錢郵票。摸一摸厚度,掂一掂重量,人民公社郵政所代辦員才問我外婆:“你寫信總那么厚嗎?”外婆不回答,總是羞澀地趕快離開郵政窗口。
外公把外婆寄去的廢紙,藏在枕頭下面。廢紙的存量,他心中有數。好幾次,他發現廢紙被人偷了,卻不便向班長告狀。部隊里經常宣講《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其中一條,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但總有人思想素質跟不上。外婆后來寄來的廢紙,他都折疊起來放到內衣口袋里,穿著參訓。晚上回來,脫衣一看,汗水把紙濕透了,不能當凈手物使用了。
教訓使外公長了智慧。后來,他把外婆寄來的廢作業紙、廢報紙、煙盒紙、大字報廢紙、包鹽廢紙、傳單紙、讀過的信箋紙等等,一一整理、疊好,在無其他人看見的情景下,鋪在自己臥具的棕墊之上。如此這般,服役幾年里,全然無失,外公一概獨用,免除了如廁凈手物缺乏之憂。
我爸爸上幼兒園時,是1975年。奶奶每天放三根篾條在他裝書的小袋里,準備給他如廁使用。爸爸腸胃經常異常,總是小跑著如廁。一個周末,他和兩個同班小朋友到一家屋頂上玩,屋頂有花草。當天,奶奶忘了為他準備篾條,如廁前,他偷摘了別人的幾張玫瑰葉子,被主人現場捉拿,打紅了手掌。奶奶去取人,賠了主人八毛錢損失費。那次,春節餐敘外公給我上節儉課時,爸爸插敘了這段因“凈手物”惹禍的難忘經歷。
和爸爸一樣,我媽媽上幼兒園也自帶篾條,不過,這篾條經過了加工。篾條傷膚化膿的痛苦,外婆還記憶猶新。所以媽媽上學隨身帶的篾條,都由外婆親手倒了棱角,鋒利的邊緣全部剔除,再用手上的肌膚試之,體驗有無刺手之感。外婆對媽媽說,你們小娃娃,細皮嫩肉,稍微大意,力重了,劃破皮,就要出血,疼痛。因為這個,外婆還向媽媽做過三回示范,要媽媽切記。可憐天下慈母心!有一次,媽媽以鉛筆當篾條向我重復了外婆教她如廁的動作,讓我哭笑不得。哭歷史?笑未來?外婆自造野蠻武器,自傷自己,實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我出生于21世紀初。自懂事起,我如廁都用手紙。媽媽有時候同我談心說,你如廁用的凈手物,雖不是全竹原漿不是漂白竹紙,就是全木原漿,不漂白的木紙,但也比某些鄉間飯店用的餐巾紙高級。我說,中學、大學政治課老師都講了,幸福來之不易,我會珍惜和節約現代化高檔凈手物。
1978年以后,作為傳統凈手物的篾條,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棄之不用,而以粗糙的黃色手紙代之,先城,后鄉。隨后,品牌繁多的手紙、餐紙等進入城鄉市場,高中低檔位應有盡有。聲勢浩大的紙業,占領了日用品市場居家必備貨架的半壁。
潔凈、柔軟、親膚的凈手物——手紙(衛生紙),取代了數百年骯臟、僵硬、傷膚、不潔的凈手物——篾條(麥稈)。
功歸于誰?感恩于誰?
航母下海,手紙如廁。國防重要,民生亦同。
答矣!
2018年寒假返校前夕,我陪媽媽在一家鎮衛生院給外婆買藥,買好后,我倆同時如廁。轉身即出的時刻,媽媽目光定格于腳旁的紙簍,露出驚奇的表情。我忙靠過去一看,見那紙簍的表面有五六根篾條,附著物顯眼,才當“凈手物”用過的,橫七豎八地躺著,篾條干枯,寬約2厘米,長約10厘米。媽媽分析,鄉下老人家,來鎮醫院看病,她自帶了篾條嗎?媽媽自言自語,似乎在向我求證。我說,剛才看了環境,周圍是花草,園林式醫院,沒有竹林,何來枯竹?如有枯竹,也得借刀劈片呀。媽媽沒有表態。
看來有些老人家還在使用篾條,跟我奶奶一樣,老頑固,不接受新事物,習慣成了自然。
出來后,媽媽邊走邊說,現在的扶貧事業搞得有聲有色,尤其是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四川省脫貧攻堅大數據平臺”很到位,得人心。剛才這一幕,往大處講,應是精準扶貧戰略解決的問題。
媽媽是鄉鎮干部,懂這些。
返校車程,需要五個多小時。就這個“凈手物”問題,我反復思考,使用何物潔身,是個人喜好和選擇,更是社會文明健康發展的歷史性選擇。有時,個人的力量太渺小,比如,我外婆早年完成捐獻凈手物的任務,我外公服兵役希望滿足凈手物的力量,等等。現在,城鄉居民普遍以手紙為凈手物,這是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2019年假期回農村老家,到舅父家新房中玩耍,如廁時,竟見到了一個很高級的坐便器,簡潔、衛生、安全、舒適,還有面向諸如老幼、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功能。
坐便器前,帶有一個上面有兩個按鈕的操作板。按1鍵,沖水功能,按2鍵,彈出暗格,內有整齊擺放的一疊純白紙巾,柔軟清香。與篾條相比,實為之大變。
從2015年起,中央財政投入19億,地方財政配套200億,全國推進“廁所革命”偉大工程。應該說,廁所話題,是文明話題,大談大做不為過。真是:小廁所,大民生!
廁所問題不是小事情,而是城鄉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區、城市要抓,農村也要抓,要把它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具體工作來推進,努力補齊這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
以“廁所革命”之凈手物看鄉村振興,幾十年來,小小凈手物的變化,反映出的是整個鄉村發展的美好趨勢,體現的是鄉村振興這一戰略成果,以小見大,以此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