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照方
江蘇省東臺中學,江蘇東臺 224200
2019 年高考江蘇語文卷貼近生活實際,能觸動考生情思,充滿時代氣息,在語言運用中考查語文素養。小說閱讀《表妹》于人物對話中折射人物特點,考生容易讀進去;選文來自當代,與考生更有親和力。語言文字運用第3 題是解讀古詩句,“憫農館”里展示的勞動場景直接取材于我們的勞動生活和學生非常熟知的唐詩,有文化,有素養。而第4 題則考對VR(即“虛擬現實”)技術的解說,屬于現代科學元素。這樣,有傳統,有現代,讓人眼前一亮。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物各有性,水至淡,鹽得味。水加水還是水,鹽加鹽還是鹽。酸甜苦辣咸,五味調和,共存相生,百味紛呈。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
2019 江蘇高考作文命題有以下特點:一是生活化,與我們當今社會火熱的生活聯系較以往更密切。二是思辨性,突出對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考查,引領考生全面的一分為二的思考問題,有較強思辨色彩。三是文藝化,繼續延續江蘇十二年自主命題的風格,有較強的文化內涵,與我們平時的教學實際、教學用材緊密聯系。讓考生學有方向,考有所源。
命題做到了兩個保證:一是為保證絕大多數考生有話說,堅持了開放性的原則,中心話題(關鍵詞)明確。二是堅持了多角度的原則,為保證考生考場發揮有明確方向,命題在明確話題關鍵“物各有性”的基礎上又從多角度給考生進行引領。讓我們在考場急就中能更快地找到自己有感覺易發揮的那個點,或敘事,或議論,或抒情,各顯其能。
材料作文與一般作文相比首先難在對材料的審讀。這則材料主要有三層意思:一是“物各有性,水至淡,鹽得味”。強調的是“物各有性”,即每一個事物都有自己的個性。二是“共存相生,百味紛呈”。“水加水還是水,鹽加鹽還是鹽”,唯有“酸甜苦辣咸,五味調和”方能“共存相生,百味紛呈”。三是“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告訴我們不僅鹽和水等“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這里的“如此”是說“共存相生,百味紛呈”。
顯然,這是一則比喻兼哲理類的材料,與考試說明的方向極其吻合。2019 年考試說明主要提供的就是比喻類“微光”(2016 年上海卷)和哲理類“青春之朽與不朽”(2014 年江蘇卷)等四個樣題。材料主旨非常明確:強調融合之美,共存和共生之美。
從四句話的整體關系看,三四兩句是重點,即強調人(事、物)的融合,共存和共生,這是材料命題的出發點。側重于核心價值觀中的“和諧”、“共生”主題。維系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就要確立誠信、平等、友愛、互助、包容等思想和觀念;維系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關系,就要確立集體主義、遵紀守法、遵守公德、維護秩序等思想和觀念;維系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就要確立尊重自然、保護環境、文明消費、節約資源等思想和觀念;維系人與自身身心之間的和諧關系,就要確立精神健康、心理衛生、心態平和等思想和觀念。
由此,2019 高考江蘇卷作文立意的方向或角度就明晰了:3+1:可以從“物”的角度,可以從“事”的角度,“人”的角度,還可以從“人事物”即整體的角度來寫。包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關系的認識與思考,有一定的高度和品位。
今年的高考作文有意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講究“立德樹人”。審題時我們要根據題目內容把文章的立意具體起來就行,或寫物,或寫人,或寫事。考生要注意的是:一、不要把文章寫成“大雜燴”,應該圍繞一個中心,把問題說清楚說透徹;二是要充滿“正能量”,即使批評一些負面的現象,也不能空發牢騷,而是要以“激濁揚清”為原則,為人們道德素養的提高,為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吶喊、服務。
好文章一定是血肉豐滿的。和諧共生是一個傳統的話題,尤其是議論文,我們需要理性地思考和分析,但這絕不意味著我們只是講一些抽象、空洞的“大道理”,把作文當成“政治論述題”來對待。只有每個公民都確立和諧價值理念,成為“和諧因子”,整個社會才能演奏一曲最強和諧之音。我們的文章中一定要有具體可感的、來自現實生活的活生生的材料。這樣才能使文章充實、豐盈起來,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要使我們的文章充實豐盈,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就不能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之外”。首先,我們的文章應貼近我們自己的身份,我們不只是一名高中生,更是一名新時代的中國的新青年,我們的脈搏應該與偉大的時代、與我們偉大的祖國一起跳動;其次,我們應以新時代的新青年的眼光去觀察生活,觀察社會,思考生活、思考未來,我們要胸懷家國、放眼世界。表現在文章中,就是要寫出對時代、生活的真感情,對習主席所提倡的“日月不同光,晝夜各有宜”思想的真思考。只有這樣,我們的文章才會有思考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才會“大氣”。
這里的貼近“要求”,既指作文題的具體要求,更指一般“文章”的一般要求。就作文題的要求而言,審題時一定要認真細致,不可掉以輕心。比如“融合”不等于“中和”。就文章的一般要求而言,一定要注意所選文體的一般特點,寫什么像什么、是什么:記敘文講究敘述的生動形象,議論文講究思維的辯證嚴密。四不像的文章一般是不受人待見的。
可以預見今年會有考生選擇“散文”體裁,因為材料中的“物如此”,一定會產生許多美文。但需要提醒的是散文須形散而神聚,一定要有明確的主題和明晰的線索,否則一盤散沙,就弄巧成拙了。
個人認為,江蘇2019 的命題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語文,說到底還是兩個字:讀和寫。這就是說高考作為教和學的指揮棒,應更加強化對學生讀和寫能力的考查。基礎的東西完全可以把它們放在具體的閱讀語境中落實。這樣,教師和學生的負擔減輕,試卷的結構也更加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