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華 吳霞
[摘 要]篆刻是用凈化了的點線進行造型的傳統藝術,這種點線是由力和情凝成的,筆畫渾厚飽滿,結構氣勢雄強,好似古代雄偉的建筑,先民造字時,在“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過程中,既借鑒了有機物體結構的感性形式和生命運動的節奏,也汲取了社會意識 、倫理道德觀念,“博采眾美,合而為字”。所以篆刻美是篆刻藝術的基礎,它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任何一位篆刻家的創作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支配下進行的。中國的篆刻產生于春秋時期,受先秦源于陰陽五行說的“和為美”哲學思想影響很深,因而篆刻創作一貫注重追求“和諧之美”。
[關鍵詞]篆刻; 點線;傳統藝術;篆書
一、篆刻及篆刻藝術美的本質
篆刻是一種書法和雕刻相結合的綜合藝術,其中以篆文為主,俗稱治印,又稱篆刻。其起源最初為了實用,稱盛晚周,至漢而極,到六朝漸漸衰落,其后又經過唐宋元明清時代的印人(指篆刻家)繼承了秦漢璽印的傳統,逐漸使篆刻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篆刻發展到今天,已不再單單是書畫的一種附屬品,而是一種獨立的藝術門類。而篆刻美是篆刻藝術美的基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顯示、是現實生活的反映、是社會實踐的產物,篆刻之美,方寸紅白蘊古今。
二、篆刻藝術美的形成與完善
篆刻起初源于實用,唐以降,隨著文人書畫用印的廣泛和對印章獨特審美價值的認定,逐漸演變為一種藝術形式。而隨著石質印材的發現和使用,更使得文人能夠自主地進行篆刻藝術美的創造,擺脫了文人篆、工匠刻的治印模式,其后步入到文人自篆自刻的新階段。使文人篆刻家們在實用的基礎上逐漸改善并上升至具有審美情趣,
三、篆刻藝術美在當代教學中的重要性
篆刻藝術是一門獨特的古老藝術,其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特點。當前全國的篆刻藝術出現了繁榮的發展勢頭,新人輩出,更是流派紛呈,所以難免有好壞相雜,魚目混珠,雅俗共存的混亂現象。所以筆者覺得有一個自己獨特的審美觀是每個印人必備的素質。下面是筆者在篆刻美方面的一些思考。
第一,篆刻藝術首先得有古雅之美。篆刻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或者可以說篆刻成為一門藝術,就因為其古老。這種經歷過時光考驗,風雨侵蝕,銹損剝落的滄桑感,其本身就有一種古老的神秘感。再加上篆書這種文字,它就給人一種時間上的距離感。這種美觀,是篆刻者都必須要想到的,因為這是篆刻藝術的根本。
第二,篆刻作品要有一種蘊籍美感。篆刻作品,以古印章為參照。形制、文字、點線行質等。蘊藉就是藏在其內,隱藏而不外露。印章需要這一點, 一件篆刻作品要給人一種飽滿、厚重、穩妥的氣息。而不是張牙舞爪,輕薄浮滑的氣息。要像人一樣,中氣十足,語言沉穩,條理清晰,思維敏捷,舉止大方等,這才算一個健康的人。這樣的篆刻作品,才算是一件正常入流的作品。
第三,篆刻作品要有一種意象美。中國書法篆刻最講究意象。筆者認為意象就是點、線、面、塊等形質予人的一種暗示。 當看到這些形質時,會引起人們想象。這正與中國文字初創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畫成其形的特點結合。可以說意象性也是篆刻作品的一個關鍵因素。
第四,要有精致性。篆刻作品的點線形質,要精致,要注意細節。而其反面就是粗糙、草率。精致不等于媚俗,而是刻意的匠心經營。而且要做到似不經意卻經意。俗語所謂,細節決定成敗,是非常有道理的。
第五,是變化之美。篆刻藝術與其他藝術一樣,也有個性化的特點,不是千篇一律的產物,而應是個人化的特點。
第六,是真率之美。篆刻創作時書寫、刻制都有一個過程。率意的刻畫,體現一種本身的時間感。這就使篆刻作品,靜態之中有了動態的暗示。使其作品成為作者內心的物化表現。
另外,學好篆刻不僅是在技能上的提升,更有利于促進我們身心的全面發展。如今愛好篆刻者越來越多,甚至不少中小學生也能在課堂上握石奏刀了,篆刻活動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在篆刻過程中要做到篆刻藝術與德育實踐相結合,展現中華民族藝術中的方寸之美。
四、增長見聞,感悟篆刻藝術魅力
在篆刻課上,有的學生急不可待地拿起石頭就想動手刻印,教師這時應該強調想要刻好印,要先學會欣賞印章和書寫篆書,只有先了解印文之美,才能在實踐中表現出來。篆刻獨立成科,又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除了與書法、繪畫、雕刻密不可分,還涉及文學、美學、語文、歷史等許多知識,無論是細致的朱文、粗狂的白文還是朱白相間,都帶給我們無窮的美感。好的篆刻印章既是一幅書法,又是一幅畫,一個精致的圖案,能讓美銘刻于學生心中。
篆刻的章法貴在氣、勢、情、韻皆備,而最終落實到“和諧”二字上,一方印不管其字數的多少、形狀的各異,都應該要做到團結一氣,所表現出的輕重、虛實、疏密等關系各得其宜,要做到疏中有密、密中有疏、虛實呼應,氣聚而不塞,勢放而不亂,統一中還應有變化。能夠在虛實疏密四字上做好文章,那篆刻的章法要領就基本掌握了,所體現的篆刻美也相得益彰,這更高層次的要領值得我們花一輩子的心血去努力追求。
參考文獻:
[1]周曉毅.源遠流長的印章與篆刻藝術[J].百科知識,1996(11):34-35.
[2]謝紫妮.篆刻的前世今生[J].甘肅教育,2008(13):33.
[3]徐文景.方寸之間 乾坤無限—品評馬士達先生的篆刻藝術[J].人民論壇,2011(2):78-80.
[4]徐鳴,韓登安篆刻藝術淺述[J].書法藝術,1997(4):34-35.
[5]黎伏生.印章.篆刻藝術審美初探[J].文藝研究,1987(2):1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