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嬌嬋
湛江市赤坎區教育局,廣東湛江 524000
1999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憲法修正案,正式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治國方略。這意味著中國治理國家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從人治到法治。十年來,隨著依法治國的制度工程的全面發展和全民法律意識的更新,人們對法律的信仰逐漸形成,法律至上的觀念逐漸確立。國家加強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和學生的法制觀念。讓每一個十幾歲的青少年都知道法律,越來越多的人不僅不犯法,而且積極維護法律的尊嚴。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青少年文化水平逐年提高,法律意識逐步增強。然而,由于一些負面影響,青少年思想道德現狀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
2.1.1 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
個人生活價值目標取向基本符合社會發展趨勢,具有較強的進取精神,但價值取向趨于多樣化、實用化、個性化。他們注重不斷的進行學習,追求事業上的成就,為社會做出貢獻,有很強的進取心。從生活的層面來看,大部分青少年仍然認為生活的價值在于付出多于付出。在追求人生的過程中,即使在選擇朋友的時候,還是認為健康、知識、理想、個性等方面也是最重要的追求。同時,社會現實也以各種特定的方式影響青少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促進了青少年價值目標的不斷重構。它具有市場經濟的深刻烙印,體現了經濟重政治、物質重精神、個性重共性的特點。青少年已經注意到了金錢、財產和權力地位的影響和作用。在價值取向上,還伴隨著現實世界中金錢地位的困惑和個人價值取向的實用主義,使青少年越來越獨立。
2.1.2 對社集家庭有著比較強的責任意識
大部分的青少年具有強烈的平等、法律和自我保護的意識,但“自我中心主義”更為突出。責任是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承擔多個角色的道德要求。它的外在表現是社會、集體和家庭的責任,內在表現是人們對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青少年對工作和家庭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感,但主動承擔社會和集體責任的意識仍然薄弱。
2.1.3 認同集體主義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雖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利益得到了突出和加強,但在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時,大多數青少年仍然堅持個人利益應服從集體利益,并認為個人利益就應該服從集體利益。強調個人利益不應損害集體利益。在學校和集體活動中,他們愿意倡導積極合作,為集體的最大榮譽付出一份力。
2.2.1 崇尚自我,主體意識增強
現代青少年在價值觀的選擇上,立足于對他人的關懷,以更為現實的利益驅動的方式行事,敢于為自己的利益奮斗和維護。與以往不同,當代青少年不再受到傳統價值觀“溫暖、仁慈、謙遜、禮貌”的壓迫。他們崇尚自尊和人格,更注重利益,將個人價值追求與社會奉獻相結合,使奉獻和要求團結的要求更加務實。生活中有很多次有些青少年感到不高興時就離家出走。許多青少年只知道向父母索要,但他們不想或不知道如何歸還。在入學和就業的壓力下,家庭教育只注重兒童的學習,一切都圍繞著他們的學業成績而展開,忽視了兒童最基本的道德教育。
2.2.2 推崇正義美德,但是沒有付出行動
現代青少年批判地繼承了一些傳統文化思想,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也具有強烈的社會道德感和社會責任感。許多中小學生向貧困地區和學生捐款,以照顧社區中的喪偶老人。但是,道德規范并不完善,對道德行為的要求和監督也不嚴格。在當今社會環境中,存在著一些負面現象,必然會對青少年產生負面影響。原有道德體系中的一些道德觀念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面對激烈的競爭和突出的就業矛盾,青少年感到恐慌,對未來失去信心,沒有時間考慮自己的道德水平。
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育工作之前,必須提高個人的核心素養。正如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的,學生尊重老師的唯一途徑就是他們的美德和才能。如果教師不是一個既有能力又有美德的教師,就很難站在學生的心中站穩腳跟。愛是道德操守的基礎。只有真誠地愛學生,我們才能尊重、理解和教育學生。
目的:
德育納入民主法制教育。它可以通過發展課堂民主,增強學生遵紀守法意識來促進。提高青少年公共道德水平的目的是把青少年的思想心理問題結合起來,把現實的心理健康教育納入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人格和心理素質,增強青少年的適應性。開展心理教育,學校的心理輔導,深入青年學生的心靈,將道德品質與心理品質聯系起來。我們在青少年長期道德教育方面獲得了好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少年道德意識的培養是當前社會條件下的一個新課題,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這是一個關系到中華民族整體素質提高和社會主義事業成敗的重大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中央政府的共同努力。健全的法律法規是良好社會公德的保障。加強法律法規的完善和實施,充分發揮輿論和宣傳媒體的作用,進一步培養青少年的法律意識,豐富青少年的法律知識,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樹立最高道德。正確青少年的對錯觀念和價值判斷標準,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守法、品德高尚的新一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