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振鋒
廣東省高州市第四中學,廣東高州 525200
“放”是“放收式”多維備課模式的第一環節,要求教師備課思維要“放寬”,視野要“放闊”;既要全面,又要深入;從學生、課程、情景、學法、考法和作業等六個方面進行備課。
有效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有效備課的重心在于備學生。“備學生”包括備全體、備問題、備基礎、備能力、備情緒等五個要素。備全體——全面了解所任教學生的各類情況,包括學生的內在特點和外在因素。備基礎——找準學生真實的學習起點,各類學生已有知識和能夠接受該知識的必備知識。備能力——了解各類學生解決該問題所需要的各種應有能力:活動能力、操作能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自主的能力等。備情緒——尋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把學生情緒調整到高漲狀態的方法和策略。
備課程是備課的核心環節,包括備教材、備知識、備技能、備意義、備資源等要素。備教材——首先,要吃透教材,感悟文本,合理舍棄,把握重點、難點;其次,要創造性使用教材,要改變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努力使教學內容生活化、情境化、動態化;第三,要合理開發課程資源,要真正做到變“如何教教材”為“如何用教材教”,力圖成為教材的開發者、課程的創生者。備知識——掌握文本呈現的基本知識,思考如何利用知識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方法與策略。備技能——掌握文本呈現技能和技巧,思考如何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方式和方法。備意義——深刻挖掘文本所蘊涵的意義,引導學生思考,生成新的意義。備資源——借助各種可供利用的一切資源,豐富內涵,拓寬外延,提高效益。
備情境包括以下五種情況:備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備思維情境,激火學生思維火花;備活動情境,提高學習樂趣;備媒體情境,提供現代學習平臺;備環境情境,創設最有效的教學情景。
備學法,就是根據學生年齡、心理和已有知識水平及教學要求等特點,施以有效的教法、導之以高效的學法:從課前預習、聽課筆記、知識記憶、分析運用,到課后訓練、筆記整理、知識梳理拓展等方面都精心設計,以便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
備考法,就是針對教學內容的知識點、重難點和注意點,研究分析不同的考綱考題,從中找出應答規律,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和訓練,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學會遷移、學會應用,從而提高應試能力,收獲佳績。
“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延續,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換,是學習環境的拓展。教師要走出“題海”作業的誤區,適時適度設計選擇型、開放型、趣味型、積累型、實踐型和生活型的作業。
新課程倡導課堂教學要實現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是,我們發現一些教師對三維目標的理解和認識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在確立三維目標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沒有充分認識三維目標的重要性,認為三維目標是形式,可有可無,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很少考慮三維目標,往往直接設計教學過程。二是三維目標的制定流于形式,無非是從教參到教案,照搬照抄。三是只重視知識、技能目標,只關注結果的正確與否,忽視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四是教學目標的制定過于籠統、過于空泛,以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把握和落實。“放收式”多維備課模式的“收”就是要克服三維目標的虛無主義、形式主義和機械主義,在對學生、課程、情景、學法、考法和作業等六個方面進行多維度備課的基礎上,最終確立本節課三維目標的過程。
當前三維目標涵義和用語的“泛化”成為新課程實踐中的一大障礙,造成教學行為的“似是而非”。確實如此,三維目標中“培養……能力”的表述比比皆是,而能力是分層級的,每一層級又有不同的項目,培養哪一方面的能力?而能力是通過學生具體行為表現來體現的(要通過學生做什么來提高能力),如果沒有學生的具體行為,說明教師心中無數,這就必然導致教學的主觀隨意,就談不上教學效率。
陳述三維目標是為了使教師把握準教什么和怎么教,學生明確學什么以及怎么學,因此三維目標的陳述應該是具體的、明晰的,而不應該是抽象的、模糊的,它必須是可觀察可檢測的。要做到這一點,應該盡量避免使用含混不清的詞語。
“三維目標”是站在教師角度的表述,“學習目標”則完全是從學生視角出發的,前者強調“教”,后者強調“學”,雖同是目標,但意義不同。無論什么樣的教學目標,最終都要具體落實到學生身上。離開學生,一切教學目標都是毫無意義的。無論是學得知識、習得技能、還是悟得智能,亦或養成情感態度價值觀,主體都是學生。因此,我們必須把“三維目標”轉換成“學習目標”,把“三維目標”具體化、問題化、情境化和操作化。學習目標的表述,要清楚地說明每個學生通過學習要獲得的具體收獲:掌握哪些知識與技能,體驗哪些過程與方法,養成什么樣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并且程度如何。
古人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放收式”多維備課模式有利于促使教師轉換視角,轉變觀念,直接從學生角度出發備好每一節課,從而促使我們課堂真正實現由“講堂”走向“學堂”、由“低效”走向“高效”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