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若玉 段小力


摘要:微信公眾號的出現改變了傳統媒體的盈利模式,但盈利水平卻參差不齊。對用戶畫像進行大數據分析,使產品規范化、品牌化、社區化已經成為運營公眾號并使其盈利之亟需。本文研究了微信公眾號平臺的三種盈利模式對其進行比較分析,并基于此對其盈利模式的路徑進行優化探究。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the WeChat public account has changed the profit model of traditional media, but the level of profitability is uneven. Big data analysis of user portraits makes the product standardization, branding, and communityization have become the urgent need to operate the public number and make it profitab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hree profit models of the WeChat public number platform and compares them, and based on this, optimizes the path of its profit model.
關鍵詞:微信公眾號;盈利模式;運營公眾號;路徑優化
Key words: WeChat public number;profit model;operating public number;path optimization
中圖分類號:F275?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28-0068-03
1? 微信公眾號發展的現狀
2012年7月,騰訊公司上線了微信公眾號這一新媒體傳播平臺。截至2017年底,微信平臺上共注冊登記公眾號1000多萬個,通過公眾號發送消息70多萬條,擁有350萬個活躍賬號。2016年來,活躍公眾號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14%,活動粉絲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19%。公眾號已經成為微信平臺用戶使用的主要功能之一。其特點是個人和組織都可以開通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在獲得公眾號后,這些注冊的自媒體用戶就可以在微信后臺編輯文本、圖片、視頻或語音,然后將編輯過的內容分發給對該公眾號感興趣的用戶。[1]
微信公眾號的“新”主要體現在它的概念中。所謂“新”的概念主要是指一種非集中化的信息傳播概念:與早期互聯網Web1.0相比,今天的Web2.0中的網絡傳播內容不再是由專業的網站或特定群體(如政府、事業單位)制作的,而是由所有網民和新媒體愛好者共同參與制作的,其特點是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表達出自己對于某一事件的觀點和看法。因此,微信公眾號的出現不僅僅是一種平臺創新,更是一種以分權理念、非集中化為代表的新的媒體傳播形式。
但根據2018年《新媒體人生存狀態調查》公布的數據顯示,真正實現盈利的微信公眾號數量不超過25%,大多數新媒體人的生存狀況令人擔憂。因此,研究新媒體平臺的盈利模式并進行優化探究已成為新媒體人發展的現實課題。
2? 微信公眾號盈利模式及特點分析
2.1 主要盈利模式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新媒體的盈利模式也在不斷創新,盈利渠道也越來越多元化。其中微信公眾號的收入來源大致可分為三類,即廣告收益、電子商務收益和內容付費收益。
2.1.1 廣告
廣告變現,主要是指公眾號運營商通過第三方中介平臺或微信官方流量主服務,與商家建立聯系,從而獲得商家在自己文章中植入廣告的收益。通常情況下,廣告變現的收益是和運營商的用戶流量成正相關的,例如,一篇帶有商家廣告的文章的一個閱讀量將會給運營商帶來0.2-0.4元不等的收入,這種盈利模式是目前廣告變現最常見的方法之一。
2.1.2 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變現方式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電子商務CPS,另一類是自營電子商務。電子商務CPS是指電子商務的代運作,即商家將自己工廠里生產出來商品放在運營商的微信公眾號上進行銷售,運營商只需要為商家的商品提供一個展示框架,無需支付商品成本費用,當有用戶在展示框架內購買商品時,運營商就可以獲得相應比例的商品銷售收入,從而實現盈利。自營電子商務是指自己銷售商品,沒有第三方的參與。這種模式在運營成熟化的公眾號中較為常見,如有書、吳曉波頻道等,雖然其清算收入高于電子商務CPS,但是相對來說過程較為復雜。
2.1.3 內容付費
內容付費在近幾年來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知識分享付費平臺,如有書、得到、喜馬拉雅等,相繼涌現,并在“內容為王”的新的時代潮流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它解決了在信息爆炸的社會現狀體驗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因為在目前眾多的傳播媒介中包含的混亂化的內容太多,人們已經開始有意識地選擇好的內容,并為之付費。
2.2 比較分析
在明確了公眾號的三種盈利模式之后,我們就可以根據其優缺點結合自己運營的公眾號的特點,在盈利模式上進行調整,三種盈利模式的優缺點如表1。其中,廣告模式較適合短時流量大的公眾號;電商模式更適合已經具有相當一部分粉絲群體的公眾號;而內容付費則是更適合在公眾號已經有了廣告和電商盈利經驗的基礎上,在本身所屬的專業領域上更加細分、垂直地產生一些更加專業化內容的一類盈利方式。
3? 微信公眾號盈利模式優化路徑研究
根據公眾號現有盈利模式優缺點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三種運營時期的模式優化建議如圖1。
3.1 公眾號運營前期
3.1.1 精確公眾號定位
如何做到在眾多的公眾號中脫穎而出——有亮點、內容精美、具有專業性的文章是關鍵。在這個人人追求個性的時代,創造出一種屬于自己的獨特風格,往往會給用戶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將提醒他們下次有此類個性化的需求時會第一時間想起你。因此,公眾號的準確定位在長期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定位準確,我們才能根據公眾號的類型和寫作特點,去更新公眾號的內容,并在未來開展各種線上和線下活動。
3.1.2 觀察文章閱讀量
文章閱讀量低的主要兩個原因是內容質量差和粉絲數量少??梢酝ㄟ^以下三種方式來解決這兩個問題:一是根據熱點借勢創作;二是利用爆文的寫作方式作為參考進行二次創作;三是通過RSS訂閱建立文章素材庫。第一種方法相對簡單,從微博或百度的熱門搜索列表中選擇一些熱門事件來撰寫文章,這種方法具有很高的轉化率和吸引力。第二種方法是利用最近公眾號平臺10W+的爆文進行二次創作或模仿創作,在搜狗的微信文章熱門列表中,尋找出最新的趨勢,然后反駁其文章的觀點,或者將文章的框架整合到自己的專業領域中,形成一個新的思路。第三種方法是收集日常生活中的靈感和有價值的事件,訂閱RSS或建立屬于自己的素材庫,同樣有利于文章的創作。
3.2 公眾號運營中期
3.2.1 產品規范化
公眾號的穩定發展需要持續穩定的內容更新。所謂持續穩定的內容更新,就是指運營商必須在一周中的某個特定時間去定點輸出內容,然后保持穩定,這樣一段時間后,粉絲們就會知道他們想要閱讀的內容將會在一周中的哪個時間段更新,從而對公眾號的內容更新產生期望。《2019年中國微信500強年報》中指出,1個500強賬號日均發布1.6次,每次發布4.2篇,由數據可以看出,發文頻率過低的公眾號容易被淹沒,顯示度過低,最終被粉絲遺忘。總之,要把公眾號做到持續穩定發展的話,就要做到內容持續協調的更新與文章質量的保證。
3.2.2 運營社區化,增強用戶黏性
用戶的需求不僅是消費內容,更是身份認同等精神需求。社區是用戶建立認同感和參與感的基礎,只有通過社區運作,才能準確挖掘用戶的需求。在社區運營過程中,首先要注重培育核心用戶,引導用戶群體良性發展;其次要加強用戶之間的社會關系。注重用戶的線下互動,為用戶的深度交流提供機會。最后是實現社區的良性自治,基于用戶間多元關系的建立,用戶在社區間自覺進行有序的娛樂活動或課程學習,維護社區規則[3]。
3.3 公眾號運營后期
3.3.1 樹立品牌意識,加強資本注入
對于許多新媒體人來說,建立一個微信公眾號是很容易的,但要使其成為品牌并具有價值、保持價值和保持增值卻并不容易。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許多新媒體人缺乏品牌意識,不擅長營銷,因此很難培養公眾號的商業價值。從上述三種盈利模式來看,可持續盈利模式就是將自有的公眾號打造成一個品牌,通過媒體渠道積累品牌關注度,吸引企業投資。有了第三方資本的支持,不僅為新媒體人制作出更精致、更優秀的內容提供了保障,而且收獲了更廣闊的商業渠道和更豐富的盈利模式。[4]
3.3.2 打造產業矩陣
在內容為王的思想指引下,探索盈利是公眾號發展的基礎,因此單一盈利模式很容易成為公眾號發展的絆腳石。當公眾號的粉絲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后,就可以利用自己的知名度作為行業的延伸,建立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從而布局產業矩陣。近年來,除了廣告收入外,許多公眾號已經開始嘗試打賞、付費、020等模式。例如,“吳曉波頻道”的多元化盈利模式包括會員制、付費內容、020(包括線下培訓、線下讀書俱樂部、咖啡館聯盟等),產業矩陣布局已經成為大型公眾號發展的趨勢之一。[5]
參考文獻:
[1]劉瑩, 溫小杰, 蔡晶晶.傳統學術期刊微信平臺的利用現狀與發展建議[J].新媒體研究,2018(22).
[2]常圳宇.從大學生新媒體閱讀習慣分析高校校園新媒體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以四川地區高校大學生新媒體閱讀習慣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8(20).
[3]樊曉燕.數字化背景下傳統媒體盈利模式探討[J].新聞前哨,2017(11).
[4]蔣明明.微信自媒體盈利模式與可持續發展策略[J].新聞與寫作,2017(3).
[5]邱碧珍.自媒體盈利模式對比與創新路徑研究[J].經濟論壇,2017(5).