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德
福建省德化第三中學,福建德化362500
溺愛的家長認為壓力這么大,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寵孩子一下也不會對他造成什么影響;過于嚴厲的家長則認為,沒有家規,不成方圓,任何時刻都要講規矩。
這兩種觀點聽起來好像都有些道理,但問題就出在這些家長處理矛盾的方式不是綜合考量,而是在“愛孩子”與“講底線”二選一,這種非A 即B 的單項選擇,肯定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十分不好的影響。
從心理學上講,對孩子太嚴厲、溺愛的家庭均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在太嚴厲的家庭里,父母絕對權威,兒女必須絕對服從,不能有如何的自己想法。長此以往,多數孩子會形成謹小慎微、唯唯諾諾、膽怯或不敢反抗等非常不好心理行為,從而導致不健康的心理疾病。
而在過度疼愛兒女的家庭里,孩子就是小皇帝、小祖宗,一切圍繞著孩子轉,長輩絕對順著孩子,有求必應。長此以往,很難想象孩子能真正長大成熟,更可能造成孩子依賴性較強、獨立性較差、非常任性、非常自我、幾乎不會人際交往,大概率難于適應社會生活。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互聯網+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要樹立理性對待手機和電子產品的信息化思想。如何處理孩子和手機、電子產品的關系應該是多數家長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教育孩子合理使用手機和電子產品,家長自己就要理性使用手機,自己的生活不被手機和網絡綁架,通過自己的示范引導孩子合理使用手機,而不迷戀手機、迷戀網絡。
新時代下,家長須了解互聯網、人工智能會對孩子產生沉迷網絡游戲、行為發生偏差、厭惡現實交往、道德品質弱化等負面影響,方能坦然面對孩子的表現與變化。家長要主動學習提升素養,理性對待幫助成長;放下權威學會傾聽,正視變化注重引導;同心引導凝聚合力,關注心理知曉需求,才能有效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與此同時對孩子講底線,家長這兩點原則不能忽視:
90%的家庭通病:孩子不遵守家規,不聽你的要求,而是以哭鬧、不吃飯為法寶來于長輩討價還價。這很大原因是家長或長輩不斷地降低底線所造成的。例如家長和孩子約定好每天只玩50 分鐘的手機,但孩子一哭鬧,爺爺奶奶就心疼就妥協了,于是孩子又多玩了半個小時,從此惡性循環。
而好的做法就是在第一次出現問題時,家長堅持底線、堅持原則絕不妥協,讓孩子哭到自己不哭為止,在此過程中父母只需陪著孩子即可;否則一旦妥協就會為自己和孩子的將來找來更多麻煩,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真愛是授之于漁,而不是大包大攬,傳授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代替他解決問題。堅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例如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疊,自己的房間自己整理、自己打掃,負責洗碗等等,如此以往,孩子肯定會在成長中學會自立自強。
我們要主動幫助孩子了解不是自己的東西,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因為孩子好奇心重,有時候孩子分不清自己的和他人的,常出現這種現象: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東西,有些小孩子就會去拿,錯誤認為“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此刻家長要以身作則,及時教育孩子,隨便動別人的東西是不禮貌行為,是不受歡迎的行為,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如果別人隨便動你的心愛之物你會開心嗎?
一旦發現孩子有這樣的苗頭,父母長輩第一時間用心平氣和的告知孩子被別人打擾是很不開心的事情,主動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例如在孩子睡覺是故意打擾他,在他玩游戲是去打擾,讓孩子體驗忙的時候被打擾是很討厭的事情,讓孩子學會自尊和尊重他人,清楚當別人在忙的時候不應該去打擾他。
因勢利導,特別時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不僅要及時教育孩子,而且必須要求孩子對自己說一聲對不起;如果是父母長輩錯怪孩子了,也要向孩子道歉,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帶領兒女一起遵守規則。如此可以培養孩子誠實地面對,勇于擔當。
今日的孩子對于話語平等權尤為重視,因此我們與孩子民主平等的對話,以身作則,時刻給孩子做出榜樣,這就是我所要倡導的做法。
這樣的場景大家都比較熟悉:母親大聲的嚷到:“女兒,女兒,到閱讀名著的時間了!”。此時,女兒洗好頭發,她非常生氣,郁悶的表情寫滿臉上,便無奈地打開一本厚厚的名著《水滸傳》,坐在一旁的母親拿著手機,忙著游覽淘寶、回復微信聊天、刷著抖音。旁邊的女兒非常不樂意,這已經是半年來女兒看的第三本課名著了,在前一本名著《紅樓夢》導練中,女兒的測試勉強及格,訂正的練習放在一旁。過了50 分鐘,母親拿起一旁的練習進行提問,女兒難以應付,一旁的母親大聲的訓斥著,整個氣氛令人感到窒息……這是很多有待改進的家庭教育的縮影,這是錯誤的教育方式。
平常生活中父母怎樣穿衣服、父母是怎么對待家人、朋友,一舉一動,一個笑容一個擁抱……這一切都對孩子有重要意義。”如果家長也興高采烈的與孩子一起閱讀,帶領他們走進閱讀殿堂,共同探討大家感興趣的話題,這樣的閱讀效果遠遠比訓斥他們好百倍!
總之,新時代下的家長只能在不斷學習、積極探索的過程中,重視反思,主動關注,講底線、講原則、以身作則與愛的統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