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笛花 李紅剛 董楠
摘 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對產地環境、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有明確規定。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是在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下,作物生產過程中允許限品種、限量、限時使用化學農藥、化肥等人工合成化學物質,使其農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有關標準。本文就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作了相關分析。
關鍵詞: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綠色生產的栽培理念隨之誕生,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開始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使綠色種植和健康農產品成為現實。
一、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介紹
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是嚴格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的安全標準和栽培技術生產無污染、安全、優質農作物產品。農作物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伴隨著國家對農業的越來越重視,農作物種植規模也不斷擴大,一定程度上給農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但是傳統栽培模式下,農作物栽培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如過度使用農藥,其有毒有害的化學成分,不僅會污染環境,還會影響到農作物產品安全,這樣的栽培方式已經不適合現代人們的生活需求。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是在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下,作物生產過程中允許限品種、限量、限時使用化學農藥、化肥等人工合成化學物質,使其農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有關標準。這樣可以使綠色種植和健康農產品成為現實,在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前提下,保證人類食用作物產品的健康與安全。
二、當前農作物無公害栽培存在的問題
人們對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作了更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相應的成就,但是當前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仍存在許多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藥使用不當。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病蟲害是不可避免的問題,一旦作物出現病蟲害,農戶慣用的手段就是噴農藥。為了達到快速防除的效果,農戶會使用一些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或“三致”(致癌、致畸、致突變)農藥,且重復使用、高劑量使用,這樣會導致農作物產品殘留大量農藥,不僅影響農產品的食用與營養價值,還可能威脅到食用者的生命健康。
2.肥料使用不當。使用肥料是農作物增產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栽培者對農作物需肥規律了解不全面,經常出現化肥濫用、亂用的現象,不但引起農作物徒長,降低其抵抗病蟲害和抗倒伏的能力,造成減產,而且還會造成土壤板結,土壤肥力降低。
3.土地污染。隨著我國工業化及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化工廠開始出現在農作物栽培地區,在其生產過程中排放大量的廢氣、廢水、廢渣滲入農田,再加之田間農膜、農藥包裝物不去回收,居民生活垃圾的隨意丟棄,很容易造成土地污染,當作物栽培地區的土地受到污染后,農作物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不利于無公害作物栽培。
三、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
農作物產品健康、綠色與否直接關系到人們的健康以及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而要想栽培出綠色、無公害的農作物產品,就必須依靠無公害栽培技術,嚴格按照無公害栽培技術規范,做好農作物栽培過程中的各項管理。
1.栽培地的選擇。良好的產地環境是無公害作物生產的前提條件。農作物無公害生產基地應遠離主要交通干線,周邊2Km內沒有工礦、醫院等污染源。大氣質量、農田灌溉水質、農田土壤質量均符合無公害農產品基地標準要求。農作物無公害生產基地應選擇該作物的主產區,且要求是地勢平坦、耕作層深厚、質地中壤、肥力中上,溝渠配套、灌排方便的地塊。
2.農作物品種的選擇。要想實現農作物無公害栽培,選擇優良的作物品種是關鍵。一是選用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登記、引種備案)且在適宜種植區域內的農作物品種,這類品種生產上穩定性好;二是選用國標三級以上優質農作物品種,適應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要求;三是選用綜合抗性較好的農作物品種,尤其是對當地常見的病蟲害具有較強抗性,這是有效降低農藥用量和防治次數、發展無公害生產的重要措施。
3.合理耕作。合理耕作不僅能改良土壤的土壤結構和理化性質,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又能促進有作物生長實現優質高產。在農作物無公害栽培中,一要合理安排耕種與休耕,做到用地養地相結合;二是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和品種布局,既發揮特色優勢又避免過于單一化;三要合理安排深耕與淺(免)耕,取長補短兼容并用。
4.科學施肥。農作物栽培過程中,需要根據作物生長情況科學施肥,以滿足生長發育所需的充足營養。在農作物無公害栽培中,要按照肥料使用準則進行生產,禁止使用未經國家或省級農業部門登記的化學或生物肥料;肥料使用總量(尤其是氮肥總量)必須控制。必須按照平衡施肥技術,以生活垃圾、畜禽糞便等為主要有機肥料生產的商品有機肥或有機無機肥,每年每畝施用量不得超過200公斤,其中主要重金屬含量不得超出指標。肥料施用結構中,有機肥所占比例不得低于1:1(純養分比較)。在使用人畜糞便時等有機肥時必須經過高溫發酵充分腐熟后方可使用,禁止使用未經無公害化處理或經檢測質量不達標的有機肥。
5.科學排灌。水是作物生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保證作物生長所需的水份充足至關重要。因此,在作物無公害栽培過程中,要做好排灌工作。在遇到雨水天氣時,要排水保苗;在遇到干旱天氣時,要灌水保苗。同時,要密切關注作物生長情況,觀察作物是否存在缺水情況,發現缺水,要作相應的補救。
6.病蟲害防治。在農作物無公害栽培中,病蟲害防治要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實施“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相結合。
(1)農業防治。精選、藥劑處理種子,推廣精量播種,提高群體質量,推廣平衡施肥技術,使用經高溫腐熟的有機肥料,輪作換茬,清理田園等。
(2)生物防治。應用生物類及其衍生物防治病蟲害,也可釋放寄生性捕食天敵。
(3)物理防治。應用燈光、色板、性誘激素、網具等誘(捕)殺害蟲。
(4)藥劑防治。根據田間病蟲草發生特點,選準“三證”齊全的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對口藥劑,適時適量防治。并注意合理混用、輪換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機理或具有負交互作用的藥劑,克服和推遲病蟲草害抗性的發生和發展。要執行《限制使用農藥名錄》及相關要求。
四、結語
綜上,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在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符合了綠色發展需要,保障了作物產品質量,能夠為農民帶來經濟收入?;跓o公害栽培技術的優越性,我們要繼續深入無公害栽培技術研究,加強無公害栽培的管理,以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為導向,推動我國農業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白昌榮.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在農作物種植中的應用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9,39(12):126-127.
[2]楊冰.作物無公害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9(02):17-18.
[3]鄒世虎.農作物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分析[J].北京農業,2015(23):39-40.
[4]高楊菲.工業企業廠房屋頂的無公害格式化栽培和作物品種結構選型初探[J].食品與發酵科技,2015,51(01):14-19.
[5]吳楠.淺析農作物栽培無公害栽培的管理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5,35(0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