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權
摘 要:本文分別從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化學防治四個方面就規?;N植水稻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進行了具體的介紹,提出了規?;N植中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存在的問題及其有效的改進措施,希望能夠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規?;N植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問題;措施
近年來,我國水稻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但是與此同時其病蟲危害形勢日益嚴重,使得水稻的產量以及品質都受到了較大的影響。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就是通過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控以及科學用藥等各種環境友好型的措施來對農作物各種病蟲危害進行有效的防控,不僅可以有效的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同時可以對病蟲害進行可持續控制,進而保證農作物的安全。因而,在水稻規?;N植過程中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進行有效應用意義重大。
一、規模化種植水稻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1.農業防治技術
(1)選擇抗性品種。在水稻規模化種植過程中,選擇品種優良同時具備較好抗性的水稻品種,可以有效降低稻飛虱以及稻瘟病等常見水稻病蟲害可能造成的影響。
(2)及時處理稻草。將稻草以及稻樁及時處理,可以有效的減少病蟲浸染源。采用齊泥收割的方式進行水稻的收割,在收割工作完成以后需要及時進行翻耕處理。
(3)深水滅蛹。在每年的3月底-4月初,可以對稻田灌入5-8次的深水,這樣可以將大部分的幼蟲以及蛹徹底淹死,在此過程中如果結合放鴨吃蟲,往往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
2.物理防治
(1)燈光誘殺。燈光誘殺技術就是將太陽能殺蟲燈與地面的距離控制在1.5-1.8m,在3hm2范圍內一般需要安裝1-2展太陽能殺蟲燈。燈光誘殺技術可以對稻飛虱以及二化螟蟲等害蟲進行有效誘殺。5月-10月是其最佳的誘殺時間,一般開燈時間控制在晚7點到第二天早6點。
(2) 性誘劑誘殺。性誘劑誘殺技術就是在二化螟蟲羽化的初期,在稻田內每500-800m2放置一個誘捕器,而在羽化末期對其進行回收。誘捕器內部的誘芯一般每20-30天需要更換一次。為了獲取更高的誘捕效率,應當將誘捕器設置在水稻植株上方10-15cm的位置。隨著水稻的不斷生長,應當不斷提高誘捕器的高度。
3.生物防治
(1)引入害蟲天敵。在對水稻螟蟲進行防治的過程中,可以在其羽化初期,向稻田內放入水稻螟蟲的天敵赤眼蜂,通常每隔7-10天需要放置一次,赤眼蜂的密度一般控制在15萬頭/hm2。
(2)稻鴨共育技術。在水稻栽植7-10天以內,可以將50-100只雛鴨放入到1hm2稻田當中,在水稻的孕穗末期將鴨子趕出稻田以防鴨子吃掉水稻。在此過程中,鴨子一方面會捕食稻田中的二化螟蟲等害蟲,另一方面還會吃掉水體中的雜草,使土壤具備良好的通透性,進而使水稻得以正常生長。
(3)生物藥劑防治。枯草芽孢桿菌以及春雷霉素可以對稻瘟病進行有效防治;蘇云金桿菌可以對稻飛虱以及二化螟蟲等進行有效防治;而井岡·蠟芽菌可以對紋枯病以及稻曲病進行有效防治。
4.化學防治
(1) 種子處理。在水稻播種之前,做好種子的消毒工作,可以有效降低水稻病蟲害發生的概率。例如,可以將濃度為25%的咪鮮胺乳油稀釋2000倍以后對種子浸泡24h。
(2) 蟲害防治。針對二化螟,可以在卵孵化盛期通過20%的甲苯酰胺進行防治;針對稻縱卷葉螟,可以采用5%的甲維鹽進行防治;而針對稻飛虱,可以采用25%的吡蚜酮進行防治。
二、規?;N植中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存在的問題
1.缺乏足夠的重視。一方面,在自然環境當中,由于病蟲害是一種自然現象,因而很多種植戶對其缺乏足夠的重視,進而導致水稻病蟲害的發生;另一方面,在管理層,由于對水稻病蟲害缺乏足夠的重視,導致其并不具備一個完善的管理方案以及有效的制度條例,由于無法獲得規范的管理,導致水稻病蟲害的綠色防控工作無法得到順利開展。
2.種植以及經營方式不規范。在水稻的種植過程中,一些種植戶采用的是不科學并且不合理的種植方式,使得水稻在種植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以及盲點,這種情況導致病蟲害有機可乘,進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水稻的正常生長;在實際的經營過程中,由于缺乏一個合理的現代化的經營方式,仍讓采用的是較為落后的經營以及管理方式,使得水稻種植的經濟收入受到了影響。
3.相關技術有待提高。在水稻的實際種植過程中,雖然已經具備一些機械設備來進行輔助生產,但是這些機械設備一方面其適用范圍并不廣,另一方面其輻射面積加為有限,與此同時種植戶并不能夠及時掌握新技術以及新技能的使用方法,因而無法通過各項高新技術來有效控制病蟲害的威脅,進而使水稻的規?;N植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三、水稻規?;N植病蟲害綠色防控相關問題的改進措施
1.提高認識。一方面,對種植戶進行大力宣傳,從而提高其對水稻種植的重視程度,使其對生產工作具備更高的責任感以及業務能力;另一方面,對于管理層,應當制定一系列完善的體制機制,進而使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行動得到有效的制度保障。
2.對集約化以及規?;姆N植與管理大力推行。在經營以及管理方面,應當采用諸如集約化與規?;绞降目茖W并且先進的管理模式,針對種植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對其進行有效的分類管理。在集約化處理方式的作用下,有效減少水稻種植過程中由于病蟲害所造成的損失,在有效提高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效率的同時幫助種植戶提高種植效益。
3.提高種植技術水平。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各行各業都應當對新的科學技術以及全新的產品進行巧妙應用,進而使其自身具備更高的管理水平。因而,在水稻的種植過程中,可以結合實際情況,以現代化的新技術作為依托,在對相關知識以及經驗進行充分借鑒的基礎之上,對種植技術進行不斷的創新以及完善,進而使規模化種植水稻的病蟲害綠色防控獲得良好的技術保障。
四、結語
水稻種植是一件關乎國際民生的大事。在水稻的規模化種植過程中,通過對病蟲害進行綠色防控,可以使水稻生產的安全性得到有效的保障,進而使新時期人們對農產品品質以及生態環境的需求得到有效的滿足。
參考文獻:
[1] 沈承慶. 推行規模化種植 促進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J]. 農民致富之友, 2018, (10): 47.
[2] 張麗華, 羅曉燕, 王偉. 規?;N植促進水稻綠色防控技術集成應用[J]. 農業與技術, ?2016, 36(10): 109.
[3] 周文輝. 規模化種植中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鄉村科技, 2017, (4): 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