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鵬
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民政局 山東省 濰坊市 261041
民本思想就是以民為本的思想,這里的“民”是相對于作為統治者的“君”而言的。自從進入階級社會以后,歷代統治階級越來越重視民眾的作用,以民為本的思想由此產生。
《管子·輕重甲》中記載了齊桓公和管仲的一段對話:“桓公問管子曰:‘夫湯以七十里之薄,兼桀之天下,其故何也?’管子對曰:‘桀者冬不為杠,夏不束柎,以觀凍溺。弛牝虎充市,以觀其驚駭。至湯而不然。夷競而積粟,饑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資者振之,天下歸湯若流水。此桀之所以失其天下也?!闭f明商朝的開國之君成湯已經認識到了民的重要性,所以采取了一系列利民、保民的措施來鞏固其統治。商朝后期,周文王力行仁政,推出了許多體現“以民為本”思想的措施。《孟子·梁惠王下》中記載的孟子答齊宣王問的一段話中,體現了周文王的民本主義思想:“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庇纱丝梢?,周文王十分注重對鰥寡孤獨的救助,也由此得到了民眾的支持。
周朝建立以后,統治者充分認識到夏、商的滅亡與其失去民眾的支持有很大的關系,所以統治者繼承了周文王利民、保民的傳統,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眾的措施,更加重視民眾的作用?!吨芏Y·地官司徒》中記載西周王朝以六項保安蕃息的政策護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边@六項政策表明了周王朝對于社會救助問題的關注,后來歷代統治者都從“民本”出發,制定了一系列的社會救助政策,來保障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戰國時期,孟子提出了“民貴君輕”的口號,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并且指出民眾在社會政治體系中有決定性的作用。指出夏商之所以亡國,就是因為桀、紂的暴行使其失去了民心,失去了民眾的支持。
西周以來產生的民本主義思想在我國歷代社會慈善事業中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為我國社會救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基礎,歷代統治者都把對民眾的救助作為其贏得民心、鞏固統治的重要措施。此外,孔子的“仁政”思想,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思想,以及大同思想和均平思想等都對我國古代社會救助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是救助對象范圍比較廣泛。先秦秦漢時期的社會救助思想幾乎涉及到了社會上所有需要幫助的人群,例如從老人到小孩,再到鰥寡孤獨等社會弱勢群體;因災荒而造成的各種災民;士兵及其家屬等。這一時期的社會救助思想也存在于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例如從吃飯穿衣到結婚生子再到喪葬醫療。
二是救助形式多樣化。先秦秦漢時期的社會救助思想作為我國社會救助思想的萌芽和初步發展時期,其救助形式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化的。例如對殘疾人的救助思想,政府不僅僅是通過對他們發放救濟物品,或是進行收養的方式對他們施以救助,而且還根據他們各自不同的生理特征,讓他們“各食其力”,這樣一方面可以發揮他們的力量、體現他們的價值,另一方面也可以減輕國家的負擔。這一時期的統治者不僅以下詔以及制定法律的形式將一些救助措施法律化、制度化,從而保證各種救助措施的順利進行,而且還通過大力宣揚一些“仁”、“愛”的思想來教化民眾,依靠民間的力量來實現社會救助。
三是救助思想的層次較低,只是維持基本生活水平。受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先秦秦漢時期的社會救助思想的水平處在一個比較低的層次,目的只是為了滿足受幫助者的生存需要,維持其基本生活水平。雖然在對士兵及其家屬的救助思想中出現了一些“優撫”、“福利”的內容,這些屬于社會保障的一些高層次的內容,但這只是當時受助群體的一小部分,不能集中代表當時的救助思想,這是與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
在任何社會中,老人、殘疾人、孤寡之人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由于自然災害和社會災害而造成的大量饑民、流民等災民的存在,這都是一些造成社會不安定的因素,所以,處理好對這部分人的救助問題,對于維護社會穩定,鞏固統治者的統治都是有重大意義的。
先秦秦漢時期的社會救助思想在客觀上也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例如在災前防御思想中的發展農業、興修水利以及富民思想等內容,都一定程度的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在災荒發生之后,國家還通過貸給百姓種子以及生產工具等方式來幫助百姓恢復發展生產,這樣也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
先秦秦漢時期的社會救助思想是我國古代社會救助思想的思想基礎和開端,對此后歷朝歷代的社會救助思想都有很大的影響和借鑒意義,所以對這一時期的社會救助思想進行分析和總結,能夠很好的從根本上把握我國古代社會救助思想的核心。
到了唐宋時期,我國古代的社會救助思想基本上發展到了成熟階段。這時常平倉的設立比較普遍,在各州縣都設立了常平倉,而且倉儲的種類也增多了不少,如太倉、軍倉、義倉、轉運倉以及正倉等形式的倉儲制度紛紛建立起來,這樣就提高了國家抵御災害的能力。這時還興建了許多的慈善機構,如武則天時期的“悲田養病坊”,唐玄宗時期的“病坊”,還有宋朝時期的“福安院”、“居養院”以及“安濟坊”,這些機構都是用來收養老人、殘疾人以及孤寡之人的。
到了元明清時期,我國古代的社會救助思想的發展逐步走向完備。例如用來收養社會弱勢群體以及貧困人口的社會慈善組織紛紛建立,而且其運行機制更加健全。各種救助思想都被制度化、法律化,以確保各種救助思想的實施。
二十世紀以來,世界各國都在不斷健全和完善著社會保障制度,直到今天,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在不斷完善中。從我國的現狀來看,我國還有很多貧困人口和特殊人群需要幫助,所以總結歷代的社會救助思想并加以借鑒和利用,對探索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救助思想,對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有很好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